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适性视角下安徽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研究①

2020-03-19周娟赵文龙李玉东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造型可持续性舒适性

周娟,赵文龙,李玉东

(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表现在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间的协调与发展关系[1]。城市的本质量是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使人收获幸福、舒适与快乐。事实上,舒适性是新技术条件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动力,对于改变城市决策者关于城市生产与消费之间对立的观念、提升城市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舒适性理论,探讨城市竞争力问题。国内舒适性理论框架下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系统性并不强,基本避开了经济因素;可持续竞争力不仅关注未来,也关注现在,而现阶段的中国与西方的发展状况不同,经济因素仍是提供人们幸福、快乐与舒适的重要资源[2]。因此,本文的舒适性视角下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研究仍然包含经济因素。

1 舒适性视角下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评价体系

1.1 评价模型构建

我国学者在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中,主要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区分为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可持续性。邓玲等认为前者并不符合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初衷,不能用以说明“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3,4];他们认为后者才是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长期竞争力[5],才能反映城市在未来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地位的能力。本文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定义主要采用世界经济论坛的观点——“一系列制度、政策和要素,能够使一个地区长期保持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确保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该定义以经济竞争力为核心,强调经济与社会、环境间的协调关系[1,3]。

舒适性理论主要以需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1)根据需求理论,舒适性主要关注的是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层面[6];(2)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城市要通过提升舒适性来吸引创造阶层的入驻,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因为创造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7];(3)根据人居环境理论,舒适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或幸福感。

鉴于此,本文认为在舒适性框架下评价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在城市舒适性系统中去寻求社会、环境与经济三个子系统的协调与发展才更有意义。

关于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主要借鉴世界经济论坛的“可持续性修正GCI模型”,基本思路是:(1)评价城市竞争力;(2)评价城市竞争力的可持续性;(3)将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可持续性合成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但是,该模型与既往模型又存在不同之处:(1)舒适性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划分保持对应,包括经济舒适性、社会舒适性、环境舒适性。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不仅满足经济舒适性,同时还要保持经济舒适性系统与社会舒适性系统、环境舒适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2)与主流评价模型相似,本文依然以生产效率或经济指标来表征城市竞争力,但是在舒适性理论框架之下结合人的需求来进行指标的设计。城市舒适性源自于人们对城市或地方的整体性消费[8],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人们将传统消费观升级为可持续消费观,城市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必须考虑人文需求与生态需求,即人们生活发展的需求[7,9];(3)本文所探讨的人之需求、人居环境以及人力资本,更多的是与创造型人才有关。人居环境理论强调城市的宜居性,其受众是城市中所有居民,但是舒适性只是宜居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时,舒适性旨在吸引高端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而非一般大众,其内容更丰富、关注层次更高[10]。

1.2 评价指标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城市的每个子系统都要能够有效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同时各个系统之间是协调发展的关系。上述耦合关系可以促进可持续消费观的形成与发展,即同时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人文需求以及生态需求[9]。这为本文的经济舒适性、社会舒适性、环境舒适性指标的遴选提供了重要指导,如表1所示:(1)经济舒适性主要反映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例如社会保障与就业、收入与财富、教育投资等情况;(2)社会舒适性主要反映人文需求的满足程度,例如住房、医疗、文化、社会包容与创新等情况;(3)环境舒适性主要反映生态需求的满足程度,例如空气质量、绿化空间、生态科技、旅游资源等情况。此外,为了反映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还开展了一次针对安徽省省内高校大学生地区流动意愿的调查。之所以以在校大学生来表征创造型人才,是因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强。通过调查,得到了一些影响创造型人才城市定居的因素,这为本文指标的确定也提供了参考。

表1 三大系统的评价指标设计

1.3 数据处理

为保证数据处理的客观性与可比性,本文利用熵值法来计算经济、社会与环境舒适性水平。在标准化过程中,正向指标是数值越大评价得分越高的指标,如公式(1)所示;负向指标是数值越小评价得分越小的指标,如公式(2)所示;适中指标是越接近某一个规定的值越好的指标,如公式(3)所示。

(1)

(2)

(3)

式中:xij是第i个评价地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结果;vij是第i个评价地区第j个指标的值;m是被评价地区的个数;q是第i个评价地区第j个指标的理想值。

物理学中的“耦合”包涵协调与发展两方面,前者本质是和谐,后者代表共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便是一个关于和谐与共进的命题,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三部分的耦合系统。因此,本文通过协调发展度模型来评价经济舒适性与社会舒适性、经济舒适性与环境舒适性之间和谐与共进的情况,计算得出社会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度以及环境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度,如公式(4)所示。其中,DAB为A、B之间的协调发展度,S为各个系统的舒适性水平,调节系数k=2;按照目前城市竞争力的主流观点,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系统权重α、β分别赋值0.5,同时以社会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度与环境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度的算数平均合成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4)

2 舒适性视角下安徽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分析

以安徽省8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并从地理视角展开,将相关要素进行空间上的投射,通过对其影响较大的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情况分析,进一步认识安徽省城市竞争力的现实状态。

2.1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基本持上升态势,但与苏浙沪焦点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

结合上述大学生地区流动意愿调查,筛选出苏浙沪地区6个最具有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因此本次共针对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进行相关数据的搜集,数据来源主要包括2011—2017年14个城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最后,得到城市竞争力、社会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可持续竞争力的得分情况,进而总结安徽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特征,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安徽省近年来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存在上升趋势,表明安徽省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能够不断满足创造型人力资本的舒适性需求,已经能够吸引一些创造型人才留在安徽或流入安徽,但是只有合肥、滁州、安庆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上升较为明显,其他地区上升幅度不大,宣城基本持平而池州甚至出现小幅度的倒退。图1中,2011—2017年安徽省8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基本都小于长三角其它6个城市,表明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强市还有差距:

图1 2011—2017年长三角14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得分情况

首先,安徽省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虽在增强,但是与上海、南京两个老牌强市还有较大差距,与一些舒适性领先的新兴城市(如苏州、杭州)的差距则更大;其次,安徽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上升过程还比较曲折,部分城市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例如芜湖、宣城、铜陵与池州。虽然波动可能是正常现象,但也可能是一种未能“实现城市系统性、最优化发展”的表征,表明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耦合性不强,不能满足创造型人才的舒适性需求,人才流动率可能会比较高。

2.2 城市竞争力上升趋势明显,但经济舒适性需求的满足层次不高

在不考虑可持续性的情况下,两大地区的城市竞争力上升都比较明显,如图2所示。但图2、表2也显示出安徽省经济舒适性的相对不足,安徽省8个城市的平均值(0.317)小于苏浙沪6个城市,甚至未达到14个城市的平均值0.413。这主要与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工作机会较少、经济开放水平不足、个人财富自由度偏低等有关,造成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

2.3 社会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较低,但是两者均衡性更强

表3中,2011—2017年,安徽省8个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度分布在0.410~0.620,长三角其它6个城市分布在0.622~0.834;安徽省8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布在0.440~0.640,长三角其它6个城市分布在0.559~0.794。这意味着安徽省各个城市的社会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较为落后于长三角其他6个城市,尤其是社会可持续性的差距更大(见图3)。由于安徽省各个城市在医疗水平、文化开放、社会公平、人才层次、创新能力等方面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安徽省的人文需求满足程度不高,因此,社会舒适性水平低下成为安徽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图2 2011、2017年长三角14个城市竞争力得分情况

表2 经济舒适性描述性统计

表3 社会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描述性统计

如图3所示,安徽省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与长三角差距稍小。这表明对于安徽来说,其城市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更加耦合,能够在保证较高环境舒适性的基础上去发展经济。虽然旅游业相对滞后、综合能耗产出率不高,但是安徽省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储备量、优良的空气质量、较大的绿化与行走空间等都较好地满足了人才的生态需求。

虽然安徽省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度都偏低,但从图3的散点分布中能看出,安徽省存在更多交叉与重叠,表明安徽省的社会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更加均衡;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环境可持续性相对落后于它们的社会可持续性,两者之间存在不均衡。这些大城市虽然也存在人口超负荷、道路拥塞、绿化不足、空气污染等问题,但是它们往往社会舒适性比较高,例如具有高端的医疗资源、更加开放包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集中、创新能力强等,这些对于创造型人才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城市发展若只注重社会可持续,而将环境可持续滞后甚至忽视,那么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可能会出现干涸现象,例如“逃离北上广”,这往往会导致那些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兼顾的地区可能会成为新的人才聚集地,例如江苏、安徽等地人才的回流等。

图3 2011—2017年城市可持续竞争与社会/环境可持续性得分散点分布

3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舒适性视角下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模型,以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安徽省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总体上呈上升态势,但仍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地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以及社会舒适性不强,同时社会可持续性以及环境可持续性较低,不能有效满足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安徽省在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较强的均衡性,若这种均衡性能保持下去,并能共同提升,可能会成为未来吸引人才的关键动力。

猜你喜欢

创造型可持续性舒适性
水泥生产中环境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一种新型送风方式的送风参数对舒适性的影响
室内可持续性景观系统的植物配置与后期养护
黛安芬、曼妮芬聚拢系列舒适性较差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
博世底盘控制系统 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