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强:在大时代里做勇敢的小孩

2020-03-16

中学生天地(B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学生创作同学

“鲁引弓”是鲁强的笔名,“引弓”取自他名字“强”的偏旁,也有引而待发的意思。因为一次机场奇遇,他开始使用“鲁引弓”这个名字创作教育题材小说,而他创作的作品《小别离》一出版,就俘获了广大读者的心,更俘获了电视剧制片人的心。于是,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成了2016年的热门剧集。去年夏天,根据他另一部小说《小欢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继续火爆荧屏。

中天杂志社和鲁强老师的缘分匪浅:杂志社和鲁强老师的家在同一条巷子里,杂志社的编辑们也常在巷子里和他相遇,有时是在校门旁,有时是在杂志社楼下的书吧……每次相遇,鲁老师都是一脸微笑,一副等待倾听的温暖模样——倾听家长的烦恼、老师的诉说、同学的故事,再将这些故事融入作品创作中,因为倾听,鲁老师的故事里充满真实感。

记=本刊记者 朱诗琪

鲁=鲁 强

机场奇遇引发的创作

记:作为一名前资深媒体人、观察者,您为什么会想到进行《小欢喜》《小别离》等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文学创作?

鲁:关于家庭教育的创作,其实源自一个不自觉的偶然。记得大概四五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在上海浦东机场看到了让人非常感动的一幕:很多学生和家长正在告别,因为过完暑假这些孩子就要到大洋彼岸留学。我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泪流满面地从我身边走过。我从没见过一个陌生人在众人面前如此不掩饰自己的眼泪。在她的身后是出关口和孩子离去的背影,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后来我注意到身边很多家长都在讨论孩子出国留学的话题。于是,我开始收集关于教育、留学的素材,很快完成了第一部作品《小别离》。

《小别离》给我一个巨大的收获,这收获不仅仅是让我从此走上创作道路,还是让我拥有了一大批读者。他们常常会通过微博、微信和我互动。我记得2016年8月16日,电视台正在放《小别离》,我的手机微信接到大量读者的信息,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同一个问题:孩子到底要不要出国?我的回答是:这没有标准答案。这件事继续推动了我对教育题材的关注。接下来,除了我自己,除了读者,也有很多影视公司向我约稿,比如黄磊就问我能不能写一部关于高考题材的小说。所以,接下来我就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把目光从职场白领转到了当前千家万户关注的家庭教育。

记:黄磊团队向您提出了创作高考题材作品的要求后,您开始了长期的深度采访,采访了许多老师、家长、学生。采访前和采访后,您的心态有没有发生转变,或者说有什么新的体会?

鲁:体会非常大。因为像我这样的年纪,对目前的中学生了解还是不够。虽然在街边、在学校门口常常看到他们从我身边走过,但是那些面孔于我而言还是陌生的。于是,我就直接走进了校园,前前后后跑了几十所中学,有北京、上海、杭州的,还有一些县城、乡村的学校。我本以为这些中学生可能和我没有那么多话聊,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用非常热情的态度对待我,他们甚至和我说:“叔叔,我今天下午还有课,你能不能晚点走?”结果放学后,他们真的背着书包,在夕阳下开开心心地推开我办公室的门,要和我谈一谈。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特别想倾诉。

記:您的作品大多是根据采访到的原型进行创作,所以读者在阅读时也觉得这些情节非常真实。那么,什么样的人物会引起您的兴趣?

鲁:是那些特别具有“当下感”的人物。什么叫作具有“当下感”呢?就是这个孩子、老师或家长身上带着当前大众纠结的、解决不了的最热门话题。我举个例子,有个中学老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到学校门口的理发店理发,看到边上一个女孩对理发师说:“我想理个光头。”那个老师注意到女孩身上穿的是他们学校的校服,马上和理发师说:“你怎么可以给她理光头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女孩子如果光头回到家里或学校,她的家长、老师和同学会怎么说她?”结果这个理发师一下明白过来,拒绝了女孩的请求。最后,女孩气呼呼地离开了理发店。这个老师赶紧追出去问她为什么要理光头,那女生就说她要用剃光头这件事告诉她妈妈,她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老师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的妈妈就像《小欢喜》里乔英子的妈妈宋倩一样,从小学开始就对女儿实行全方位的管教。这个女生要用这样的行动表示自己可以做选择。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触动,所以我选择了这个女孩作为乔英子的原型之一。

从镇海中学到中山大学

记:您毕业于名校宁波镇海中学,在学霸众多的环境下学习会不会有压力?

鲁:我读高中的时候,身边的确都是特别优秀的同学。这些同学智商是极高的,他们的数理化天赋会让你觉得和他们之间真的有差距。不过,我觉得这样一批学生扎堆,实际上激发了大家强大的学习动力。当时宁波地区考试前9名全在我们班里,所以压力会有一些。但镇海中学教会我表达,尤其是培养了我在卷面上表达的能力。这个能力实际上可以够我用很久,甚至一辈子受益。

记:学业之余,中学时的您会关注哪些课外活动呢?

鲁:我记得那时候学校有各种兴趣小组,我参加了一个中学生新闻社,叫作灵通社。在这里,同学们可以自己写稿子,然后向各报刊社投稿。我记得我第一篇上报的报道是高二时发在《浙江教育报》上的关于镇海中学学生是怎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文章。

在大时代里做一个勇敢的小孩

记:在那之后,还有哪些经历对您以及您的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鲁:我就挑两个和我的创作有关的经历说吧。第一个是我大一刚进中山大学读中文系时,我们系主任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个同学一学年写150篇文章。当时我吓坏了,因为一年写150篇文章基本等于两天写1篇,这样大的作业量我能完成吗?结果没想到的是,最后我们都坚持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巨大的收获。什么收获呢?第一,因为写得多,我们写作时就不端着,会以一种最放松的方式写。它就像我们每天睡觉前要洗脸一样,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第二,它让我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一开始我会觉得哪有那么多东西好写,但当150篇作文写完后我发现,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了。那么,实际上学习过程也是这样。如果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特别努力的学生用一两个月就完成了,它反而达不到这个效果。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成长和作业实际上都是未完成的,正因为是未完成状态,才能赢得成长。我觉得这个经历对我的启发特别大。

第二个经历和我女儿有关。我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故事,总是缠着我给她讲故事。等到我把自己看过的全部故事都讲给她听以后,她还会继续要求我讲,那我只能给她编故事。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最爱听的是让她有参与感的故事。比如这个故事里头有她,有她周围的小朋友。小孩子的快乐感是最直接的,故事不好听,她会觉得不好、不来劲,要重新讲过。这其实训练了我编故事的能力。

记:前面您说在为作品收集素材时,中学生都很愿意和您聊自己的困惑,您觉得他们这一代中学生的困惑和您当时的困惑有哪些不同?

鲁:我觉得现在的中学生存在困惑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竞争的压力更大。我在和孩子们聊天时发现,现在的孩子不管成绩好或差,都觉得有压力。甚至于我看到有个高考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喜欢给自己树一个假想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我觉得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不管怎样,你还得快乐地生活。只有快乐了,你的学习、分数才有意义。這就像我写作,如果自己都觉得不开心,那也就别想感染别人。很多同学的目标往往集中在眼前,而且集中在班里,其实是他们没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们当时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少,而现在的中学生了解的渠道很多,也许同学们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走出去后会发现你自己其实也有很多优点。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眼睛能看到的周围。

记:刚才您也说到您那一辈信息比较受局限,而当下这一代中学生了解的渠道更多,信息接触面更广,但这样丰富的信息会不会反而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压力和焦虑呢?

鲁:我觉得是不会的。信息接触面广只会让你成熟得更快。很多同学不成熟,其实还是因为信息了解得不够多。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刷题,只看和考试有关的东西,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关注。就算是课间听一首歌曲或看一段视频,说不定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你营养,所以还是要多看多听,增加自己思考的维度。

记:您的作品涉及许多亲子矛盾问题,而要改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方先采取行动。如果是孩子先迈一步,您觉得同学们可以做哪些尝试?

鲁:我觉得同学们要做的尝试应该是尽量表现得像个大人。有时候你觉得无法忍受,想和父母表达,但你采取的行动是不是还像个小孩,是用叛逆的表现形式在表达?如果要表现得更像大人,你可以尝试着给父母写封信,因为文字会让人觉得正式。你越用叛逆的方式表达,你和父母的情绪投入越大,这事情就越没法解决了,对不对?此外,我觉得如果有想法,最重要的方式还是得求助,千万不要闷在心里。你可以把它写出来,或者尝试着和老师或身边其他人沟通。

记:您最希望当代中学生看了您的作品后收获到什么呢?

鲁:我觉得是在大时代里做一个勇敢的小孩,这是最重要的。这里的“勇敢”是指有自己的判断,有一定的独立性、意志力,同时对人对事也要有同理心。

(整理:方 昕 李宛颖 金文先)

猜你喜欢

中学生创作同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创作心得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