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3-24林浩段璋陈碧香李勇钢

医疗装备 2020年23期
关键词:颈性小针刀椎动脉

林浩,段璋,陈碧香,李勇钢

福州市长乐区中医院骨科 (福建福州 350200)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一旦患病,将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研究表明,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中医将其归为“眩晕”的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针刺和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及疗效确切等优点。西医以口服西药为主要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较高。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针刀医学应运而生,其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少等优点。本研究主要观察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我院确诊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9~62岁,平均(42.71±11.23)岁。试验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8~62岁,平均(43.12±11.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中制定的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颅内病变、心源性病变、椎动脉内径狭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严重内脏疾病;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取双侧颈部夹脊穴(C1-7)、风池穴、天柱穴、内关穴、太冲穴、丰隆穴及百会、印堂两穴[2];消毒以上穴位后,使用0.3 mm×40.0 mm 的毫针刺入,采用捻转提插手法刺激穴位,并留针20 min,每2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试验组采用小针刀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用枕头将胸部垫起形成头低位,充分暴露颈椎,准确定位头后大直肌及小直肌止点、头夹肌止点、头上斜肌止点、C1横突旁、C2棘突旁、C7棘突旁,选取明显压痛点、局部有结节或条索的部位;选择5~7个点进行标记,而后实施消毒铺巾,在头后小直肌和头后大直肌的止点,对头上斜肌止点、头夹肌止点、C1横突旁、C2棘突旁及C7棘突旁使用4号无菌小针刀垂直进针,当患者主诉有酸胀感时,按照先纵后横的原则进行剥离,若存在条索状结节,则以“十”字型切割2~3刀,若存在粘连,则挑铲2次,而后拔刀及行无菌纱布压迫止血,最后消毒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包扎后嘱患者抗阻力背伸颈部5次,以进一步松解粘连;第5天开始检查有无残余痉挛点或结节点,若有,同法予以小针刀切割松解;每5天1次,10 天为1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医师需告知患者改变生活习惯,并进行长期的颈保健操锻炼,包括高位颈段和低位颈段锻炼(为我科自创,以大幅度、小频率为动作要领,高位颈段锻炼行“平行前屈后伸操”,主要拉伸C1-3节段;低位颈段锻炼行“米字操”,主要拉伸C4-7节段)。

1.3 临床评价

(1)眩晕程度: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0分记为无眩晕,10分记为剧烈眩晕,患者依据眩晕程度画线计分。(2)疗效:治愈,眩晕症状消失,颈部和肢体功能恢复如常,肌力正常,恢复正常工作和劳作能力;好转,眩晕症状缓解,颈部和肢体功能有所改善,肩部、颈背部疼痛缓解;未愈,眩晕症状无变化;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眩晕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VAS 为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6.95±1.95 3.99±1.24a试验组 30 7.25±2.05 2.91±1.15a t-1.654 4.267 P 0.067 0.004

2.2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对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中西医的看法各不相同。中医认为,该病多由饮食、情志、体虚、外伤等因素引起,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虚证多采用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的方法,治疗实证多采用平肝、息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方法[4]。西医认为,该病是由于颈部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使得血流动力受阻、椎动脉受压及交感神经兴奋,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临床研究发现,减轻椎动脉受压及改善血流动力学可改善眩晕症状[5]。

中医认为,颈夹脊穴可调节督脉之阳气,使全身气血旺盛,缓解椎动脉受压及激惹。针刺是通过刺激穴位产生效应,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及驱邪扶正来改善血运,但不能有效解决组织粘连、压迫等问题。针刀是传统中医的“针”与西医的“刀”的结合,一方面,利用“针”对穴位的刺激;另一方面,利用“刀”对痉挛、粘连组织进行切割、松解,调整椎-基底动脉及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等行径路线上的受压因素,解除其所致的神经、血管受压及激惹,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改善眩晕症状[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与针刺治疗比较,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更理想,可促进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椎动脉从寰椎横突孔穿出后,沿寰椎关节突后的椎动脉沟走形,向上进入枕骨大孔,其中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等枕后肌群和椎动脉紧密相贴,这些肌肉的痉挛、粘连等对椎动脉形成压迫,影响脑部血供,引起眩晕等症状,在小针刀的松解刺激作用下,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无论是小针刀治疗,还是针刺治疗,在缓解症状后,很可能无法完全解除病因,患者颈椎失稳、不良的生活姿态易导致再次发病,因此,除治疗外,还要告知患者正确的颈部锻炼方法和防护措施,以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显著,且可减轻眩晕程度。

猜你喜欢

颈性小针刀椎动脉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踝内外翻的效果观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