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血栓前状态中的检测价值

2020-03-24袁懋绣通信作者兰彩云郑小刚蔡其桂黄玲吴火生

医疗装备 2020年23期
关键词:纤溶酶酶原凝血酶

袁懋绣(通信作者),兰彩云,郑小刚,蔡其桂,黄玲,吴火生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1 胸外科,2 神经外科,3 急诊科,4 疼痛科 (江西吉安 343000)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主要指血液呈高凝状态,90%以上的肺癌患者存在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诱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继而促进肺癌的复发及转移,最终导致患者死亡[1]。据统计,VTE 已成为除肿瘤本身负荷增加外的第二死因[2]。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检查方式,并积极干预PTS 对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的意义重大。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等指标来监测凝血功能,但对PTS 的检出效果并不理想[3]。近年来,D-二聚体(D-dimer,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mplex,t-PAIC)、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Ⅲ complex,TAT)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 ,PIC)等凝血标志物逐渐被应用于PTS 的检测中。本研究主要探讨凝血标志物在肺癌患者PTS 中的检测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设为A组,均符合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标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5~78岁,平均(64.29±5.43)岁;体质量指数19~28 kg/m2,平均(23.15±1.09)kg/m2;病理分型,腺癌38例,鳞癌30例,小细胞肺癌12例。将我院同期收治的10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设为B组,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1~76岁,平均(61.47±5.08)岁;体质量指数19~27 kg/m2,平均(23.09±1.06)kg/m2;疾病类型,肺炎41例,慢性支气管炎39例,肺气肿20例。另将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10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C组,其中男53名,女47名;年龄40~77岁,平均(60.36±6.52)岁;体质量指数20~28 kg/m2,平均(23.11±1.12)kg/m2。3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非原发性肺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有出血性疾病史;近期患有血栓性疾病;合并影响凝血功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使用过影响凝血的药物;存在糖尿病和风湿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取3组受试者晨起空腹静脉血2.7 ml,置入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内,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待检。

1.2.2 检测方法

D-D 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仪器为bioMerieux 公司(法国)生产的mini VIDAS 型免疫荧光分析仪;t-PAIC、TM、TAT 和PIC 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仪器采用Sysmex 公司(日本)生产的HISCL5000型化学发光仪,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临床评价

比较3组的各项凝血指标及A 组中各病理类型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

A 组D-D、t-PAIC、TM、TAT、PIC 水平均高于C 组,TM、TAT 水平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D-D、t-PAIC 水平均高于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s)

表1 3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s)

注:与C 组比较,aP<0.05;与B 组比较,bP<0.05;D-D 为D-二聚体,t-PAIC 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复合物,TM 为血栓调节蛋白,TAT 为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PIC 为纤溶酶-α2 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PIC(μg/ml)A 组 80 1.10±0.78a 8.52±3.18a 9.94±3.41ab 3.94±1.91ab 1.17±0.63a B 组 100 0.87±0.65a 7.29±3.89a 8.43±3.26 1.81±1.14 0.95±0.54 C 组 100 0.26±0.13 4.47±1.45 7.97±2.50 1.52±0.95 0.80±0.59组别 人数 D-D(ng/ml)t-PAIC(ng/ml)TM(IU/ml)TAT(ng/ml)

2.2 A 组中各病理类型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

鳞癌患者D-D、TM、PIC 水平均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TM 水平高于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患者PIC 水平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A 组中各病理类型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s)

表2 A 组中各病理类型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s)

注:与小细胞肺癌患者比较,aP<0.05;与腺癌患者比较,bP<0.05;D-D 为D-二聚体,t-PAIC 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复合物,TM 为血栓调节蛋白,TAT 为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PIC 为纤溶酶-α2 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PIC(μg/ml)腺癌 38 1.05±0.71 7.26±3.21 9.49±3.41 3.29±1.82 1.21±0.86a鳞癌 30 1.39±0.97a 8.98±3.15 11.21±4.75ab 3.57±1.38 1.25±0.74a小细胞肺癌 12 0.65±0.26 8.75±3.37 8.46±3.79 2.83±1.01 0.79±0.58病理类型 例数 D-D(ng/ml)t-PAIC(ng/ml)TM(IU/ml)TAT(ng/ml)

3 讨论

PTS 主要指机体血液动态失衡、凝血机制紊乱的状态。有研究发现,PTS 是许多恶性肿瘤的首发迹象[4]。肺癌患者由于CO2潴留、慢性缺氧等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肿瘤细胞可侵犯血管内膜,使其失去抗血栓形成的能力,且其能够分泌促凝物质,促进血管内凝血的发生;而晚期肺癌患者因恶病质可降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破坏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之间的平衡,导致患者普遍存在PTS[5]。PTS 不仅会引发VTE,而且易使肿瘤细胞形成癌栓附着于血管内皮或血小板上,导致肿瘤细胞进一步向远处转移[6]。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PTS 对预防肺癌患者发生VTE、改善预后的意义重大。

D-D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其水平增高反映了机体处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及高凝的状态,主要被应用于VTE、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栓塞性疾病的诊断中。t-PAIC是由活化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被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 1:1抑制形成的复合物,可体现机体抑制纤溶酶原活化情况,因此能够反映早期纤溶系统的激活[7]。TM是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蛋白,也是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通过与凝血酶的结合来降低后者的活性,使其由促凝转为抗凝,同时促使蛋白C的活化效率增加1 000倍,从而抑制凝血“瀑布反应”。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结合生成的复合物,其水平增高表明凝血酶的产生量增加,可作为凝血途径潜在活化的敏感指标[8]。PIC是纤溶酶与α2-抗纤溶酶形成的复合物,是机体抗纤溶与纤溶相互作用的产物,可作为纤溶酶生成的直接指标。由此可见,D-D、t-PAIC、TM、TAT、PIC均为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A 组D-D、t-PAIC、TM、TAT、PIC水平均高于C组,TM、TAT水平均高于B组;B组D-D、t-PAIC水平均高于C 组;表明通过上述指标可对肺癌患者的PTS作出判断,临床上可据此预测VTE 的发生。A 组中鳞癌患者D-D、TM、PIC 水平均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TM 水平高于腺癌患者;腺癌患者PIC 水平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提示D-D、TM、PIC 在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表达有显著差异,对凝血反应的敏感度并不完全相同,临床上可根据此差异预测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凝血标志物在肺癌患者PTS 中的检测价值较高,临床上可据此预测VTE 的发生。

猜你喜欢

纤溶酶酶原凝血酶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根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光裸方格星虫纤溶酶SNFE体外溶栓作用及安全性初评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两种粗提纯法对纤溶酶纯化效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