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3-03练淼华

师道·教研 2020年1期
关键词:蔡桓公孔乙己讲授

练淼华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处理教与学时贵在引导,摈弃灌输,而引导的关键在于善“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提问是关键,是个技巧问题,要讲求艺术,怎样提出问题最好呢?

一、把握时机,准确提问

1.以旧引新时

老师在即将讲授新知识,先行导入旧知识,此时的提问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讲授八年级上册刘大杰《巴东三峡》。学生们已学过郦道元的《三峡》,都被郦道元笔下的无比雄伟壮丽的三峡景色所倾倒。设置从已学知识引到新授知识的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明白学习知识是需要纵横联系的,这样新旧知识就有机联系起来。

2.过渡转折处

课文的过渡转折处是学生难以把握,并且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时,教师能及时发问,效果定会更佳。

如讲授九年级上册鲁迅的《孔乙己》的过渡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断腿前后的分界线。这时,可向学生提问:“小说的情节发展到现在,作者在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有关孔乙己的什么信息?”这时的提问,可以起到有效衔接的作用。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3.强调重难点时

教师在强调课文的重点,攻克难点时提问,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攻关。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重难点是学生感到迷惑和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这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式提问,把重难点设置为提问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完成问题。

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茅盾的《白杨礼赞》的重点内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时,我让学生说说文章是纯粹写白杨树吗。答案一目了然,学生肯定会回答不是。我接着问:那该篇文章表面上写树实质上写什么?学生有些迟疑不决,据平时学到的知识,一般情况下借物咏怀的。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个重难点,学生能引起注意,就能集中精力,通过思考然后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提问既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4.检查知识理解程度时

我们老师在检查学生知识理解程度时提问,可以起到收集反馈信息,调节教学步骤的作用。

如我在讲授完九年级上册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想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该文章理解程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蔡桓公在发现扁鹊第四次一见到他就‘还走时,蔡桓公有无觉醒?”这时提问,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授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起到收集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或改进教学的方法。

二、化难为易,分层提问

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備课,又要了解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这时,老师就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形式:①指名提问。即对某一特定的学生直接发问。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去了解某一特定的学生为代表的某一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②泛指提问。即不明确指定某一个人回答,向全班学生发问。③自问自答。即不期望学生回答,采用自问自答式。以上三种提问方式,可以顾及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问题可想,有事情可做,增加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从不同程度上有所收获。

三、由易转难、精心提问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特点,精心设计提问的深浅层次。务必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思考的机会,有利于活跃各层次学生的思维。

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我精心设计问题,由易转难,环环紧扣。具体提问设计如下:“①想一想,范仲淹在什么时候写《岳阳楼记》的?②在什么情况下写的?③其主旨句是什么?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抱负?⑤作者的两句名言对我们今天有用吗?”这样的提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主旨,达到了学习的预期效果。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抓住时机、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蔡桓公孔乙己讲授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讳疾忌医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