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D大鼠背景数据采集试验中自发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及分析

2020-03-24郎书惠刘文谦沈连忠

实验动物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肿瘤发生自发性垂体

刘 超 郎书惠 卜 文 丛 源 刘文谦 沈连忠

(山东欣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德州 251500)

建立实验室背景数据信息库,对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本中心实施的SD大鼠背景数据采集试验,采用260只SD大鼠,观察其104周中自发性肿瘤的发生率和类型,并进行统计及分析,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奠定基础,并为致癌性试验的开展做准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本实验选用SPF级健康SD大鼠260只,4~5周龄,雌雄各半,购入时体质量为90~150 g,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07-0005。

1.2 实验分组

动物按体质量随机分为8组,即A组(20只)、B组(20只)、C组(20只)、D组(20只)、E组(20只)、F组(20只)、G组(40只)和H组(100只)。

1.3 饲养条件

动物饲养于本中心屏障系统内,定时定量投饲,自由摄取。实验动物饮水用灭菌饮用水,自由饮取。照明时间为12 h/12 h明暗交替。

1.4 组织病理学

8组动物分别于分组后2、4、8、13、26、52、78周和104周进行剖检,异常死亡及濒死动物进行紧急剖检。

剖检摘取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脊髓(颈、胸、腰段),坐骨神经,视神经,气管,肺脏,颌下腺,舌,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肝脏,胰腺,主动脉,心脏,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胃周淋巴结),脾脏,胸腺,肾脏,膀胱,卵巢,子宫,阴道,睾丸(davidson’s固定液),附睾(davidson's固定液),前列腺,精囊腺,乳腺(♀),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含甲状旁腺),眼球(davidson's固定液),鼻腔,肌肉(骨骼肌),尾巴,胸骨(含骨髓),股骨(含骨髓),皮肤(腹部),肿瘤(发现时)及肉眼所见病变的器官或组织,4%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显微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2.1 自发性肿瘤发生情况

2.1.1肿瘤的发生率: 按照肿瘤发生率(%)=患瘤动物总数/有效动物总数×100 进行计算。背景数据采集实验260只大鼠中,A、B、C、D、E组共99只(E组1只动物异常死亡)动物,分别在2、4、8、13、26周计划剖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自发性肿瘤。F、G、H组147只(雄性大鼠71只,雌性大鼠76只,雄性9只和雌性4只大鼠因死亡时间过长,脏器自溶,未检查,紧急剖检共75只,计划剖检72只)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共94只大鼠出现肿瘤,肿瘤发生率为63.9%(94/147)。其中雄性35只,占49.3%(35/71);雌性59只,占77.6%(59/76)。

背景数据采集实验共检出肿瘤185例, 以下为自发性肿瘤发生例数及发生率(见表1)。

表1 F、G、H组自发性肿瘤发生例数及发生率Table 1 Number and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tumor in group F, G and H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雌性大鼠常见自发性肿瘤包括:乳腺纤维腺瘤(46.1%),垂体前叶细胞腺瘤(34.2%),乳腺腺癌(9.2%),子宫内膜息肉(7.9%),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5.3%),肝细胞海绵样变性(3.9%),垂体前叶细胞腺癌(3.9%)等。

雄性大鼠常见自发性肿瘤包括:垂体前叶细胞腺瘤(21.1%),肝细胞海绵样变性(11.3%),副泪腺癌(8.5%),纤维瘤(8.5%),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5.6%),表皮囊肿(5.6%),乳腺纤维腺瘤(4.2%),睾丸间质细胞瘤(4.2%)等。

2.1.2良、恶性肿瘤发生情况: 试验过程中发现的自发性肿瘤,良性肿瘤为139例,约占79.9%;恶性肿瘤为35例,约占20.1%以良性肿瘤居多。

良性肿瘤包括:肝脏血管瘤、肝细胞海绵样变性;胸腺瘤;垂体前叶细胞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瘤、髓质嗜铬细胞瘤;甲状腺C型细胞瘤;乳腺纤维腺瘤;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卵巢囊肿、颗粒细胞瘤;睾丸间质细胞瘤;神经鞘瘤、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瘤;皮肤寻常疣;皮下毛母质瘤、脂肪瘤、分叶状肿瘤、角质化棘细胞瘤、纤维瘤、皮样囊肿、平滑肌瘤;副泪腺瘤等。

恶性肿瘤包括:肺脏支气管腺癌;脾脏纤维细胞肉瘤;非胸腺型淋巴瘤;淋巴瘤;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粒细胞性白血病;垂体前叶细胞腺癌;乳腺纤维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肉瘤、子宫内膜鳞状上皮癌;皮下纤维肉瘤、组织细胞肉瘤;副泪腺癌、混合瘤、骨肉瘤等。

以下为良、恶性肿瘤发生例数及发生率(见表2)。

表2 良、恶性肿瘤发生情况Table 2 Occurrence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垂体前叶细胞腺癌、组织细胞肉瘤、白血病、支气管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出现了对周围或全身组织脏器的转移。

2.1.3自发性肿瘤分布情况: 自发性肿瘤好发部位依次为乳腺、垂体、皮肤及皮下、子宫、肝脏,其它肿瘤发生器官为哈氏腺、肾上腺、骨髓、睾丸、脾脏、颌下淋巴结、周围神经、卵巢、肺脏、胸腺、甲状腺、脊髓、骨。

表3 自发性肿瘤分布情况Table 3 Distribution of spontaneous tumors

2.2 动物组织脏器不典型增生病变情况

SD大鼠背景数据采集实验260只大鼠经过104周饲养,除明显自发性肿瘤发生外,还可见动物不同组织脏器的不典型增生和肝细胞变异灶。

不典型增生仅以动物个例发生,约占1%,如鼻黏膜上皮细胞角化和不典型增生、甲状旁腺细胞增生等。

肝细胞变异灶从实验26周至104周,随大鼠周龄增加,发病率及程度也随之增高。肝脏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根据肝细胞胞质特点可将变异灶分为5种类型:即嗜酸性、嗜碱性、透明性、空泡性及混合性。鼠龄越大,肝细胞变异灶的发生越明显,且多种变异灶可在同一动物肝脏发生,有时还可发现对周围肝组织有轻微的压迫现象发生。因此了解SD大鼠背景肝细胞变异灶的发病概况,对于鉴别药物性肝损伤及药物代谢酶致肝肿瘤有一定的帮助(见表4)。

表4 肝细胞变异灶发生例数Table 4 Number of altered hepatocellular foci

3 结论

SD大鼠作为毒理学试验中的常用实验动物之一,了解掌握其自发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对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尤其是长期毒性、致癌性试验都非常重要。同时,为本中心环境下进行的各项试验工作提供参考数据。但均表现出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肿瘤发生率较高。

根据本中心SD大鼠背景数据采集试验结果,肿瘤总发生率与何亚男等[1]报道的55.7%比较,发生率略高。雌雄性SD大鼠肿瘤发生率与何亚男等[1]报道的66.3%和44.8%比较,发生率略高;与Nakazawa等[2]报道雌雄SD大鼠肿瘤发生率(87%~95%和70%~76.7%)比较,本中心SD大鼠肿瘤发生率有所降低;而与宋向荣等[3]报道雌雄性大鼠肿瘤发生率(84.44%和44.3%)比较,雌性大鼠肿瘤发生率有所降低。本中心SD大鼠中常见肿瘤为垂体前叶细胞腺瘤、乳腺纤维腺瘤,这与何亚男等[1]及宋向荣等[3]报道相一致,而Nakazawa等[2]报道为垂体腺瘤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表5)。

表5 本中心试验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enter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ports

本中心试验雌雄动物常见肿瘤发生情况与国内外文献报道数据比较(见表6、表7)。

表6 本中心实验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enter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ports

表7 本中心实验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比较Table 7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enter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reports

通过以上文献报道与本中心SD大鼠自发性肿瘤发生情况的比较,发现国内外各家研究机构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考虑大鼠自发性肿瘤类型及发生率与大鼠自身差异及饲养环境等有密切的联系[5]。

同时,此次背景数据采集试验中SD大鼠首次出现异常死亡及发现肿瘤时间为实验第24周(动物约为30周龄),提示SD大鼠在30周龄后自发性肿瘤发生机率提高。且肿瘤易发部位为垂体、乳腺、皮肤及皮下组织。

通过以上对SD大鼠自发性肿瘤的研究,为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试验提供参考,特别是对致癌性试验的结果判定至关重要。本中心建立的背景数据信息,将会为以后的药物评价工作提供帮助,但以上数据中动物数量及各系统肿瘤病变较少,还将在今后的试验数据中进行补充积累。

猜你喜欢

肿瘤发生自发性垂体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microRNA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Wnt信号通路调节小肠肿瘤发生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microRNA-95与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
PLK1在肿瘤发生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