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FNA、PFN和DHS内固定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后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2020-03-13丁志勇史法见

河北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股骨头螺钉股骨

丁志勇 史法见

股骨粗隆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femur,IFF)也称作股骨转子间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之一,占全身骨折的3%~4%[1]。该病于女性老年人群高发,可能跟老年女性常合并中高危高血压病、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疾病有关,发病的直接因素多是摔伤使股骨粗隆遭受直接撞击或间接扭转所致[1,2]。在众多治疗方法中,保守治疗需长时间卧床,容易造成下肢外旋或缩短、髋关节内翻等状况,且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脑梗死、褥疮等并发症。随着新型材料诞生和生物力学的发展,手术治疗已得到公认,极大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和并发症,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目前,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但因患者年龄、合并内科疾病及骨折分型的差异,内固定物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未有统一标准[3-5]。因此,本研究随机选取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及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3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探索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今后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其中男57例,女51例;致伤原因:滑倒损伤75例,高处坠落伤10例,车祸伤23例;合并内科疾病患者74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者34例,包括脑血栓及脑溢血后遗症1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例、糖尿病9例及高血压19例;按Evans-Jenson将骨折分型:Ⅰ型16例,Ⅱ型26例,Ⅲ型35例,Ⅳ型25例,Ⅴ型6例。按照不同内固定方式将108例患者分为3组,PFNA内固定(PFNA组)、PFN内固定(PFN组)及DHS内固定(DHS组),每组36例。3组年龄、性别比、平均病程、骨折分型、受伤侧及合并内科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展。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情况 n=36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5岁;因摔倒或直接撞击导致髋部受伤,呈外旋畸形或短缩且明显肿胀,叩击患肢大粗隆或足跟部有疼痛感,经影像学检查患侧髋关节正侧位和骨盆正位,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且骨折部位及类型均明确;经CT检查未发现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新鲜骨折未采取特殊干预;患者耐受麻醉及手术,且病例及手术资料完整;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影像学检查发现后侧皮质粉碎、股骨内侧弓不完整;患者认知功能低下及语言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合并同侧肢体骨折及开放性骨折;伴有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因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的影响行走功能且绝对卧床患者。

1.3 手术方法 患者需全身情况稳定后行手术治疗,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

1.3.1 PFNA组:在X线下经闭合及牵引复位,初始部位于股骨大转子上8~10 cm 处,向远处作约5 cm纵行切口,依次将臀中、小肌分开并可触及到股骨大粗隆顶点。以大粗隆顶点略偏外侧处作为进针点,将导针插入髓腔中央并保证无弯曲,采用开孔器开孔及近端扩髓后,将PFNA主钉沿导针置入,动作缓慢旋入或用锤子轻轻敲击,切忌因暴力造成医源性骨折或骨折移位。透视并调整主钉深度,以保证在股骨颈中下位置打入螺旋刀片,将保护套筒经侧方瞄准器插入,使导针插入股骨头内并达股骨头关节面软骨下0.5~1.0 cm,测量螺旋刀片长度,选择合适的螺旋刀片并沿导针缓慢敲入股骨头内部,最后将尾部螺帽拧紧,确保将螺旋刀片锁定,远端锁钉需经皮锁定,安装好主钉近端尾帽,将切口冲洗干净后依次缝合至皮下。

1.3.2 PFN组:在X线下复位后,初始部位于股骨大转子上8~10 cm处,向远处作约5 cm纵行切口,将皮下组织依次分离开并使大转子顶点及股骨粗隆暴露出来,进针点位于大转子顶点的前1/3和后2/3交界处,将大粗隆顶点骨皮质用棱形锥凿穿并穿入髓腔,沿开口处至股骨髓腔方向将导针插入,扩髓后将粗细适宜的PFN主钉置入,先将加压螺钉钻入,防旋螺钉钻入股骨颈内需采用瞄准器,最后使用导向器将远端锁定螺钉旋入,并将主钉尾帽拧上,将切口冲洗干净后依次缝合至皮下。

1.3.3 DHS组:首先在X线下复位,将10 cm纵向切口作于大粗隆顶点下2.5~3 cm处,然后沿着股外侧肌后缘进行剥离并使股骨粗隆暴露出来,使用135°导向器定位并将导针沿股骨颈纵轴插入股骨颈中心,侧位像透视导针位于股骨头正中,正位像显示处于股骨头中下1/3交汇位置,深至股骨头软骨下0.5~1.0 cm。三联扩孔器扩孔后,置入合适的螺纹钉,随后攻丝、拧螺钉。将导针拔出并安装钢板套筒,确保钢板套筒内2/3位置处即为拉力钉部位的尾端,同时探查远端骨皮质螺钉,依次经钻孔、测深、攻丝后置入合适的螺钉及螺栓,最后将切口冲洗干净并依次缝合至皮下。

1.4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于术后第2天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锻练,保证下肢关节活动度使其得到充分锻炼;于手术后第3~7天被动活动髋关节,术后1、4、8、12周行X线片常规复查。手术后2周可拆线,此后每隔1个月行X线片复查,根据X线片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下地负重时间。X线片上显示骨折线完全消失、患肢能负重且承受应力无疼痛即为骨折已愈合。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中相关情况、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术后随访1年,X线片检查并对患者髋关节功能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包括有无下肢畸形(4分)、髋关节活动度(5分)、疼痛(44分)及功能(47分),髋关节功能越好则评分越高,总评分0~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分别于术后3、12、24 h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荧光酶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肌红蛋白(Myo)水平,采用酶动力学方法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水平。

2 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3组患者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方面,PFNA 组优于PFN 组和DHS 组,PFN 组优于DHS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项目PFNA组PFN组DHS组F值P值手术切口(cm)5.24±0.477.36±1.0813.75±2.1915.291<0.01手术时间(min)71.54±8.6392.26±9.82113.27±12.799.374<0.01术中出血量(ml)178.46±157.29263.51±196.34359.82±238.662.157<0.05透视次数(次)3.69±1.166.28±1.758.73±2.216.325<0.01透视时间(min)3.75±0.895.67±1.137.04±1.267.526<0.01术后引流量(ml)127.69±9.83168.92±13.46225.31±19.7415.483<0.01住院时间(d)13.47±3.6218.95±3.9324.38±5.165.972<0.01愈合时间(周)9.32±1.3811.26±2.4313.94±2.854.538<0.01术后负重时间(d)2.39±0.413.47±0.5815.26±1.9418.225<0.01

2.2 3组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3个月和6个月,PFNA 组 Harris 评分均显著高于PFN组和DHS组,PFN 组显著高于DHS 组(P<0.05);3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3组Harris 评分与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 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 组(P<0.05)。见表3。

2.3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PFNA 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PFN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DHS 组(P<0.05),PFN 组和DHS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液中CRP 、Myo及CK水平比较 PFNA 组患者术后3 h、12 h、24 h 的CRP 、Myo及CK水平与PFN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 组和PFN 组均显著低于DHS 组(P<0.05)。见表5。

表3 3组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n=36

表4 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n=36,例

项目PFNA组PFN组DHS组F值P值术后3 h CRP(mg/L)69.21±20.5476.47±21.6593.18±28.643.542<0.05 Myo(ng/ml)306.48±121.57349.52±136.76459.68±187.733.768<0.05 CK(U/L)338.54±141.39372.45±157.81495.16±208.733.391<0.05术后12 h CRP(mg/L)53.78±16.1959.84±17.3272.57±21.094.017<0.05 Myo(ng/ml)195.39±89.64237.94±118.61348.59±129.452.846<0.05 CK(U/L)315.62±123.57345.19±148.28474.59±197.653.814<0.05术后24 h CRP(mg/L)31.67±11.2636.38±13.5856.82±17.156.379<0.05 Myo(ng/ml)107.83±61.76135.35±79.42213.87±101.364.492<0.05 CK(U/L)287.83±105.28319.73±126.43446.47±178.243.627<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多发生人群,该骨折类型容易发生移位,复位后稳定性亦较差,加之老年患者本身肢体功能下降,行动迟缓,且常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免疫力和抵抗力也随之下降,极大增加了粗隆间骨折的治疗难度[6]。对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原则,首先确保生命安全,在此基础上尽早采取手术治疗,保障骨折愈合,鼓励患者术后及早负重训练,以使髋关节功能及自理能力尽快恢复[7]。目前,内固定手术疗法中,常用的内固定材料主要有以DHS为代表的钉板系统和以PFN、PFNA为代表的髓内固定系统。DHS曾经是临床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PFN是AO/ASIF 对Gamma钉的改良设计,PFNA则是PFN的改良版[8-10]。

研究结果显示:PFNA组手术切口最小,所需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负重时间最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最少(P<0.05),说明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PFNA内固定术最具优势,此外,PFNA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分析原因可能跟PFNA的特点有关:主钉空心设计,切口小,更易从股骨大转子顶部插入,直接进入髓腔使股骨颈与骨髓腔内血运的破坏降低,且缩短了手术时间[11,12]。髓内钉长尖端、凹槽及6°外翻夹角设计,以及通过仅有的1个远端锁定螺钉孔可选择动、静态锁定方式,这样避免了应力集中于局部,迟发性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因此术后负重时间极大缩短[13,14]。螺旋刀片沿主钉缓慢滑动可获得更好的支撑和抗旋转效果,也能加快骨折端加压,进而促进骨折愈合;螺旋刀片的锤入方式使四边形的骨质横切面有隧道,因此铆合力稳固从而避免螺钉松动,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15,16]。患者术后Harris评分结果提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显著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但优良率仅在术后12个月时PFNA组显著高于DHS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PFNA更适合骨质疏松及股骨粗隆间等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使用,可避免因内侧支撑缺失导致骨吸收进而引发螺钉切出、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此外,PFNA治疗不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时,无需将骨折断端切开,使骨膜及软组织剥离面积减少,且小型粗隆骨块可不进行复位,因此不会影响骨折愈合,而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17]。作为参与炎性反应的急性时相蛋白,CRP可由白介素-6(IL-6)介导进而促进组织损伤,术后3 h内明显升高且跟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程度成正比,随着手术切口的修复,CRP含量随之下降[18,19]。PFNA、PFN及DHS三种内固定方式术后CRP含量依次升高,PFNA组与PFN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低于DHS组(P<0.05),推测原因跟手术切口依次加大,导致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程度加重有关。Myo和CK广泛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在心肌炎及心肌损伤时剧烈升高,同时也存在于骨骼肌组织中,其含量跟骨骼肌损伤程度成正相关[20]。本研究中PFNA内固定采取微创手术,对骨骼肌造成的创伤小,因此血液中Myo和CK水平显著降低,说明相比DHS组,PFNA内固定术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相比PFN和DHS,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最显著,患者骨折愈合最快,髋关节功能恢复最佳,术后并发症最少且致残率最低,创伤小因而安全性高,是目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一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但对于PFNA的更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股骨头螺钉股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术后跟骨螺钉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