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高架桥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2020-03-05张子豪胡冬香彭小洪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架桥利用空间

□ 张子豪 胡冬香 彭小洪

1 引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对城市高架桥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高架桥的使用功能已经超过交通功能的范畴。城市高架桥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空间,不仅给附近环境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且破坏了城市肌理。城市高架桥的附属空间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公共空间的紧缺及高架桥多处空间的浪费空置,似乎时刻提醒着我们,将高架桥各种不同形态的空间加以合理改造利用,为解决城市公共空间不足问题给出一个精彩的答案。

2 城市高架桥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高架桥空间概念界定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水平远超我国,当国外城市建设趋向成熟时,我国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高架桥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较为成熟。其给城市造成的诸多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被注意,如何将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引起不少学者的思考。

凯文·林奇提出城市高架桥要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思想,并从不同层面对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的产生进行论述和分析[1]。美国学者罗杰·特兰西克提出失落空间概念,提出汽车会给城市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架桥的建设会给城市增加失落空间,指出通过城市空间设计的做法,重新构建城市失落空间。路易康说“高架交通建筑从周围地区进入城市,从这点看,它必须更为细致地建造,甚至花些钱,以求在战略上使这一场所对城市中心有更多的尊重。”路易康把城市高架进入城市核心区域现象视作客观存在的事实,将高架桥看作一个整体,并希望高架桥能融入城市建设当中。

通过对上述作者著作的阅读和观点的了解,可以发现高架桥出现在城市中并逐渐成为城市立体交通主要方式的过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发现高架桥设计中存在缺陷,并将高架桥划分为不同的空间类型,呼吁我们不能只重视城市高架桥上的空间而忽视城市高架桥其他形态的空间,不能将这些空间从高架桥的整体中脱离出去,导致整个桥空间与城市空间格格不入。笔者希望高架桥能尊重自然,融入城市,不应从城市中孤立出来,并从多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分析,为今后对高架桥设计如何改造完善提出了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为高架桥的改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仅仅是概念的界定和提出了问题并简单的论述分析,没有就一个方面深入地探究或者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分析高架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欠缺了具体内容和针对性。

2.1.2 城市高架桥整治

美国波士顿市区的高架桥似一个巨大的屏障,人为地将波士顿市中心区分裂开来,使波士顿风景优美的河滨区以及北部地区被分离出去。从1982年开始为解决高架桥产生的噪音、环境污染,新建地下隧道替换原先的高架,在原有的地上部分修建绿色廊道。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空间不足的问题日益加深,大规模兴建高架桥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肌理,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文化甚至道德方面的问题。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各国建筑师、规划师的研究也逐渐向这一方向倾斜。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上述拆除高架桥的案例,其做法虽然还原了城市的整体性并腾出了大量的空间,但拆毁高架桥也有很多无法忽视的问题,如工程开销大、引发新的交通问题等。有的国家则选择尽可能不建设高架桥,可省出很多空间,减少高架桥建设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美国建筑师Andreas Savvides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有很多城市无论是空间还是人口逐渐饱和,因而对城市闲置浪费的空间进行再次开发十分重要,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丰富且有很多闲置浪费,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文中罗列了不同的案例分析,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商桥、美国纽约的中央车站是如何将交通设施与城市其他功能相结合。

而在Andreas Savvides的研究中,以上案例则为城市交通空间利用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为高架桥闲置空间如何利用并与城市恰当结合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可以效仿上部的做法将下部未利用的空间作为商用与城市结合。文中只介绍了几个城市高架桥上部空间利用的使用状况,缺少城市高架桥其他空间形态的可行性分析,对高架桥附属空间利用的研究较少,仍有大量的空间处于闲置状态。

2.1.3 高架桥下部空间规划研究

由于日本国土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大,立体交通的建设更为成熟,对于高架桥各个空间的利用研究较为全面。以高架下空间土地利用形态研究最具代表,主要介绍日本东京市区内高架桥和铁路桥下空间环境的改善措施,进行充分的调研梳理,把东京市区范围内的高架桥空间利用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并借此归纳出相应规律[2]。

日本学者Pedro Hormigo分析东京市中心某个高架桥下部空间的通透性以及可达性,总结比较日本与其他国家对待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的不同策略。日本土木学会所编著的《道路景观设计》主要对道路景观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其中提到高架桥附属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了让街道重新焕发活力的方法。

2.2 国内研究现状

1964年我国第一座高架桥是竣工于广州市的北大绕城高架,在随后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进程中,全国范围内的高架桥修建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需求的提高,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情况逐渐被社会各界关注。

2.2.1 以高架桥主导的空间形态

在高架桥的多种空间形态中,“高架桥主导”强调了高架桥作为空间构成的关键要素,对空间形态起着界定、控制和引导作用。脱离了这一主体要素,这一空间类型的本质将会彻底改变。

以高架桥本身为主导的空间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桥上空间、桥的附属空间、高架桥周边建筑形成的空间、高架桥周边的相关空间形态以及属于城市整体规划下的景观人文空间等众多要素。

谭囊强在空间特性和体验因素的基础上对以城市高架桥为主导的空间进行分析,结合上海、沈阳、大连等城市高架桥的案例,总结出高架桥下沿线空间存在的问题。分别对以城市元素为主导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以城市高架桥为主导的空间要素进行研究,加以梳理和归纳,得出高架桥空间形态设计的整体思路,以解决城市高架桥主导的空间形态中存有的弊端[3]。

郑圣峰通过对不同类型桥概念的界定并介绍其功能定位,说明高架桥对城市文脉和城市空间形态方面造成的影响,从城市高架桥的机能构成的视角对高架桥空间的设计展开研究,并就高架桥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新趋势[4]。

邓飞着重研究桥的空间特点,从高架路径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方向对高架桥主导下的空间展开归类,主要分为复合型、交汇型和延伸型。在空间统合、情感需求、文脉沿袭和生态机能等多视角阐述了空间现实存在的难题。为解决现况中的难题指出5项一般策略:建构总体的空间形态、提倡尊重人性、遵从生态环境准则、沿袭城市文脉和提高环境的艺术格调;为应对以上3种空间类型,结合确切案例提出应对不同空间类型的不同设计方案[5]。

韩晓丽等通过研究高架桥主导空间的利用特点,以济宁中央商务区济徐高速架空的空地景观设计为例,对特殊性空间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希望对日后的城市高架主导空间及城市空间设计有一定帮助[6]。

上述作者从空间的角度着手将高架桥分成不同的空间形态,分析我国高架桥在空间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重点研究方向以高架桥作为主导的这一空间类型,重点对高架桥主导下的空间营造,也要注意高架桥下附属空间的营造,但也只是浅尝辄止,并未对附属空间进行深入的研究或针对某个案例具体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2.2.2 高架桥附属空间研究

本节定义附属空间为非桥下部空间,也包含受高架桥影响的周边空间。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范围限定为桥下空间、桥体与道路围合的公共空间、水体绿地等高架桥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

陈如一探讨高架桥附属空间再利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析,与国内外优秀的实践案例相结合,指出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方法,并阐述了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期望引发人们重视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利用,号召我国实行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这一理念,充实这一方面的研究,为之后有关案例设计能从中得到帮助借鉴[7]。

唐铀钧所研究的高架桥附属空间是由高架桥桥体主导的交叉绿化、桥下空间以及桥与周围环境、建筑物之间形成的街巷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其研究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特征,对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类别、发展方向、利用现况展开了分析评述。从个多个门类学科的视角,如生态学、造景学、系统学、行为心理学、建筑空间组合学、城市设计学等方面知识的研习和总结对高架桥附属空间展开分析、研究、评价,为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8]。

姚艾佳总结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利用现状和在空间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多种制约因素,指出高架桥附属空间使用现况中普遍存在的几类问题,发掘其空间利用的潜质,从而理智考虑,归纳出空间利用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改进方案[9]。

通过对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对高架桥附属空间概念的限定包括高架桥下部空间,而上述的文献对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提出了解决方案,为研究高架桥下部空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高架桥附属空间覆盖范围较为广,上述文献对于高架桥下部空间研究不够深入。通过对高架桥附属空间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数都集中在景观设计的研究,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人文关怀、行为心理等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所以可得到一个新的出发点,从高架桥下部空间一个点和一个专业角度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2.2.3 高架桥下部空间研究

高架桥下空间是由高架桥顶板与地面所限定起来的空间,但对其的运用到具体实例中时,一般也把其围合的空间、比邻高架桥的周围尚未开发空间等均视作桥下空间。

肖开名等在文章中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对制约桥下空间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到相关的适应力原则和规划设计举措,包含对桥下空间如何利用展开全面设计,并与城市设计或者区域的详细规划相结合等[10]。余思奇[11]、杨玥[12]、刘宙[13]、吕燕如[14]、杨柳[15]、刘旭[16]等在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把设计重点放在对城市高架桥空间环境中灰空间的探讨研究上。在城市高架桥空间环境中存在的灰空间定义、特点、现况分析等研究基础上,归纳出统合空间、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等设计准则,针对城市高架桥空间环境中存在的灰空间如何高效利用和景观营造展开了研究。

上述文章则从城市规划、景观、土地利用、与周边道路的关系、人的行为活动,灰空间等方面对高架桥下部的空间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不能一概而论。同时文章也结合具体案例对高架桥下部空间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以上研究工作虽然或多或少牵涉到桥下空间利用,在整体上欠缺系统且有针对的研究,并且侧重在理论叙述,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展开更深入具体的研究。

3 结语

通过对高架桥下部空间文献的综述,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的不足、高架桥下部大量闲置空间的浪费问题不得不被我们重视起来。高架桥下空间缺乏管理导致的车辆乱停乱放、垃圾堆积、广告乱贴,滋生犯罪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人们对优质生活环境的需求,国内外学者亦在积极研究对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与改造。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现代城市发展之初就已经注意如何将交通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有机的结合,在高速公路出现以后,也试图将道路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要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解决高速公路分裂城市空间的难题。

而国内的研究从一开始主要对高架桥结构功能的研究到高架桥空间的研究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专注于高架桥下部空间的研究,并从不同专业角度对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给出了不同的思路,如景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街道、灰空间等。

但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主要是解决高架桥对城市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解决城市割裂、美化城市形象、解决交通问题等。人生活在城市中,是城市的主体,但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极少关注高架桥下部空间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也缺乏关注人们对环境空间有什么样的期望。为何高架桥下部的空间会极易滋生犯罪和不文明行为,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导向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从环境行为学角度为高架桥下部空间环境提出改造方案,如使用植物配置、灯光照明、空间尺度、小品设置及铺装材料色彩的组合,营造出有安全性、认同感、舒适性、功能性和符合人们一般心理规律的空间环境,做到以人为本提升城市宜居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高架桥利用空间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某高架桥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及质量控制
空间是什么?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创享空间
福州高架桥上的“红色飘带”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拆除高速路
印高架桥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