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5%烯·苯·噻FS种子包衣防治小麦病虫害效果试验

2020-03-23韦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麦蚜虫长势纹枯病

韦刚

摘 要:于2017—2018年开展了45%烯·苯·噻FS包衣处理对小麦蚜虫、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5%烯·苯·噻FS小麦包衣处理后,能促进小麦分蘖,小麦长势较好,且出苗安全;45%烯·苯·噻FS小麦包衣处理对小麦纹枯病、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增产效果明显。生产中,建议45%烯·苯·噻FS小麦包衣用量为5~6mL/kg种子。

关键词:45%烯·苯·噻FS;包衣处理;小麦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4-0091-03

纹枯病、蚜虫等是小麦上常发性的主要病虫害,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生产上大多采取在病虫害发生时施药的方法来控制危害,但药械、用工、药剂等防治成本较大,耗时耗力,且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种子包衣是小麦“减药控害”的重要技术手段,对小麦多种病虫害具有预防效果,不仅成本低、方法简便,也能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为此,笔者于2017—2018年开展了45%烯·苯·噻FS包衣處理对小麦蚜虫、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

1 试验条件

1.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 试验对象是小麦纹枯病、蚜虫等;试验作物是小麦,品种为宁麦13。

1.2 环境条件 本试验设在庐江县台创园新渡村,为小麦直播田(撒播),长势较好,于2017年11月13日播种,播种量300kg/hm2,前茬单季晚稻;各小区栽培措施均一致。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药剂和处理 试验药剂45%烯·苯·噻FS,由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5个处理(详见表1),共5个大区,每区面积369m2,随机排列,周围设保护行。

2.2 施药(包衣)方法 播种前,先将各药剂按表1中剂量调成药液,将调好的药液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合,使药液均匀分布在种子上,摊开晾干后播种。

3 调查方法

3.1 气象及土壤资料

3.1.1 气象资料 2017年11月13日对种子进行包衣,包衣当天晾干后即播种。包衣当天的2017年11月13日为阴天,西北风0.8级;温度12.0℃~15.2℃,平均13.2℃,平均相对湿度82%。播种后30d内最高温度8.4℃~17.9℃,平均13.4℃;最低温度-0.1℃~12.0℃,平均5.8℃;平均温度4.0℃~14.5℃,平均9.0℃。平均相对湿度49%~97%,平均71.6%;雨日4,雨量29.4mm。出苗期内气候正常,接近常年。

3.1.2 土壤资料 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质地中壤,pH值5.5,有机质含量1.89%,各小区的肥力、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3.2 调查内容和方法

3.2.1 小麦安全性 出苗时间:每小区约50%出苗时为出苗时间,记录调查时间。出苗好坏:以1(好)、2(较好)、3(中等)、4(较差)、5(差)表示,计算平均值,观察药害情况。出苗率:每小区固定面积内播种100粒,齐苗后调查出苗率。

3.2.2 麦苗素质 目测作物长势,于小麦播种后30d和60d对作物长势进行评价,以对照长势设为基数100,对所有处理进行评价。小麦播种后30d,每小区5点,每点1m2,调查各处理小麦茎蘖数。

3.2.3 纹枯病 共调查2次,分别于小麦拔节期(2018年3月15日)和乳熟期(2018年5月4日,病情稳定期)各调查1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每小区调查100株,记录发病株数和病情严重度。分级方法如下:0级:不发病;1级:叶鞘发病但茎秆不发病;3级:叶鞘发病,并侵入茎,但茎秆病斑环茎不足50%;5级:茎秆病斑环茎超过50%,但不倒伏或折断;7级:枯死、倒伏、枯白穗。每小区计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3.2.4 蚜虫 于空白处理区蚜虫发生明显时调查蚜虫发生情况,间隔10d调查1次,直至达到防治指标。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20株,每小区共调查100株,记录蚜虫头数,计算每小区100株蚜量。

3.2.5 小麦产量 在小麦收获期,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选取1m2内的麦株,脱粒后称重,记录5m2内的小麦粒重量,并计算产量和增产率。

[增产率(%)=处理区产量- 空白区产量空白区产量]×100

4 结果与分析

4.1 对小麦出苗时间及出苗率的影响 45%烯·苯·噻FS包衣各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出苗期均为2017年11月30日,齐苗期均为2017年12月10日,各处理间无差异,45%烯苯噻FS包衣对小麦出苗安全。45%烯·苯·噻FS3mL/kg种子、4mL/kg种子、5mL/kg种子、6mL/kg种子包衣处理出苗率分别为71%、72%、72%、70%,出苗好坏指标分别为1.2、1.0、1.0、1.2,均好于空白对照区的(表2)。

4.2 对麦苗素质的影响 播后30d、60d,45%烯·苯·噻FS包衣各处理小麦长势均好于空白对照区,45%烯·苯·噻FS 4mL/kg种子、5mL/kg种子包衣处理长势明显好于空白对照处理。播后30d,45%烯·苯·噻FS包衣各处理小麦茎蘖数均高于空白对照区,45%烯·苯·噻FS 4mL/kg种子、5mL/kg种子包衣处理的小麦茎蘖数明显好于空白对照处理的(表3)。

4.3 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 3月5日调查,45%烯·苯·噻FS 4mL/kg种子、5mL/kg种子、6mL/kg种子包衣处理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9%、76.92%、79.49%,明显高于45%烯·苯·噻FS 3mL/kg种子处理。3月15日调查,45%烯·苯·噻FS 4mL/kg种子、5mL/kg种子、6mL/kg种子包衣处理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0%、64.68%、66.67%,仍明显高于45%烯·苯·噻FS 3mL/kg种子处理(表4)。

4.4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小麦拔节初期调查,各小区均未发病。小麦乳熟期调查(病情稳定期),45%烯·苯·噻FS 4mL/kg种子、5mL/kg种子、6mL/kg种子包衣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株防效分别为55.56%、59.26%、59.26%,病指防效分别为61.70%、68.09%、68.09%,均明显高于45%烯·苯·噻FS 3mL/kg种子处理的(表5)。

4.5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收获期测产,45%烯·苯·噻FS小麥包衣处理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45%烯·苯·噻FS 5mL/kg种子、4mL/kg种子包衣处理的增产率较高,分别为10.66%、9.56%。

5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45%烯·苯·噻FS小麦包衣处理后,能促进小麦分蘖,长势较好,出苗安全。对小麦纹枯病、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其中,以45%烯·苯·噻FS 4mL/kg种子、5mL/kg种子、6mL/kg种子包衣处理防效较高,对小麦纹枯病的最终防效为61.70%~68.09%,对小麦蚜虫的苗蚜防效为62.30%~66.67%。45%烯·苯·噻FS 4mL/kg种子、5mL/kg种子包衣处理增产效果较好,增产率达9.56%~10.66%。

综合考察,45%烯·苯·噻FS小麦包衣处理省工省力、操作简便,由于播种前处理离小麦收获时间长,不仅能控制或减轻多种病虫危害,而且能促进小麦分蘖,增加产量,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防治成本和保障小麦品质安全,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建议45%烯·苯·噻FS小麦包衣用量为4~5mL/kg种子。

参考文献

[1]潘国元,吴学忠,谢定敏.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增产效果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3):23-24.

[2]张凤玲,孙锡勇,孙红日,等.小麦种子包衣时间对发芽率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6(12).

[3]周春龙.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初步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0(13):61-62.

[4]黄麒.小麦种子的包衣及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8).

[5]茹李军,郑雪松,丑靖宇,等.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J].麦类作物学报,2016(2):251-256.

[6]刘刚.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效[J].农药市场信息,2016,554(05):56.

[7]国淑梅,牛贞福,张凯,等.45%烯肟·苯醚·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主要病虫害田间防效研究[J].东北农业科学,2016(06):84-87.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麦蚜虫长势纹枯病
结瓜盛期“歇茬” 恢复长势有“方”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中国北方冬小麦蚜虫气候风险评估
查治小麦蚜虫防治要点
2009年平舆县麦蚜虫发生的原因分析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硅对水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纹枯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