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香优2115再生稻稻曲病防治试验

2020-03-24胡东维林福呈尤志福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稻曲稻曲病菌核

胡东维,林福呈*,尤志福

(1.浙江大学 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 杭州 210058; 2.武义县尤志福家庭农场,浙江 武义 321201)

近30年来,稻曲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生规模、严重程度与发生频率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已经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2]。在浙江省,稻曲病主要发生在中晚稻或双季晚稻上,成熟时间越晚发生概率也越大。从品种上来看,大部分的大穗密穗型杂交稻品种病穗率和病粒数要远远超过小穗型常规品种。因此,大穗型超级稻稻曲病的防控形势一直比较严峻。近年来,我们在武义县小范围引进了农业部重点推荐的超级稻品种宜香优2115。该品种产量较高,米质口感好,是优质米品牌的候选品种,也是重庆四川等地再生稻的骨干品种。但该品种在浙江省种植容易倒伏,且高感稻曲病。该品种在武义作为单季晚稻种植时成熟比其他大部分杂交稻品种偏早,因此,可尝试作为再生稻种植。但再生稻的成熟偏晚,稻曲病极易发生[3]。为此,我们对再生稻稻曲病的菌源数量、化学防控方法、和后续稻曲病菌菌核产生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武义县大田乡徐村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宜香优2115,购自四川绿丹制成种业有限公司,该品种为农业部2015—2018年推荐主导品种。4月20日秧盘育秧,5月20日机插,行株距为30 cm×25 cm。基肥667 m2有机肥250 kg,复合肥40 kg,6月10日施追肥,用尿素10 kg,复合肥10 kg。头茬7月20日收获,采用人工收割,留茬高度30~35 cm。收割后马上施尿素10 kg,复合肥10 kg,并及时灌水。

1.2 处理设计

防控时间依据监测的稻曲病菌初侵染源数量决定。采用的药剂及667 m2用量,杀菌剂 43%戊唑醇每次30 g,杀虫剂佳腾每次20 g,每次综合用药的用水量为30 kg,在傍晚时候喷药,整个植株打透。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数量监测。由于再生稻成熟期较晚,此时早熟稻穗上稻曲球上产生的厚垣孢子数量较大,是晚熟植株的主要初侵染源;此时子囊孢子数量极小。因此,只检测田间厚垣孢子的数量。从 7 月 10日开始每隔5 d检测1次田间厚垣孢子数量,每次采集孢子的时间为10:00—14:00共4 h。在稻田内约1 m处插2 m高竹竿,每个田块分散插3处,然后将1 cm宽度的透明胶带胶面朝外缠绕到竹竿90~150 cm高度处。当空气中孢子吹到胶带表面即被黏住。采集结束后,将透明胶带依次贴在载玻片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镜检,每个载玻片在40倍物镜下随机检测10个视野,统计平均孢子数量。

稻曲病防效调查。调查于11月5日进行。每个田块选点3个,每个面积2 m2,统计总穗数、病穗数和单穗病粒数,计算出病穗率和平均单穗病粒数。

稻曲病菌核形成比率调查。稻曲病菌核的调查时间为11月5日,选点同稻曲病防效调查,只统计总病粒数和总菌核数,计算菌核形成比率。

2 结果与分析

对稻曲病厚垣孢子的检测发现,7月10日在田间已经能够检测到零星的厚垣孢子(图1),但无需对稻曲病防控进行针对性用药。此时周边1 km范围的稻田的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未发现稻曲球。随后稻曲病厚垣孢子的数量不断增加,7月20日出现一个小高峰,此时正是早稻的收获期,但早稻稻曲病发生非常轻微。因此,早稻上病害的防控可主要针对穗颈瘟。8月15日以后,单季晚稻处于孕穗早期,田间没有成熟期的水稻;但田间稻曲病菌厚垣孢子数量基数却很大。8 月 30 日再生稻处于孕穗早期,厚垣孢子数量已经极高。此时,如果中长期天气预报出现连阴多雨天气,就必须在10%~30%旗叶完全从倒二叶叶鞘中抽出时及时使用杀菌剂。宜香优2115再生稻8月30日有约30%旗叶抽出,所以进行了病虫综合用药。结果表明,喷药和不喷药对比试验的病穗率分别为0.2%和4.3%,单穗平均稻曲球数量分别为7.2和6.6个,防控效果明显。2019年7—10月总体高温干旱,不利于稻曲病的发生,稻曲病发生程度较低。

图1 田间稻曲病菌厚垣孢子数量的动态

此外,还对提前用药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在8月22 日对再生稻进行了病虫综合用药,结果用药田块稻曲病病穗率5.4%,和对照相比没有任何防效。说明再生稻孕穗期比其他品种偏晚,此时其他品种上稻曲球已经成熟并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可作为初侵染源。提前用药无法减少有效初侵染源的数量。

对宜香优2115 的测产结果发现,头茬稻谷平均667 m2产量约420 kg;再生稻穗数达到了8.1万,产量约200 kg。对再生稻稻曲球上菌核数量的调查发现,调查的166个病穗总计1 095个稻曲球上,总计有 261个菌核,菌核比率高达24%,远远超过单季晚稻的菌核比率。这可能与在稻曲球发育期中再生稻所处的温度相对较低有关。

3 小结与讨论

再生稻作为一种节支增收的种植方式,可以节约种子和育苗等方面的开支,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米质还有所提高,所以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各地均做了大量的试验工作,成效显著[3]。浙江省是水稻稻曲病的高风险发生地区,对于偏晚成熟的再生稻威胁更大,因此,再生稻在浙江省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根据气象中长期预报,在水稻孕穗期处于干旱高温的年份例如2017年可以不进行稻曲病的针对性防控,节约用药成本。但本试验发现,对再生稻来说,首先初侵染菌源是丰富的,特别是大量的当季产生的新鲜厚垣孢子;其次孕穗期较单季晚稻所处的温度相对较低,更适宜稻曲病菌侵染。因此,要更加重视再生稻稻曲病的预警和防控,而且防控时间要更精准;如遇多雨天气,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救性杀菌剂防控。

长期以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稻曲病主初侵染源是厚垣孢子还是菌核一直存在争议。菌核在越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很多学者认为数量有限[1]。印度学者1976年报道稻曲病菌菌核似乎只产生在高海拔地区稻区[4]。最近Yong等[5]发现浙江省的稻曲病菌可产生大量菌核,菌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菌源越冬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菌核来年萌发可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其萌发过程覆盖了水稻主要生育期,特别是侵染的关键时期—孕穗早期[5]。而且越是晚熟的水稻上越容易产生菌核。本试验中,虽然今年因天气原因稻曲球数量较少,但能够产生菌核的稻曲球比率却非常高,再次说明低温对菌核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因此,菌核可能是稻曲病菌最主要的越冬形式和来年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如以再生稻作为前茬,翌年种植水稻一定要注意稻曲病的防控。如果稻曲球和菌核数量大,最好收获后深翻稻田促进菌核的腐烂。

猜你喜欢

稻曲稻曲病菌核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水稻稻曲病菌侵染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高效、快速提取高质量稻曲病菌基因组DNA方法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稻曲病气象适宜度等级精细化预报技术
稻曲病菌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籼粳杂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试验
2011年怀集县水稻稻曲病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