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3-24罗佳

医疗装备 2020年23期
关键词:盆腔炎艾灸灌肠

罗佳

萍乡市中医院妇产科 (江西萍乡 337000)

盆腔炎为常见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的炎症并累及邻近组织,其中,慢性盆腔炎是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从而迁延发病。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腰骶部酸痛等症状,会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身心健康[1],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应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为主要目的。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艾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与试验组(40例)。对照组年龄27~45岁,平均(33.42±8.76)岁;病程3~10年,平均(5.51±1.23)年。试验组年龄25~46岁,平均(34.83±8.52)岁;病程3~10年,平均(5.46±1.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批通过。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2]中盆腔炎相关诊断标准,即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在月经前后及劳累、性交后疼痛加剧;阴道有异常分泌物;经B 超检查能够探测到异常回声或子宫直肠有积液存在;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妇科学》[3]中盆腔炎相关诊断标准,表现为气滞血瘀证型,即出现小腹坠胀、腰骶部酸痛、白带量多且呈黄或白色,舌质暗淡且舌苔薄,脉弦沉细或涩。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因其他疾病引起腹痛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隔姜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具体如下。(1)隔姜灸:提前准备好舒适、安静、通风良好的治疗室及不锈钢托盘、容器碗、剪刀、镊子、打火机、勺子、毛巾、纱布块、辅巾、绒巾、果酱机、美宝软膏及小棉签等;将750 g 生姜切成小块状,置于果酱机内,接通电源,将生姜打碎成泥状,期间可轻轻摇动果酱机以加快打姜泥的进程;然后,协助患者仰卧于床上(为避免受凉,冬天可将绒巾铺于两侧皮肤上),采用电热炉将姜泥和姜汁预热后涂擦于脊柱及其两侧,辅以活血化瘀的灸粉并常规铺巾,再辅以姜泥并铺上艾绒;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隔姜灸时需由专业的医护人员陪伴守护,避免因艾炷活力强盛而灼伤患者;1次/d,7 d 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中药保留灌肠:取黄芪、白花蛇舌草及败酱草各30 g,党参、白术、当归及白芍各15 g,桃仁、枳壳、延胡索及香附各12 g,菟丝子10 g,乌药9 g,甘草6 g(若腰骶酸痛则加杜仲20 g,川断20 g;若湿热较重则加蒲公英30 g;若下腹胀痛则加五灵脂12 g;若胸闷乳胀则加柴胡10 g;若白带量多、色黄则加茵陈20 g;若盆腔存在包块则加莪术、三棱各15 g;若存在输卵管积水或阻塞则加王不留行子20 g,路路通、茺蔚子各15 g),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加减,以水煎煮后取汁200 ml,叮嘱患者在睡前1 h 排空大小便后取侧卧位,选择14号导尿管置入肛门14 cm 处,将药液缓慢注入后保留1 h,1次/d,7 d 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试验组采用艾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法同对照组;艾灸主要选择关元、气海、血海、子宫、三阴交、命门、腰阳关、足三里等穴位,在进行艾灸时注意避开月经期,1次/d,疗程同对照组。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相关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症状消失且经妇科及理化检查显示均正常为治愈;症状有明显改善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及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1,P=0.308),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2 治疗费用

试验组治疗费用为(570.37±17.24)元,低于对照组的(968.34±20.3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820,P=0.000)。

3 讨论

近年来,盆腔炎的发病率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人工流产手术的增多而呈现上升趋势。该病会破坏人体的宫腔组织,导致患者出现下腹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此外,大部分的盆腔炎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从而导致机体微循环系统障碍[5]。该病还具有治愈难度大、发作反复且病程较长的特点,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医将盆腔炎归为“带下病”“不孕”范畴,认为该病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而无法抵御风邪,加之调养不当、房事不节或体虚等导致湿热瘀阻于下焦,从而造成输卵管阻塞、盆腔粘连等症状。因此,治疗应以益气化瘀同时辅以补气活血为原则。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隔姜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方式,通过对腹部的大面积进行连续性隔姜灸,可温煦以上经络巡行部位的寒性疾病。该方式不仅可刺激被作用穴位及穴位周围区域,还可激发穴位所属的经络,从而振奋脏腑经络的阳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祛湿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但隔姜灸费用较高、操作较烦琐且安全性低于艾灸,因此,其无法成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中药保留灌肠的药方主要由黄芪、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党参、白术、当归、白芍、桃仁、枳壳、延胡索、香附、菟丝子、乌药、甘草组成。其中,黄芪、党参可行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效;白术则可增强黄芪、党参的补中益气之效;当归主行补气和血、调经止痛之效;白芍、桃仁、枳壳、香附可行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白花蛇舌草可行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效;菟丝子、乌药、延胡索可行行气止痛、补阳敛阴之效;败酱草主行清热解毒、消肿活血之效;甘草则可行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效。上述组方相辅相成,共奏补中益气、活血化瘀之效。辅以艾灸治疗能够助行气活血、温经通络之效,穴位主取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子宫、三阴交、命门等。艾灸气海、关元、血海穴可增强机体血运、驱寒祛湿;子宫穴可通络止痛;足三里穴可补气通络、燥化脾湿;命门穴可活血行气、活络通经;三阴交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亦有安神助眠之效[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患者的效果与隔姜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相当,且其费用更低。

猜你喜欢

盆腔炎艾灸灌肠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