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茶与禅心

2020-03-05江舟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僧侣品茶禅宗

江舟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谓久矣。上古神话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四五千年前的茶,祖先们是用它来作“解药”之用。大概在药用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茶还可提神、解渴、醒酒,于是饮者渐多。

在饮茶中寄寓某种精神意趣,从而形成“茶文化”,禅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封见闻记》记载,大唐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者不能卧睡,不吃晚饭,只准饮茶。僧侣们为解饥乏,都自备茶叶,随处随时煎煮,在僧侣的带动下,饮茶之习开始广为流传,成为时尚。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原是被智积禅师收养的一个孤儿,在为寺院煮茶打杂的生涯中,这位聪慧而有心的年轻人就开始了他对茶的潜心研究,后来他出游豫、川等地,又到名茶紫笋的产地浙江吴兴读书考察,写成《茶经》一书。若无“茶僧”之经历,陆羽恐怕不会成为品茶宗師。烹茶、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变成文化艺术又需要有学识修养。唐代高僧多饱学之士,因此他们在茶文化的形成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茶禅一味”,茶与禅的结合,并非偶然的相遇,却有着内在的渊源。佛教来自西方佛国印度,可印度的僧侣未听说饮茶。佛教传来中国,至唐代与中国的儒、道合流,成为中国特色的禅宗。佛教禅宗为中国文人所接受,是因为它与魏晋玄学玄趣有吻合之处,又有比玄学更成熟的理论体系,讲究清心自悟。而茶品性淡朴高洁,饮之啜之有使人恬静清寂,明心见性之功,与禅宗趣旨相通。同时,禅、茶之趣味玄妙,又都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清与玄,散而淡,茶意禅意颇合,难怪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可用“吃茶”来回答所有问题。据说他接见新来的僧人时,问:“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从谂禅师便说:“吃茶去。”又一位僧人来,他也问:“曾到否?”答曰:“不曾到。”他又说:“吃茶去。”过后有人问他:“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从谂还是那句话作答:“吃茶去。”黄龙慧南禅师有诗云:“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亲疏便与茶。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花者,煮茶时随沸水上浮的茶末所形成的汤花也。那些为利禄奔走忙碌的人,是没有兴致品茶的,只有超脱俗尘,不为俗事所烦扰的人,才能静心品茶。

最玄妙的,往往也就是最平常的。这“吃茶去”,就道破了其中奥秘。禅道就是崇尚自然,随缘任化,除去种种矫饰,返朴归真。能静心地品尝来自山林,承阳光雨露滋润的茶之清苦幽沁,自然也能细细品味与宇宙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西方佛国传来的禅和土生土长的茶从精神上是一致的。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茶虽是僧人从中国带回去的,但日本茶道却迥异于中国。日本的茶道注重严格的程序,讲究环境氛围和仪式,刻意去设置和追求超脱的意境。而中国古代文人品茗,则更悠然潇洒,超逸率真,看上去与日常生活完全融为一体,随意自然,从本质上更合“饥来即食”,“困来即眠”中蕴藏的返朴归真的禅意。

卢仝诗中曾写道:“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自斟自饮,独品佳茗,不为超脱而超脱,不为清高而清高,一壶清茶,无限禅意,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

猜你喜欢

僧侣品茶禅宗
在最美的四月天跟着老苏州品茶、赏花、做美食……
天下第二泉
品茶
灵 山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缅甸·仰光
雨夜吟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