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庚”簋铭文考释

2020-03-18郑媛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9期
关键词:铭文

郑媛媛

摘要: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的“子庚”簋,其内底铸有铭文,此铭文对了解铜簋的来源和当时商代的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文章将结合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对“子庚”簋内底的二字铭文进行详细考释,以期深入探究其铭文的含义及铜簋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铭文;“子庚”簋;新乡市博物馆

“子庚”簋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为商代文物,高12.5厘米,腹围18.3厘米,口径19.4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口沿下饰三角蝉纹,颈部饰夔龙纹,两侧铸对称的二兽首,腹部饰饕餮纹,圈足处饰夔龙纹,通体上下贯穿六条扉棱(图1)。该器物线条自然流畅,纹饰庄重华丽,秩序井然。此铜簋于1949年左右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区出土。因其内底中央铸有“子庚”二字铭文(图2),所以被称为“子庚”簋。据现有资料可查,此二字铭文始著录于《考古》杂志1964年第11期592页,后徐中舒主编的《殷周金文集录》第15页也作了著录。

1关于“子”

甲骨文中“子”有多种用法,其本义为小孩,有时也做男女的通称,而以“子某”形式出现的铭文多体现其身份与地位。

从已知的甲骨材料和已出土的青铜器物来看,商代“子某”的政治社会地位可划分为三个层级。例如子渔、子商等属于第一层级,他们拥有大量的铜器,反映出较强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是当时政治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第二层级可能是时王之子,或是与王室关系密切的人,以上两者皆是当时诸子中的高层。第三层级则为其他“子某”,他们有时王之子,也有非时王之子,就现有的甲骨材料来看,这类“子某”没有太多作为,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并不突出,为一般的贵族,而商代诸子中大部分也是这类“子某”。

铜簋作为当时商周时期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的重要礼器之一。特别是西周时期,簋以偶数形式与以奇数形式的列鼎配合使用,成为当时祭祀和宴飨的重器。笔者推测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礼器的人,在当时也应是一位具有较高政治社会地位的上层贵族,他可能是当时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抑或是与商王室有着较为亲密关系的人。

2关于“庚”

商代帝王多以十干纪日来命名,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系统符号,即日名制。由目前所考证的卜辞来看,日名制不仅用于商代天子,也用于王族成员。在商和西周时期的铭文中,天干名一般为其死后祭祀所用的名号。李学勤曾提出卜选说,认为“殷人日名乃是死后选定的”。由此可以得出以十干为名的“子”是已故者,他们以受祭的神出现在卜辞中。例如:

丁未,其又子丁牛。(合21885)

癸未卜,叀羊于子庚。(合22088)合20543

《说文解字》在解释天干时基本按照自然界万物生长的过程,从春天破土发芽直到冬天凋零枯干,形成一個生命完整的生长周期。其中“庚”示为“西方,像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道:“庚庚,成实儿。”即“庚”指秋天草木成熟时籽粒饱满、果实累累的样子。如盘庚迁都到殷,兴商汤,殷商复兴,诸侯来朝,其功至伟,故以“庚”誉之。由此,笔者推测“子庚”簋为商代祭祀所用,“子庚”二字应为商代某位贵族成员死后的名号。

此二字铭文最初仅能释出上一字为“子”,而下一字是否为“庚”至今仍存有争议。根据《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已收录的铭文,严志斌将“庚”字分为两类,甲类是“庚”字下无“丙”形,乙类是“庚”字下有“丙”形。甲类多用作亲属日名或干支名,乙类则多用作族氏名。商代青铜器中有图像的甲类“庚”字28例,分四式(图3)。其中Ⅰ、Ⅱ两式是“庚”字的较早形态,而Ⅲ、Ⅳ式是较晚形态。各式“庚”在三期的出现情况为:二期Ⅰ式;三期Ⅱ式、Ⅲ式;四期Ⅰ式、Ⅱ式、Ⅲ式、Ⅳ式。

施谢捷在《子南簋跋》一文中则曾提出此铭文应为“南”字。他指出在古文字中(尤其是在金文中)填实和虚框常为同一字。他将“子”下铭文虚框作以下形状(图5)。然后再将它与甲骨文的“南”字做对照,发现二者在字形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甲骨文“南”字中间多为两横,但也有只一横者,且金文中字拟成虚框的,也可能原来填实时将中间的一横划也包含了进去(图6)。因此可以把图2铭文释为“子南”。据笔者查阅现有解析甲骨文铭文的部分资料,发现《殷周金文集成》(合3072)、《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第208页、《甲骨学一百年》第451页、《古文字类编》(增订本)第913页及《〈金文编·附录〉中所见的复合族徽》文章中,均将此二字铭文释读为“子南”。

由于此铜簋内底的铭文仅有两字,而族徽文字又是青铜器短铭的主要组成部分,族徽文字以氏名为主,笔者推测“南”在此可能作为族氏名,王恩田在《〈金文编·附录〉中所见的复合族徽》一文中也将“南”字认定为单体族徽。宋镇豪在《夏商社会生活史(上)》中曾提到卜辞中有很多“子某”,其下一字常有学者认为是方国、氏族。这些“子某”作为商代社会生活组成的一方,已相继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中与一定的地域相结合,有一块土地作为其生存之本。他认为子名与地名的统一有其内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后者是人地同名的本质所在。这批“子某”在成家立业后,以其受封的土田命名,由此构成分宗立族的家族标志,因此商代铜器中部分子名可以看作是族氏名号。

据查阅,甲骨卜辞中有“……鼎(贞):立史(事)于南(合集5504)”,即商王在南设立行政与军事职能合一的史官,表明“南”国在商代已存在。另据《史记》注云:“南氏,禹之后。”夏禹的后代就有南氏。《姓源韵谱》也有记载:“商王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孕十二月而子,手握‘南字,长大后主管荆州,号‘南赤龙。”南赤龙曾孙南仲周初为大夫,后世子孙也以祖名为姓,称南氏。据《左传》庄公十二年记载,商人后裔宋公室有戴族、武族、宣族、穆族。这些族名均来源于先君名号,如武公为戴公子,宣公为武公子,穆公为宣公弟,庄公为穆公子,他们的后代子孙分别以戴、宣、穆、庄为族氏名,称戴、宣、穆、庄族,这就是所谓“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由此,笔者认为“南”或指南氏一族,可能是商代后期“以王父字”为氏,而“子南”则是南国(或南族)之子,或一族之长,时从事于商王朝。

资讯

“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在清华大学启幕

9月24日,“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B204、205展厅启幕。正在筹建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携手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以“运筹”“机巧”“掣电”三个单元,展示80件东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计算器具。从古代简单的手动计算工具,到近代复杂的机械计算装置,再到现代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展览既呈现了人类计算观念的演进,又折射了人类生活模式和世界图景的变迁。

科学仪器见证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保存和研究科学仪器是科学博物馆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已经收集到4000多件科学仪器藏品,并对历史上实物已经失传、带有文字记录的中外著名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进行研究性复原。在这次展览中,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制造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用乐高搭建了古希腊安提凯希拉装置,研制了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和莱布尼茨计算器的互动模型。这些仪器的展现与再现不仅仅为理工类专业的师生带来一次回溯历史、启迪创新的探究机会,对于其他学科的师生也是一次梳理计算发展脉络的极佳选择。同时,这次计算器具历史展也让公众对于日常熟知而不真知的计算机有了一次更为深入而详尽的了解,对于青少年科学启蒙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展览期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除了安排志愿者讲解队伍为大家进行专业导览,还将陆续组织各种跨界沙龙、讲座等公教活动,延展大家对展览的认知与理解。因疫情防控要求,本展览目前只限于校内开放。

当天,作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与科学史系联合推出的年度学术盛事,“第二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论坛”同期举行,国内计算机学界专家学者就计算器具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于2018年4月24日正式筹建,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联体运作,是国内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建成后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再现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成就,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与艺术融合,开启清华人文新篇章。(来源: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

猜你喜欢

铭文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青铜祭曲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
《左传》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由应公鼎及相关诸器铭文论应国曾立武王庙
和县馆藏铜镜赏析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