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观:误区、成因与对策

2020-03-04王兴宇

教育与考试 2020年3期
关键词:就业观情结精英

王兴宇

1957年经济学家索洛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检验其新古典增长模型时发现,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只能解释12.5%左右的产出,剩下的87.5%找不到归因。这被称为“索洛余值”。后来,人们发现“索洛余值”主要归功于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说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可能不再是“社会精英”,但仍是劳动力结构中拥有较多人力资本存量的高端群体,也是被期待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群体。[1]那么,为什么大学生还在频频遭遇“最难就业季”“最难就业年”?为什么“毕业即失业”“大学毕业生蚁族”等现象仍频现报端?为什么“就业难”像套在高校毕业生头上的魔咒一样挥之不去?虽然学者们都从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体制等诸多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大量丰富且有意义的研究,但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却较为鲜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的事,也是高校的事,更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毕业生的就业观在整个就业和择业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

就业观是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市场导向、个性偏好、社会体验等客观因素形成的对未来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行业或企业的性质、所在地、经济状况、福利待遇、晋升空间等与职业相关的诸多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做为一种就业选择和职业定位的态度,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的就业观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可概括为精英情结、都市情结、从众心理、消极心理。

(一)精英情结

我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长期以来读书人最高的职业理想。直到今天这些传统观念包含的价值取向仍然裹挟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特别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大学生成为“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的代名词。在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足5%(1978年为2.7%)[2],确实是精英教育。但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到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1%,进入后大众化阶段。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分析了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好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力,将会有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3]这意味着大学生将告别稀缺时代,高校毕业生“贬值”不可避免,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是精英就业。大部分毕业生很难甚至无法获得精英岗位,只能从事基层的一般性工作已经成为常态,但仍然有不少大学生和家长依旧固守着精英就业的思维。这种思维在毕业生就业中一方面表现为难以放下身段、理性选择,找工作时“待价而沽”。例如,2014年智联招聘应届生数据库显示,毕业生仍然扎堆财务、人力、贸易、高级管理等看上去“轻松”且“高大上”的职位,而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类、销售类岗位则少有人问津。另一方面表现在“画地为牢”,将自己限定在某个理想的就业范围内。比如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这些单位往往有更好的福利待遇,失业风险低,而且与相关领域的管理权或者资源使用权相关,承担着社会管理的工作,符合大学生对自身“精英”的定位。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报考人数超过151万,平均每33个人竞争一个岗位。[4]事实上,在当前的就业市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哪怕落魄如孔乙己,也不愿脱下那袭“长衫”的精英观念早已不合时宜。[5]

(二)都市情结

中国人对城市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进城”对于一些人来说不亚于过节。这种社会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都市情结”。每到毕业季,校园招聘的单位不在少数,而且部分单位的待遇、发展前景极具竞争力,但仍然门可罗雀,得不到毕业生的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不是一线城市。“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县城一套房”成为当下很多毕业生择业的信条。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锚”①就是“大城市”,这是他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所围绕的中心。据统计,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21%的大学生选择在直辖市就业,29%的大学生选择在副省级城市就业。[6]也就是说,2016届有一半的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完成就业。一份关于北京14所大学50个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非常集中,74.8%的人都首选在北京求职工作;排除掉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7]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13年从整体招聘区域上看,应届毕业生投递大城市的简历和岗位比为62:1,二线城市为54:1,三线城市也有29:1。[8]尽管“大城市”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设施更加齐全,制度和机制也更加完善,但是随着高素质人才的不断聚集,“大城市”的“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大学生就业资源配置出现问题,不同城市和行业出现“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现象。李飞飞在其学位论文中曾这样描述坚持去“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机会多,工资高,但是也面临着高消费、高房价,他们逐渐入不敷出,生活在大城市的边缘,却依旧坚持着大城市的情结,无法释怀青春梦想,一如既往地奋斗着,他们被冠以新的名称“蚁族”。[9]尽管奋斗值得尊重,但是当这种“大城市”情结背离理性发展的轨迹时,便会出现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就业难的问题,更有甚者会引发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就业机会的公平性等产生疑虑,进而导致一些社会价值理念的变化。

(三)从众心理

“从众”是在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下,个体观念与行为主见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非常普遍,表现为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跟随其他就业者做出决策。“公考热”和“考研热”就是这种现象的集中反映。齐鲁人才网整理的山东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的理由中24.67%的毕业生是因为盲目从众而选择的考研,很多同学表示“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我国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的毕业生。[10]在就业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没有明确自己优势的情况下,便匆匆选择加入某一支就业大军。“从众”心理造成大学生对某些行业和职业的推崇与认可亦步亦趋,互相跟随,缩小了就业范围,错失了就业机会,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运行。当信息不足时容易发生认知趋同,大学生就业者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会在判断和行为上与就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11]表面上看,这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趋同、行业选择盲目、岗位选择跟风等现象。深究起来会发现,如果就业市场利好,它将导致大学生期望值提升和利益最大化追涨,后果是造成就业市场泡沫,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如果就业市场需求低迷,就是加速劳动力市场的衰退,引起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12]

(四)消极心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呈现出的消极心态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业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13]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消极心态复杂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不平等焦虑、自卑、悲观、冷漠等心理状态。其核心表现为毕业生心理资本缺失,也就是自信心不足、缺乏就业韧性、缺少就业成功的动力。[14]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不优秀的学生,这种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总会有与成功擦肩而过的遗憾,并把“毕业即失业”视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常态,习惯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求职,认为“求职”就是请求对方给予自己一份职业,往往把自己置于被动消极的不平等地位,一旦求职未果,便心灰意冷,沮丧气馁,[15]最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败下阵来,不愿意去就业,沦为“考族”“啃老族”,以此逃避进入社会。

二、大学就业观误区的成因分析

本研究将大学生就业误区总结为精英情结、都市情结、从众心理、消极心理,尽管可以准确表达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四种就业观界限分明,分别分布在四组不同的毕业生群体中。这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作出的划分。现实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并不是孤立的一个情结或一种心理,而是不同情结和心理错综交织的复杂“图景”。它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观误区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主流理念的塑造、就业信息不对称和就业预期过高四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编织的“精英情结”

社会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一是我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编织起来的“精英情结”“官本位”文化深深束缚着人们的观念。这些传统观念包含的价值取向引导和孕育着精英意识的滋长,直到现在仍然是推动和催生“精英情结”的精神酵母。二是恢复高考以来大学生在特殊时期受到的特殊待遇加深了人们对文凭和学历的推崇,“统包统分”的政策下,“一进大学门,便是国家人”,进入大学便意味着具有了干部身份,大学生身份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精英色彩。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将进入大学视为区分社会精英和普通劳动者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也一直延续着这一精英情结。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精英情结”成为个体内心隐藏的对成为优秀群体一员的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上大学已经成为多数普通人的权利,但人们的观念却没能及时转变过来,几千年形成的“情结”尚未完全解开。当这些“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种种不合理的择业观便会出现。[16]“精英情结”也因此成为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命题的沉重注脚。

(二)主流理念塑造的“都市情结”

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我国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结构性的、地域性的,存在发达地区就业难,发达城市就业难的现象。这与大学生扎堆去大城市就业的“都市情结”密切相关。那么,为什么大城市像一个磁体一样吸引着高校毕业生前去就业,即使成为“蚁族”也在所不惜?首先,国家长期以来的教育分配制度使得上大学和进入城市、成为精英产生了联系,也在人们的意识中深深烙下了只要上大学就能跳出“农门”,在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工作的“印迹”,所以每逢毕业季怀揣着梦想的毕业生从四面八方向大城市汇聚。其次,从教育投资回报的角度讲,随着高等教育收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在高昂的教育投入面前,无论是大学生个体还是其父母都必然对教育回报的预期提高。这也促使大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毕业后首先考虑去大城市就业。再次,现代城市作为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一直是主流价值理念的聚集地。多数大学都开设在发达城市,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基本处于城市经济社会体系中,加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在这种城市指向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学习,所接受的知识技能和文明素养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带有明显的“城市专用性”特点。[17]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曾将城市定义为“一个地理集合体、一种经济组织、一个制度进程、一座社会活动的剧场和集体创造的美学象征”。现代城市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更加鲜明,其现代性和城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长期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大学生的“都市情结”更加浓厚,而且在城乡差距十分显著的情况下,大学生去非发达地区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也体现不出核心竞争力,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将更加强化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18]

(三)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从众心理”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从众行为发生的基础是不完全信息,也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决策发生趋同。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叫做模糊条件下的“从众效应”理论。在就业市场上,无论是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都最大可能地通过“双向选择”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但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属于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显然处在信息劣势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更愿意进行“同群对照”,倾向于与群体意见取得一致,在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等方面作出不符合自身实际的决策。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自身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就业选择的诸多矛盾面前,难以分清主次,不能化繁为简,从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另一方面与自己独立搜集信息进行就业决策相比,“随大流”更容易,成本也更低,在信息有限、理性有限、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从众就业”明显是一种比较保险的策略。

(四)高就业预期导致的“消极心理”

高校毕业生消极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的薪资、岗位、工作地区等达不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二是社会资本在就业中发挥的作用甚至不公平竞争引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失衡。三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境遇不同,也会导致处于就业弱势地位专业的毕业生产生失望情绪。四是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信心不足。这些就业现实和冲突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中遭遇的挫败、无助又不断透支其有限的心理资本,最终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困难面前倾向于退缩,从而在就业中消极应对,失去就业动力,错失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观转化的路径选择

就业观是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就业行为的先导,不同的就业观会导致不同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19]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无论是对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配置还是对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观误区成因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可以从认清就业形势、顺应社会需要、拓宽就业范围、调整就业预期等几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就业观。

(一)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自我定位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对就业形势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大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配置通过市场来调节,通过“双向选择”“自主选择”来实现,一方面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毕业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20]所以,在就业选择中,毕业生首先要对自身情况形成合理定位。“定位”要在对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的认识上,对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形成清醒认识。其次,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劳动力市场呈现多层次分割状态,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优势行业、单位和岗位仍为毕业生的主要去向,竞争也更加激烈。这要求大学生要对当前就业的主要矛盾有所了解,对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哪些岗位在就业中的竞争度如何有所掌握,以便自己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做到有的放矢。再次,这不只是一个看学历的时代,更是一个看能力的时代。根据2017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人才仍然供不应求,第一、二、三产业专业人才缺口分别为218万、1220万、325万。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企业的用人标准。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具体体现,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求职结果、工资效应和就业满意度的重要指标,所以高校毕业生还要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做出合理的估计,以便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求职区间。

(二)顺应社会需要,兼顾个人利益

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从微观层面讲,就业是个体谋生的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载体;从宏观层面讲,就业不仅可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还是保证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可见,无论社会还是个体都需要通过职业来协调、沟通,职业的选择只有建立在个人特点和社会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人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的最大化。然而,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市情结”根深蒂固,导致个人意识取代社会需求和国家意识。实际上,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不仅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所以对高校毕业生而言,负责任的职业选择是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统一。部分大学生固守大城市,更有甚者奉行金钱至上,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一处在劳动力结构顶端的群体而言,就业更应是通过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来换取收益,而不是通过留在大城市,为了挣钱而挣钱,否则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配置失衡,造成大学生地区性、行业性就业难。

(三)拓宽就业范围,提升就业能力

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传统影响,时至今日我国高校的实践实习学分也只有10%左右,而且多数的实践实习课程流于形式。这造成大学生囿于大学校园接受教育,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就业视野狭窄,就业能力不足,只能“从众”“跟风”。就业视野是大学生对就业中地域、行业、岗位、薪酬等指标所考虑的范围;而就业能力则是指一组能力,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既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也包括应聘能力、适应能力。[21]尤其是毕业生劳动力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二者逐渐成为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的关键。从供需匹配角度看,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拓宽就业视野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就业范围,有助于毕业生充分了解劳动力市场。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大学生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也存在毕业生因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岗位,而且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成熟,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22]所以,未来就业能力才是大学生能就业、就好业的关键因素。

(四)调整就业预期,立足就业现实

就业,意味着选择,意味着竞争,这种选择当然不只是个人选择就业机会,它同时也包含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选择。[23]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的背景下,没有被就业单位“选中”是完全正常的现象。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立足就业现实,调整就业预期。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劳动力市场上本来就非常稀缺的精英岗位变得更加稀缺,所以大学生需要放下身段,走向大众化岗位。工作不分大小,只要与自己的知识能力匹配就是合适的工作,小岗位虽然看上去没那么光鲜亮丽,但用心经营同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24]其次,要树立可变职业观。目前许多学生和家长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认为就业就是一辈子的大事,一次就业会给自己定下终身。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的职业并非终生的,而是可变的甚至是多变的,高校毕业生大可不必为就业遇到困难而退缩消极。随着社会就业面的不断拓宽,工作的稳定性必然会相对降低,出现失业和待业的情况在所难免。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预期,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不挑三拣四,也不委曲求全,从容、冷静面对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才能率先在“最难就业季”突围。

注释:

①职业锚是麻省理工学院人资源管理专家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含义为: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

猜你喜欢

就业观情结精英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它们都是“精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