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发性低颅压的MRI征象及脑脊液压力诊断价值

2020-03-25吕海娟田凤娟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硬膜脑膜小脑

吕海娟 田凤娟

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典型临床表现为体位性头痛,立位时加重,卧位时减轻,并且常表现为突发性[1]。既往认为是脑脊液压力(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CSF)减低(≤60mm H2O)导致的头痛[2]。但也有报道提出,部分SIH患者虽然出现脑部影像学改变或者脊髓成像显示存在脑脊液漏,而脑脊液压力可正常[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SIH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头颅MRI、磁共振脊髓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elography,MRM)影像征象及其发生率,以提高对SIH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经临床诊断为SIH的患者50例资料,其中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9±10)岁。SIH诊断参照Schievink等2011年提出的标准[4]。排除标准包括:(1)头颅MRI和(或)MRM缺如;(2)未行腰椎穿刺明确脑脊液压力;(3)既往有硬膜下血肿治疗史或其他可能导致脑脊液压力减低的病史[5]。

1.2 MR检查方法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HDxt 3.0T(通用电气公司,美国),头颅常规加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Flair、T2WI、T2Flair及T1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增强扫描。T1Flair:TR 1750ms,TE minfull,翻转时间 750ms,带宽 31.25Hz,矩阵 384×224,NEX 1;T2WI:TR 3120ms,TE 102ms, 带 宽 62.50Hz, 矩 阵384×320,NEX 2;T2Flair:TR 8000ms,TE 140ms,翻转时间 2000ms,带宽 41.67Hz,矩阵 288×192,NEX 1;增强扫描:TR2000ms,TE minfull,翻转时间860ms,带宽 62.5Hz,矩阵 320×224,NEX 1。FOV 240mm,层厚6mm,层间距1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为0.2ml/kg。磁共振脊髓水成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全脊柱,颈、胸、腰段分段扫描,扫描序列为3D FIESTA。

1.3 MR观察指标 (1)硬膜下积液或积血: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长T1WI、长T2WI信号,伴有出血时信号改变较复杂[6]。(2)局部脑组织移位:主要观察乳头体桥脑间距及有无小脑扁桃体下疝,前者以正中矢状面为测量基准面,测量乳头体下缘与桥脑上缘之间的距离,间距<5.5mm视为距离缩短[7],后者根据小脑扁桃体下缘是否超出枕骨大孔下缘判断。移位明显者,可见乳头体位置下沉至鞍背水平以下,提示脑下垂[8]。(3)硬脑膜强化:增强后轴位及冠状位T1WI上观察,其特点为大脑凸面和小脑幕的脑膜呈弥漫性增厚伴强化,而侧裂及脑干表面的脑膜无增强[9]。(4)静脉窦扩张:表现为矢状位MRI观察横窦中部下缘膨隆呈凸透镜样改变[10]。(5)脊髓脑脊液漏:根据MRM图像观察脊髓硬膜囊外是否存在脑脊液样信号判断有无脑脊液漏。所有图像均由两名工作经验10年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共识,描述性统计各影像征象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MRI征象 所纳入研究的50例患者中,出现硬膜下积液或积血、局部脑组织移位、硬脑膜强化、静脉窦扩张、脊髓脑脊液漏中1种、2种、3种及4种征象的分别有1例(2%)、19例(38%)、21例(42%)、9例(18%)。20例(40%)出现硬膜下积液或积血(见图1a、b);38例(76%)存在局部脑组织移位,包括乳头体桥脑间距缩短(见图1c)、小脑扁桃体下疝(见图1d)及脑下垂(见图1e);50例(100%)患者均显示有异常的硬脑膜强化(见图1f、g);31例(62%)出现静脉窦扩张(见图1h);44例(88%)出现脊髓脑脊液漏(见图1i)。

图1 MRI征象。a、b: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混杂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混杂,T2WI呈高、低信号混杂影,提示双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c:乳头体桥脑间最短距离为乳头体桥脑间距(箭头所指区域)。d:枕骨大孔下缘线,小脑扁桃体下缘平枕骨大孔水平即可表现为后颅窝拥挤;e:乳头体桥脑间距明显缩短,乳头体下沉至鞍背水平以下,后颅窝拥挤,均提示有脑组织移位;f、g:轴位及冠状位MR增强显示双侧硬脑膜及小脑幕弥漫、对称性增厚伴强化,表面光滑平坦,无结节状改变,软脑膜无强化;h:横窦下缘膨隆呈凸透镜样改变(箭头),提示静脉窦扩张;i:颈段、颈胸交界处脊髓两侧可见细线样液体影向椎旁两侧延伸,境界模糊,提示有脊髓脑脊液漏

2.2 脑脊液检查 左侧卧位腰穿,29例(58%)<60mmH2O, 其 中 2例 测 不 出;21例(42%)>60mmH2O,其中3例>200mmH2O。

3 讨论

SIH是继发性头痛的一个重要病因,既往报道认为,SIH是由于脑脊液压力过低所致[9],甚至在2013年第3版国际头痛病分类[2]中,仍然将SIH定义为“由于脑脊液压力减低引起的头痛。”这样的定义可能会导致临床工作出现一些误解,认为脑脊液压力测量就足以诊断或排除SIH。而事实上,关于SIH患者中存在脑脊液压力正常人群的报道却并不少见[3,8]。本组患者中脑脊液压力减低的比率为58%,其中有6%脑脊液压力>200mm H2O,这些患者均表现有典型的体位性头痛。因此,脑脊液压力正常并不能排除SIH的诊断,SIH患者中甚至可出现脑脊液压力增高。相比较脑脊液压力减低而言,颅内脑脊液体积减少可更准确的反应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根据Monro-Kellie假说[11],颅脑由脑组织、脑血液及脑脊液组成,而脑组织体积相对固定。因此有学者推测,脑脊液容量减低时,脑血流量会代偿性扩张,最早表现为静脉系统的扩张,且通透性增加,造影剂在硬脑膜微血管及间质聚集,出现硬脑膜强化。由于脑脊液容量减少,脑室容积也相对减小,如跨越硬膜下间隙的皮层静脉破裂则可导致硬膜下出血。脑血容量的代偿增加使得静脉窦弥漫或局限扩张。

头颅MRI增强可以对颅内影像学改变提供重要诊断价值,MRI平扫即可发现脑下垂、硬膜下积液或出血等征象。MRI增强则可清晰显示脑膜强化及静脉窦扩张情况。正常硬脑膜通常仅出现于脑表面,表现为沿大脑镰及小脑幕的不连续光滑线性强化,强化范围小于整个脑表面的50%,连续>3cm的硬脑膜强化极为少见。有研究表明,硬脑膜强化是SIH患者最常见的脑部MRI表现[12]。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硬脑膜强化,高于Kranz P G等[8]报道的83%,可能与本研究严格按照排除标准筛选后均为典型SIH有关。

低颅压时由于CSF的水垫作用减弱或消失,脑组织受重力作用出现移位,尤其是中线部位脑组织向下移位,称为下垂脑。常用于评估脑组织移位的影像征象包括,后颅窝拥挤、小脑扁桃体下疝、乳头体桥脑间距缩短、脑干前移、桥前池变窄等。本研究仅评估了小脑扁桃体下疝情况及乳头体桥脑间距,因其可以定量测量,其余征象判断的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指标,故未进行评估。小脑扁桃体下疝者多为轻微下疝或平枕骨大孔下缘,无一例低于枕骨大孔下缘5mm者。乳头体下沉低于鞍背层面患者较少,本组研究仅发现4例,因此统一纳入局部脑组织移位中分析。

MR脊髓水成像可以无创性的检出脊髓脑脊液漏,但有些学者认为SIH是由于颅内静脉系统压力低使得脑脊液吸收增多所致[13],因此并不是所有的SIH患者均能发现脑脊液漏,本组病例中有6例患者未发现脑脊液漏,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研究还发现,98%的患者显示了>2种影像学改变的存在,脑组织移位、硬膜下脊液(积血)、静脉窦扩张及脊髓脑脊液漏征象发生率高低不一,脑脊液压力分布在各影像征象出现与否分组中均有很大重叠,考虑与个体代偿能力强弱有关,或存在一些未知的代偿机制。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严格按照排除标准排除了38例临床疑似SIH病例,因而会存在选择偏倚。MRM无法评估一些因椎间盘钙化或椎体骨质增生引起硬膜囊的细小撕裂,可能会影响部分细小漏点的检出。另外,未精确统计脑脊液漏的速率、漏点的数目及其与脑脊液压力的关系,未对硬脊膜是否增厚强化进行评估。

猜你喜欢

硬膜脑膜小脑
外伤撞头莫轻视硬脑膜下或血肿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伴听神经侵犯的肺腺癌脑膜转移的T1-SPACE或T1-CUBE MRI强化特点分析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人工硬膜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老年人撞到头没出血 警惕看不见的“致命伤”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