APP下载

复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020-03-25李芳芳周晓肖李伟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苯甲嘧菌新叶

李芳芳,周晓肖,李伟龙

(1.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临海 317000;3.临海市蔬菜技术推广站,浙江 临海 317000)

西瓜是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西瓜炭疽病由瓜类炭疽菌引起[1]。炭疽菌无性孢子世代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刺盘孢属真菌,西瓜一般发病率20%~40%,产量损失10%~15%,发病严重时棚室病株率可达100%,损失产量40%以上。目前,防治西瓜炭疽病的药剂主要是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属于14-α脱甲基反应抑制剂(14α-demethylation inhibitors,DMIs),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内吸性强,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2]。该类杀菌剂的作用位点相对单一,被杀菌剂抗性委员会(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FRAC)认定为“中抗风险类杀菌剂”[3]。已有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对戊唑醇产生抗性的报道,且抗性具有累加效应[4]。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通过限制使用频次、使用复配产品,以及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其中复配是用于规避抗性风险的主要措施。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间的电子传递,破坏ATP的产生及能量循环[5],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强内吸活性[6]。氟唑菌酰胺和氟吡菌酰胺为酰胺类杀菌剂,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作用于蛋白复合体Ⅱ,影响病原菌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阻碍其能量代谢,可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芽管生长、菌丝体生长及芽孢形成,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活性[7-8]。

42.4%唑醚·氟酰胺(21.2%吡唑醚菌酯+21.2%氟唑菌酰胺)悬浮剂、42.8%氟菌·肟菌酯(21.4%氟吡菌酰胺+21.4%肟菌酯)悬浮剂、325 g·L-1苯甲·嘧菌酯(125 g·L-1苯醚甲环唑+200 g·L-1嘧菌酯)悬浮剂和75%肟菌·戊唑醇(25%肟菌酯+5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分别由几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复配而成。作者通过大棚西瓜炭疽病的防治试验,明确这4种复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及对西瓜植株的安全性,旨在为设施栽培下西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戎旗村西瓜种植园进行,土壤为江河沉积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约6.5。西瓜种植于薄膜大棚(5 m×28 m)中,每棚分两畦。试验期间不喷施其他杀菌剂,按西瓜种植要求进行日常管理。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佳,西瓜嫁接苗砧木为蒲瓜,1月23日移栽,株行距0.5 m×2.5 m。

供试药剂有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健达,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阿米妙收,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采用RC-4HC温湿度记录仪记录试验期间大棚内的温湿度情况,记录间隔时间为1 h。

1.2 方法

1.2.1 处理设计

设5个处理,分别为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325 g·L-1苯甲·嘧菌酯1 500倍、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42.8%氟菌·肟菌酯1 500倍及空白对照(CK)。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每小区17.5 m2。分3次施药,分别为4月29日、5月8日、6月5日。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施植株叶片正反面和果实表面,药液量约1 500 L·hm-2。分别于6月3日(第二次药后26 d)、6月13日(第三次药后8 d)进行调查。

1.2.2 调查方法

病情严重度调查。西瓜成熟采收期,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为半径30 cm的圆形区域,目测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比。其中,6月3日的调查综合新老叶片,以老叶为主;6月13日的调查将老叶与新叶的病情严重度分开记载。

安全性调查。于药后1、3、5、7 d,调查植株各部位是否有褪绿、灼伤、斑点等明显药害症状。

根据药害分级方法,将药害分为5级:-为无药害;+为轻度药害,不影响正常生长;++为明显药害,可复原,不会造成减产;+++为高度药害,影响正常生长,对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一定损失;++++为药害严重,生长受阻,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记录每小区的药害情况。

植物健康调查。每次药前药后适时调查花(花序多少、开花时间等)、叶(叶色、大小、厚度、韧性等)、果(颜色、大小、坐果能力等)、植株长势(高度、茎秆韧性等)等,以及其他可见的差异;植株长势分成1~5级,1级长势最健壮,5级最衰弱。计算相对防效。

1.2.3 数据分析

用统计软件SPSS 21.0的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分组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温湿度情况

由图1可知,试验期间,棚内日平均相对温度为23.99 ℃,最高日平均温度为29.20 ℃,最低日平均温度为19.98 ℃,日平均温度较稳定。棚内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9.57%,最高日平均湿度为93.16%,最低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5.83%,棚内日平均湿度与日降雨情况有关。温湿度是瓜类炭疽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为87%~95%时,病菌的潜育期只有3 d。湿度越大,潜育期越短,发病越重;相反,湿度小则发病轻,相对湿度小于54%就不发病。病菌在10~30 ℃都可发病,适宜发病温度为22~27 ℃,尤以24 ℃最适宜[9]。因此可知,试验期间,棚内温湿度较适宜西瓜生长和炭疽病发生。

图1 试验期间棚内温湿度情况

2.2 不同处理在二次药后26 d对西瓜炭疽病的相对防效

由表1可知,2019年6月3日调查表明,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和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防效最佳,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25 g·L-1苯甲·嘧菌酯1 500倍;42.8%氟菌·肟菌酯1 500倍防效最低,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表1 不同处理在第二次药后26 d对西瓜炭疽病的相对防效

注:表中数据为均值±标准误;同列无相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在0.01和0.05水平差异显著,表2~3同。

2.3 不同处理在三次药后8 d对西瓜炭疽病的相对防效

2.3.1 对老叶炭疽病的防效

由表2可知,2019年6月13日调查表明,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和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防效较好,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25 g·L-1苯甲·嘧菌酯1 500倍;42.8% 氟菌·肟菌酯1 500倍防效最低,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表2 不同处理在第三次药后8 d 对西瓜炭疽病的相对防效

2.3.2 对新叶炭疽病防效差异

由表3可知,2019年6月13日调查上部新叶表明,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防效最佳,极显著优于处理2和4;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显著高于325 g·L-1苯甲·嘧菌酯1 500倍防效;42.8%氟菌·肟菌酯1 500倍防效较低,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表3 不同处理在第三次药后8 d 对西瓜新叶炭疽病的防效

2.4 植株安全性与健康

2.4.1 植株安全性

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对西瓜没有急性药害,但对叶片生长有慢性药害,按照药害等级评价为+,属轻度药害,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5月10日少量植株个别新叶叶缘轻微黄化;5月14日、5月20日、5月25日少量新叶持续黄化,黄化部位愈来愈明显,且更易褐变早衰,但仅限在叶缘;5月30日新叶未再持续产生明显黄化现象,原黄化叶片依旧仅限在叶缘。

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处理可抑制植株生长,造成矮化、早衰,按照药害等级评价为+++,属高度药害,影响正常生长,对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一定损失。5月2日新叶叶面积减小、皱缩、增厚、色深;5月6日、5月8日、5月10日新叶症状同上,药后抽生的新蔓节间缩短、梢头变粗;5月14日新叶、成熟叶片、新蔓症状同上,植株矮化、早衰,侧枝的弱蔓顶端轻微黄化;5月20日、5月25日新叶、成熟叶片症状同上,植株矮化、早衰,主蔓新梢恢复生长,但长势较弱的侧蔓顶端焦枯;5月30日、6月3日、6月5日植株矮化、早衰,成熟叶片症状未缓解,其他较正常;6月8日、6月13日植株矮化、早衰,新蔓、新叶、成熟叶受抑制;6月21日植株矮化、早衰。

325 g·L-1苯甲·嘧菌酯1 500倍和42.8% 氟菌·肟菌酯1 500倍未有任何药害,对西瓜安全。

2.4.2 植株健康

各处理下植株长势有差异。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处理的叶色浓绿,长势最佳,植株健康,虽叶片出现药害,但程度轻、数量少;325 g·L-1苯甲·嘧菌酯1 500倍、42.8%氟菌·肟菌酯1 500倍和CK长势相近;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长势较差,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化、早衰。

3 小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和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防效相近,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25 g·L-1苯甲·嘧菌酯1 500倍,而42.8%氟菌·肟菌酯1 500倍的防效较低。但75%肟菌·戊唑醇3 000倍对作物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适宜在西瓜上使用。42.4%唑醚·氟酰胺1 875倍对新叶虽有轻微药害,但能增强植株长势,综合来看是防治西瓜炭疽病的理想药剂。

凡是在一个较大地区内连续使用单一或属于单一交互抗药性类群的专化性强的选择性杀菌剂,保持一个高的选择压力,往往都会促进该地区抗药性种群的形成[5]。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杀菌剂复配可扩大杀菌谱,降低用药量,减少使用次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10]。试验中的4种药剂均是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菌剂复配而成,能延缓西瓜炭疽病抗药性的产生。

唑醚·氟酰胺与氟菌·肟菌酯、苯甲·嘧菌酯与肟菌·戊唑醇两组药剂复配原理虽然相同,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作用机理相同的杀菌剂,由于自身结构差异,造成病菌对药剂吸收能力、代谢能力等性质的差异,造成毒力和防效不一致的现象。周权康[11]比较了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吡唑嘧菌酯4种主要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发现其在活性、杀菌谱、内吸性和熏蒸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曹海潮等[12]发现,丙环唑、戊唑醇、氟硅唑表现出对番茄颈腐、根腐病菌的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3个阶段毒力不一致的现象。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能够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增加产量[13]。程传英等[14]发现,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嘧菌酯对花生有保健作用。试验中唑醚·氟酰胺表现出促进西瓜植株健康的作用,可能吡唑醚菌酯比肟菌酯、嘧菌酯更利于植株生长。三唑类化合物常引起的副作用是短茎、矮化及叶片稍变暗,可能是药剂抑制了植物体内的赤霉素,也可能是抑制了植物体内的环阿屯醇C14脱甲基化[15],戊唑醇对西瓜植株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不宜在西瓜上使用。

猜你喜欢

苯甲嘧菌新叶
钛修饰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催化苯甲硫醚制备苯甲砜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对比试验
HP-β-CD水相中4-甲氧基苯甲硫醚的选择性氧化
二苯甲酮衍生物对酪氨酸酶生物活性的影响*
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扬彩)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分析
世界上最苦的物质是什么?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18%四氟·嘧菌酯悬乳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梧桐树
芳林新叶称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