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艰难梭菌分子分型与艰难梭菌感染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2020-03-25舒春晖王丽倩温小姿安瑞沈浩王贤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梭菌肌酐表型

舒春晖 王丽倩 温小姿 安瑞 沈浩 王贤军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革兰阳性、专性厌氧的芽孢杆菌,为人体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也是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临床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等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引发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其主要致病机制与该菌产毒素A(tcdA)和毒素B(tcdB)有关[1],毒素A是一种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其分别由tcdA和tcdB基因编码。据美国2014 年一项研究报道,2010年住院患者CDI的发病率比2001年几乎增加了1倍[2]。随着全球CDI的爆发和流行,国内感染CDI病例的报道日渐增多,MLST分型逐渐被公认为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分子技术。该方法通过PCR 扩增多个管家基因内部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确定细菌ST型别。2017年美国感染协会制定了关于成人和儿童艰难梭菌感染最新诊疗指南[3],针对CDI症状的定义,腹泻患者检测到产毒型艰难梭菌或伪膜性结肠炎的症状,根据患者的白细胞数、血肌酐水平以及临床症状等将CDI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分级体系[3]。但由于我国艰难梭菌研究起步较晚,有关 CDI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更无关于艰难梭菌毒素基因、MLST分型和CDI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作者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4],艰难梭菌毒素蛋白阳性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基于以上基础,本实验回顾性分析艰难梭菌分子分型与艰难梭菌感染分级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5月30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样本860例,同时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科室和临床诊断等。患者钠入标准:腹泻时间>48h;腹泻>3次/d。采集不成形粪便标本(≥5ml)送检,每份样本分装2管,-80℃冻存备用于CD培养和毒素基因检测,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免签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试剂 (1)实验仪器:MALDI-TOF质谱仪(德国Bruker-Daltonics公司);厌氧培养系统(荷兰Anoxomat MARK公司);CO2培养箱(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Veriti 96PCR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裂解仪(中国博日科技有限公司);漩涡混匀器(美国Binder公司);高速冷冻离心机(美国Eppendorf公司);生物安全柜(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等。(2)实验试剂:PCR缓冲液、DNA聚合酶、dNTPs、Mgcl2(美国Pfizer公司);QIAGE 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德国QIAGE公司);艰难梭菌选择性培养基(法国Merieux公司)。

1.3 方法 (1)艰难梭菌厌氧培养及鉴定:对860份腹泻样本经室温解冻,经75%酒精处理后涂布于CCFA培养基,37℃厌氧培养48h,挑取灰黑扁片的可疑菌落采用质谱鉴定。(2)基因组DNA提取及分子检测:艰难梭菌基因组DNA提取按照QIAGE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通过PCR技术扩增毒素基因A和B,其引物序列参考 Lemee[5]和 Kato[6]团队的研究方案,tcdA的PCR反应条件如下:94℃预变性15min,35个循环94℃变性30s,52℃退火30s,72℃延伸40s,最后延伸72℃5min。tcdB的PCR反应条件如下:94℃预变性15min,35个循环94℃变性20s,62℃退火120s,74℃延伸40s,最后延伸72℃5min。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引物参照Griffth等[7]文献,反应体系包括PCR总反应体系50μl:灭菌双蒸水22μl,TAKARA Taq Premix酶 25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模板DNA1μl。选取7个管家基因(adk,atpA,dxr,glyA,recA,sodA和tpi)进行 PCR 扩增并测序,将序列与数据库比对,分析菌株的ST型别。(3)艰难梭菌感染严重分级:参照2017版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制定的艰难梭菌感染的诊疗指南[3],将艰难梭菌感染严重程度分为3级。轻度(1级):血白细胞升高但<15000/mm3,且血肌酐<1.5mg/dl;中度(2级):血白细胞>15000/mm3,或血肌酐>1.5mg/dl;重度和极重度(3级):出现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低血压、休克、肠梗阻、巨结肠等严重疾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的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测结果,860例腹泻粪便中共检出艰难梭菌98例,产毒型艰难梭菌94株,tcdA-tcdB+菌株52株(55.3%,52/94),tcdA+tcdB+菌株42株(44.7%,42/94)。其中男52例,女42例。社区CDI构成比占45.7%,院内CDI构成比占54.3%。

2.2 不同艰难梭菌毒素基因表型和CDI患者临床指标结果分析 统计分析毒素基因tcdA-tcdB+与tcdA+tcdB+在腹泻次数、血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及白蛋白数值的差异,血白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艰难梭菌毒素基因表型的CDI患者临床指标结果分析(±s)

表1 不同艰难梭菌毒素基因表型的CDI患者临床指标结果分析(±s)

项目 tcdA-tcdB+(n=52) tcdA+tcdB+(n=42) t值 P值腹泻次数(次/d) 3.9423±1.56448 3.5476±1.25333 -1.049 0.294白细胞计数(×109/L) 11.4327±5.38767 8.5721±3.01014 -2.434 0.015白蛋白(g/L) 35.3923±9.07174 37.2643±8.40267 -0.776 0.438肌酐(μmol/L) 90.6731±92.54818 59.3817±21.13482 -2.211 0.027

2.3 艰难梭菌毒素基因表型与CDI类别的相关性分析 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A-tcdB+患者在院内CDI占61.5%,毒素基因tcdA-tcdB+和tcdA+tcdB+在院内和社区CDI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115)。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A-tcdB+患者中21.2%为CDI Ⅲ级,毒素基因tcdA-tcdB+和tcdA+tcdB+的CDI各级构成比有差异(P=0.007),表明tcdA-tcdB+相比tcdA+tcdB+更易引起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见表2。

表2 艰难梭菌毒素基因表型与CDI类别的相关性分析[n(%)]

2.4 艰难梭菌MLST分型中ST37型与非ST37型患者各临床检测结果分析 94株艰难梭菌共分离出15种ST型,其中数量最多的分别为ST37型25株(26.6%,25/94),ST54型20株(21.3%,20/94)和ST81型15株(16.0%,15/94)。分析ST37型与非ST37型在腹泻次数、血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及白蛋白数值的差异,发现腹泻次数和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艰难梭菌ST37型和非ST37型中CDI患者临床指标结果(±s)

表3 艰难梭菌ST37型和非ST37型中CDI患者临床指标结果(±s)

类别 ST37(n=25) 非ST37(n=69) t值 P值腹泻次数(次/d) 5.357±1.906 5.025±6.647 -2.862 0.004白细胞计数(×109/L) 12.316±5.309 9.395±4.239 -2.453 0.014白蛋白(g/L) 37.212±8.431 35.827±8.998 -0.702 0.483肌酐(μmol/L) 91.840±97.266 71.588±60.139 -1.023 0.306

2.5 艰难梭菌ST37型和非ST37型与CDI类别的相关性分析 艰难梭菌ST37型与非ST37型在院内和社区CDI的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792)。但艰难梭菌ST37型和非ST37型患者CDI各级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11),其中ST37型患者中28.0%为CDI Ⅲ级,表明艰难梭菌ST37更易引起严重的CDI,见表5。

表5 艰难梭菌ST37型和非ST37型与CDI类别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2000年以来,艰难梭菌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高毒力菌株RT027/NAP1/BI在欧美地区暴发流行,病死率也迅速增加,已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健康问题[8]。我国 CD感染率也正在不断上升,Chen等[9]研究了浙江省三甲医院的1845位腹泻患者,并分离到艰难梭菌产毒菌株161株,分离率8.73%,本次研究中产毒素株分离率高达10.9%(94/860),足见我省艰难梭菌感染的严重性。毒素是艰难梭菌感染主要的致病因素,毒素A是肠毒素,主要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肠壁出血坏死;毒素B是细胞毒素,可刺激单核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直接损伤肠壁细胞,严重的甚至造成伪膜性肠炎[10]。欧美国家流行的艰难梭菌主要以tcdA+tcdB+菌株为主,而亚洲国家tcdA-tcdB+菌株主要以ST37为主[11],本研究显示,tcdA-tcdB+和tcdA+tcdB+基因表型为主要流行特征,其中tcdA-tcdB+ 基因型的大部分菌株是ST37型,这和Dazhi Jin等[12]关于艰难梭菌在中国东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报道一致。

本研究发现tcdA-tcdB+菌株比tcdA+tcdB+菌株更能引起CD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升高,并且CDI Ⅲ级中全为tcdA-tcdB+基因型,提示tcdA-tcdB+可能更易引起严重CDI。有报道显示,只产毒素B的菌株(tcdA-tcdB+)容易引起暴发流行和伪膜性结肠炎[13]。也有 Pengcheng Du等[14]提出,tcdA-tcdB+毒素表型的艰难梭菌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被频繁检出,tcdA-tcdB+患者常伴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和较高复发率,但其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ST37型是目前中国常见的流行特征[15],本研究发现CDI Ⅲ级的11例患者中7例为ST37型。由Tian等提出[16],ST37型有更强的致病能力和耐药性。国内少有文献关于ST37型与临床检验结果相关性的报道,本研究发现ST37型比非ST37型腹泻次数更多、白细胞计数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ST37型的tcdA和tcdB基因与高毒力菌株具有相似性,表现出更强的毒性[17],导致患者临床症状更明显,病情更严重。但ST37型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

综上所述,毒素基因tcdA-tcdB+比tcdA-tcdB+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更高,常伴有严重的腹泻等症状。ST37型患者腹泻次数更多、白细胞计数更高,更容易导致艰难梭菌感染。因此,对艰难梭菌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菌株毒素基因检测和MLST分型,可为临床更精准的诊疗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梭菌肌酐表型
基于电子病历的表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综述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