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内涵、划分及测度方法

2020-03-03崔宁波刘望于尊巴雪真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划分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崔宁波 刘望 于尊 巴雪真

摘要:目前,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但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从评价的角度梳理有关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成因、划分及测度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对于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风险的划分大多具有一致性,且测度方法也多以主观性较强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主。因此,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内涵、划分和成因进行辨析,总结现有风险测度方法的不足,以期为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风险规避及风险水平的测度提供有效的预判。

关键词: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内涵;划分;测度方法;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2-0001-05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疗、工业等多领域不断渗透,尤其在农业领域实现了迅猛的发展。自1996年开始,转基因作物实现了商业化种植,超过20年的商业化进程中种植面积由170万hm2迅速上升到1.851亿hm2,实现了110倍的增长,全球市场价值达153亿美元。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存在不成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转基因农作物及其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有关转基因的争论在社会中不断加剧升温,使得这场争论成为一场全民性质的讨论话题。而此时的争论,更多的是来自于转基因技术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关注者也多以学者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为主。即便转基因技术本身存在一些无法预测的风险性,却没有成为阻碍该技术商业化推广的屏障。面对全球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能力不断加强,但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采用却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目前,我国学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链视角出发,以农业转基因技术为对象,按照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中涉及到的风险内涵、风险划分、风险成因及风险测度4个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中所涉及到的风险及风险水平进行预判。

1 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内涵辨析

1.1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工程、遗传转化技术,是将生物体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基因转移到宿主基因组中,使其在性状、功能、表型、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满足人类需要的技术[2]。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原理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性状、可遗传修饰的改变,从而产生新型的、对人类有用的农作物或蛋白质,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同时为社会生产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使各行各业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工业、医学、国防等领域的生产、管理和组织模式。当前,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生物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迅猛地冲击着农业的各个领域,为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2 农业转基因技术

农业转基因技术是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相较于其他传统的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目的基因的整合,高效、快速地将目的基因导入农产品中,因此农业转基因技术既是传统育种技术的继承,又推动了其发展[3]。面对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产出,为解决粮食问题、生态问题和营养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4]。但农业转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技术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5]。因此,如何利用转基因技术既做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又可以有效地规避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

风险的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地研究。Agar等将风险定义为一个群体对危险的认知,认为风险是社会结构本身具有的功能,起着辨别群体所处环境危险性的作用[6]。Luhmann也将风险定义为一种认知或理解的形式,但强调风险并非一直伴随着各种文化,而是在具有崭新特征的20世纪晚期由于全新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具有时间规定性的概念[7]。乌尔里希·贝克将风险界定为认识、潜在冲击与症状的差异[8-9]。我国学者大多将风险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由于不确定性而导致可能出现的损失或不利结果。朱淑珍等认为,转基因技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转基因农作物的科学争议始终不断,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3个方面[10-11]。史峰等将转基因技术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转基因农作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及转基因产物在市场推广后的不可预测性,都归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风险问题[12-13]。面对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纵向产业链视角,从研发环节一直到最终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的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整个产业链条中将由于其不确定性而可能在某一时间或某一条件下所导致的损失定义为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

2 农业转基因技術的风险划分

因为风险涉及领域广泛,其划分的标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目前对于风险的划分大体分为以下几种:(1)从管理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划分。例如,张君按照保险经营环节将保险企业风险划分为承保风险、定价风险、理赔风险、投资风险[14]。(2)按照风险来源和风险性质进行划分。例如,尚庆琛等将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即财务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等)和外部风险(即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15-17]。(3)根据对信息掌握的程度进行划分。例如,Renn把风险划分为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模糊风险[18]。(4)根据风险感知和风险数量化进行划分。例如,李宁等将风险分为新风险类风险、经济管理社会类风险、事故类风险、自然人为耦合类风险、物理化学自然类风险[19]。

2.1 转基因技术风险划分

现阶段我国对于转基因技术风险的研究,主要从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给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考虑。洪进等认为,转基因作物技术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高社会危害、低技术成熟度和较低经济净收益[20]。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将农业转基因技术划分為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经济风险等,如邬晓燕认为,转基因作物及其商业化的风险主要有3类,即生态环境风险、人体健康风险、社会伦理风险[21]。李建平等主要从生态安全性评价和使用安全性评价的角度对农业转基因技术进行风险评价[22]。孙炜琳等将转基因玉米应用所产生的经济风险划分为农业安全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23]。吕丹丹等认为,在农业领域,转基因安全主要体现在食用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24-25]。而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过程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后者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我国学者的研究较早。谢科范认为,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生产风险、市场风脸、“寻售”风险、交易风险,这些风险以不同方式作用于科技成果所有者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的转让方和受让方[26]。臧秀清将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类型概括为技术不成熟性风险、投资分析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购买力风险和财务风险等6类[27]。

2.2 产业链视角下转基因技术风险成因及划分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发现,农业转基因技术因其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而风险来源与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密不可分,但现阶段学者对于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划分的研究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没有学者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纵向分析转基因技术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前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因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划分和归纳,但考虑到产业链多个环节中可能涉及到同一种类型的风险。因此,本研究依据每个环节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性,对导致风险的原因进行归纳,便于全方面、更具体地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风险划分及风险成因进行总结。

图2显示,从产业链角度研究的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涉及众多影响因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风险系统。在该系统中,风险因素即为产生风险的原因,其与所造成的风险结果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本研究通过构建关于产业链视角下农业转基因技术流程图,对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划分,并对该环节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总结。如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研发环节主要涉及到4个具体风险,分别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力风险及资金风险,而影响技术风险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技术替代性、技术成熟性、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同样在其他产业链环节中所涉及到的风险划分和具体的风险因素均可按照上述原则依次进行分层后找出。

3 转基因技术风险测度方法

风险的测度方法还处于发展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狭义概念实质等同于技术转移,而技术转移又是广义技术商业化的核心内容。因此,技术商业化的风险测度与技术转移风险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测度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关联性。本研究主要探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其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过程与技术商业化、科技成果转换及技术转移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这3个方面的风险测度方法进行整理,为转基因技术风险测度方法提供参考。

当前,针对上述3个方面的风险测度进行整理,易发现目前多采用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为主的风险测度方法。肖琴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发现农作物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风险风机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面临的风险状况相对良好[28]。徐辉等通过构建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一公司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模糊定量测度,发现项目的风险水平较高[29]。王立英等则借助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实证测算高校研制的地膜技术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并评定风险等级为一般水平[30]。另外,郭鹏等将灰色理论引入到模糊评价方法中,构建出一种基于模糊灰色风险综合评价方法[31-32]。杨晔等运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构建制药企业新技术商业化项目风险评估模型,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银河制药厂的新技术商业化项目进行实证研究[16]。

除上述风险测度方法外,李建平等利用事故树分析法(FTA)找到转基因作物生态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并基于改进的风险矩阵对转基因作物生态风险的等级进行测度[33]。杨君等利用全因素层次模型(HHM)对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进行全面还原和深入分析[34]。李晓峰等运用多维可拓物元模型和可拓测度方法对技术创新综合风险进行测度,较明确地给出待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客观风险和决策者主观风险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劣势[35]。张春勋构建了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及Fuzzy集的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模型,风险指标量化,通过专家的评判减少风险因素量化的复杂性,较好地解决了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评估产品开发项目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风险响应措施,更好地回避风险或减少风险的影响,同时运用证据理论综合专家意见更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好地保证了评标结果的客观性[36]。于永辉等运用头脑风暴法和态势分析法(SWOT)对生物仿制品仿制研发项目风险进行识别,通过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分析法即分析改进的SWOT分析法建立概率与影响矩阵,完成了对生物制品仿制研发风险的评估[37-38]。郭昆鹏则采用风险概率评估、风险影响程度评估、事件状态评估等3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价,提出了对于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的风险控制和监控策略[39]。张晨琛对高速公路网风险评估中通过构建公路网风险评估层次化关联结构,利用网络分析方法(ANP)和模糊积分等理论方法得到风险测度的权重表示方法,建立起公路网风险评估方法[40]。

4 既有研究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在当前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是各国政府一直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学术界密切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围绕技术商业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等做出较为细致的研究,这给挖掘潜藏在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现阶段相关学者对于农业转基因技術风险划分的研究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没有学者从产业链的视角纵向分析转基因技术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同时,在风险测度方法上多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这些研究方法为风险的测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渠道,增强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这些评估方法在评估时只是考虑了风险影响程度这一单方面情况,而且求权重用的判断矩阵由专家直接给出,主观性强,评估结果解释能力不足。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整理,本研究基于风险理论和产业链视角将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定义为:从研发环节一直到最终转基因产品投入到市场的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而可能在某一时间或某一条件下所导致的损失或不利结果。在农业转基因技术风险成因及风险划分中,将产业链各环节中可能涉及到的风险进行整理,并将导致风险的原因进行归纳,便于全方面、更具体地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风险划分及风险成因进行总结。在风险测度方法上,本研究认为应该在已有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综合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现实的环境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风险水平进行更为客观的预判。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所涉及到的风险应充分考虑转基因技术的特性,找出转基因技术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的独特之处,进而多角度、更具体地对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过程中风险的内涵、划分及测度进行研究,同时也要鼓励开展更多的学科交叉研究,结合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现实环境,对现有的风险测度方法进行创新,弥补现有测度方法的不足,以期为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较为客观、公正的预判。

参考文献:

[1]蒋高明. 试论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2(2):42-47.

[2]骆 翔,刘志颐,章树民,等. 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234-240.

[3]康国章,李鸽子,许海霞. 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 现代农业科技,2017(22):27-29.

[4]徐振伟. 转基因技术风险及其控制探究[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76-84.

[5]李中东. 农业生物技术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121-124.

[6]Agar M,Douglas M,Wildavsky A.Risk and culture[J].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1983,56(2):102.

[7]Luhmann N. 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M]. Berlin:de Gruyter,1992.

[8]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 自由与资本主义[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ZK)]

[10]朱淑珍.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王明涛. 证券投资风险计量、预测与控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史 峰. 转基因农作物的科学争议与多元发展[C]//陕西省毒理学会.《转基因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安:西北大学生态毒理研究所,2015:6.

[13]冯虎成. 透视“挺转”与“反转”之争——基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思考[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70-76.

[14]张 君. 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J]. 保险研究,2003(3):10-12.

[15]尚庆琛,覃 正. 基于风险分类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46-50.

[16]杨 晔,杨 辉. 制药企业新技术商业化项目风险评估研究——以银河制药厂为例[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6):5-13.

[17]郑淑蓉,李金兰. 低碳技术商业化风险探讨[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2):76-77,92.

[18]Renn O. Risk governance:towards an integrative approach[R]. IRGC,2005.

[19]李 宁,张 鹏,胡爱军,等. 从风险认知到风险数量化分类[J]. 地球科学进展,2009(1):42-48.

[20]洪 进,余文涛,赵定涛,等. 我国转基因作物技术风险三维分析及其治理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480-1484,1472.

[21]邬晓燕.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及其风险治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4):104-108.

[22]李建平,肖 琴,王吉鹏. 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5-9.

[23]孙炜琳,王瑞波. 转基因抗虫玉米商业化的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 农业技术经济,2011(7):95-103.

[24]吕丹丹. 全球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是与非[J]. 生态经济,2016(10):2-5.

[25]陈从军,孙养学,刘军弟.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感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105-110.

[26]谢科范. 论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0(11):44-47.

[27]臧秀清. 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 中国软科学,2000,22(4):48-50.

[28]肖 琴. 我国农作物转基因技术风险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9]徐 辉,蔡国华,丁木华.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识别及其定量测度[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2):82-84.

[30]王立英,董兴林,马 媛,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与度量[J]. 科技管理研究,2007,184(5):186-188.

[31]郭 鹏,施品贵. 项目风险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5,21(1):106-109.

[32]劉希宋,姜树凯,喻登科.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预警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283-284,260.

[33]李建平,肖 琴,周振亚. 中国农作物转基因技术风险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2013(5):35-43.

[34]杨 君,刘金涛,杨德礼.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全因素层次模型的建立与风险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36(4):132-135.

[35]李晓峰,徐玖平. 基于物元与可拓集合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综合风险测度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103-110.

[36]张春勋. 基于D-S理论及Fuzzy集的产品开发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4):39-42.

[37]于永辉. 生物制品仿制研发风险管理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4:23-43.

[38]庞甲佩,于永辉,余 正. 生物仿制药研发的风险控制[J]. 山东化工,2015,44(3):71-76.

[39]郭昆鹏. 医药企业新药研发的风险管理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10:35-48.

[40]张晨琛. 高速公路网风险评估理论——基于网络的综合方法[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划分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浅析聚类分析在郫县烟草卷烟营销方面的应用
全概率公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