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达标理论下临床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0-03-16王晓利闵国营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相服药障碍

王晓利,闵国营,安 鸿

陕西省渭南市精神病医院:1.男病区;2.护理部,陕西渭南 714000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科常见疾病,以抑郁或躁狂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可伴焦虑、冲动、药物滥用等,自残、自杀率高[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双相情感障碍是世界上导致残疾的第六大原因[2],由于该病病程迁延,易复发,治疗难度大,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下降,若不及时治疗和护理,会给患者及家庭造成负担[3]。目前有观点认为,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不应只局限于精神症状本身,还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全面康复[4]。本研究旨在探究互动达标理论下临床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护理的19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97例)。观察组男45例,女57例;年龄17~58岁,平均(45.28±6.9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65例,大专及以上23例。对照组男40例,女57例;年龄18~64岁,平均(56.08±7.4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58例,大专及以上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年龄17~64岁;(2)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中双相情感障碍相关诊断标准;(3)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好,可理解量表内容;(4)患者或监护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2)脑器质性疾病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3)视觉、听力障碍,无法配合本研究者;(4)因酗酒、药物滥用或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的精神障碍患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癫痫药物和抗躁狂药物(碳酸锂)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式实施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互动达标理论实施护理,具体如下。(1)综合评估: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采用交谈、观察等方式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病情、用药史、治疗史等,进行初步评估,接待过程中要热情、真诚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2)护理目标制订:根据患者综合评估效果及精神状态等,结合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及临床经验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和目标,制订计划过程中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和协调,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以取得一致意见。(3)护理计划实施:①基本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根据患者需求安排单间,减少患者间的相互干扰。②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成功治疗案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并鼓励家属支持。③心理护理。观察患者行为,倾听患者心声,掌握患者文化、家庭背景等,针对不同背景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帮助患者将焦虑不安、抑郁的情绪表达出来,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积极配合。④用药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地用药,学会正确管理和使用药物稳定情绪,并提醒家属参与监督,对于表现较好的患者给予口头表扬。

1.4观察指标 (1)使用自拟问卷评价患者护理后的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遵医嘱定时、定量正确服药;部分依从:基本遵医嘱定时、定量正确服药,偶尔漏服、忘服或不按规定服药;不依从:不遵医嘱服药,随意增加药物数量,不定时乱服。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2)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价社会功能,包括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交往、家庭外社会功能、家庭内社会功能、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及关心、责任心及计划性,分数越高,提示社会功能越差。(3)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评价认知功能,均在安静环境下根据统一指导完成,包括完成分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总错误数。(4)使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0,P<0.05)。

表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n(%)]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D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WCST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护理前WCS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WCST中完成分类数多于护理前,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总错误数均少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WCST中完成分类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总错误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评分比较分)

组别n家庭外社会功能护理前护理后家庭内社会功能护理前护理后家庭职能护理前护理后个人生活自理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1021.40±0.490.86±0.35*1.60±0.490.86±0.35*1.23±0.420.86±0.35*1.63±0.480.80±0.40*对照组971.51±0.501.23±0.49*1.57±0.501.06±0.24*1.30±0.501.06±0.34*1.60±0.771.06±0.48*t1.5676.1530.4274.6781.1494.0860.3324.159P0.119<0.0010.670<0.0010.252<0.0010.741<0.001

组别n对外界的兴趣及关心护理前护理后责任心及计划性护理前护理后总分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1021.51±0.500.94±0.33*1.51±0.500.91±0.28*15.29±1.898.17±1.32*对照组971.60±0.591.23±0.55*1.57±0.501.09±0.37*15.97±1.7210.69±1.02*t1.1634.5360.8463.8822.65015.016P0.246<0.0010.399<0.0010.090<0.001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WCST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护理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3 讨 论

双向情感障碍是常见、致残、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问题,约占精神科情感障碍的50%[6],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依从性不高,可对临床疗效产生不良影响[7]。已有临床实践证实,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予以良好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发作概率,促进康复[8-9]。

互动达标理论在1981年有学者首次提出,近年来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已用于临床护理中,是以护患互动为宗旨,通过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以及对患者行为、反应的感知和判断,以了解患者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WCST中完成分类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总错误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尹竹芳等[11]和贾金铃等[12]近年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由此提示,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实施互动达标理论干预,可构建和谐、平等的护患关系,充分满足患者需求,使患者更易接受医护人员的护理措施,愿意配合,由常规护理的被动服务转换为主动服务,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通过互动达标理论干预,还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加透彻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并及时疏导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情愉悦,对患者病情的恢复、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互动达标理论下临床护理可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互动交流,提高服药依从性,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的提高作用明显,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

猜你喜欢

双相服药障碍
一类具有奇异位势函数的双相问题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热轧双相钢HR450/780DP的开发与生产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跟踪导练(四)2
新型双相酶水解体系制备宝藿苷I
服药先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