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讳疾忌医”说起

2017-03-09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活水乡石槽河小学谢贵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4期
关键词:蔡桓公腠理韩非子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活水乡石槽河小学 谢贵冲

《扁鹊治病》是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讲的是神医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多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紧医治的故事。故事中的蔡桓公不听劝告,致使小病酿成大病,直至最后无药可治,不治而亡。故事塑造了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除此之外,当然还会衍生出其它一些解读。

也正因为这些解读,世人多把“讳疾忌医”一词附会于蔡桓公的身上。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即说:“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再比如,《中国学生百科全书》的论断:“韩非子想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任何事情都有细微的变化,都有祸福的预兆。”《扁鹊见蔡桓公》“生动地刻画出了‘讳疾忌医’的蔡桓公和医道高超的扁鹊的形象。”

“讳疾忌医”一词语出宋代周敦颐著《周子通书.过》一书,书中云:“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失其身而无悟也,咦!”《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辞海》释为:“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作‘护疾忌医’。”作为两种常用又颇具权威的辞书,对该语的解释与界定是一致的,也是准确的。就其义而言,说蔡桓公讳疾忌医,必须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蔡桓公已经知道自己有病,或者经扁鹊一说,相信自己有病,并急待医治;第二个条件,蔡桓公知道自己有病后,依旧继续隐瞒,不肯医治。

但是,寓言故事本身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却并不是这样。

首先,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也不相信神医扁鹊的话,认为自己疾病缠身。相反,他觉得自己身体很好,扁鹊的话不过是危言耸听、沽名钓誉。

却看:扁鹊初拜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曰:“寡人无疾。”并言:“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蔡桓公明确告诉别人,自己没有病。扁鹊次拜蔡桓公,扁鹊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蔡桓公不应,不悦。再拜蔡桓公,扁鹊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蔡桓公又不应、不悦。扁鹊四见蔡桓公,“望桓侯而还走。”蔡桓公非常奇怪,“使人问之。”依据这些叙述,说蔡桓公愚昧无知、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纳善言、刚愎自用皆可,说他讳疾忌医则过矣。他确实不知到、也不相信自己有病。一则他没有觉察到自己生病的症状,二则扁鹊作为神医,也未剖析说理,说服蔡桓公就医。否则,蝼蚁尚且惜命,况一国之君乎?贵为蔡国之尊的蔡桓公,若确知患疾焉有不治之理,他会舍却性命而顾全面子吗?

其次,蔡桓公在确认生病后,并没有继续隐瞒,不肯医治,而是积极寻求扁鹊医治。

文中写道:“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这充分说明:桓侯因体痛而知病,索扁而治,而非隐瞒,怕人知晓;也充分说明,在这之前,他并不相信自己有病。不相信有病,他为什么一定要医治呢?又怎能说他隐瞒病情呢?他不是不愿意成全别人的好名声吗?

相反,我们倒是看清了神医扁鹊的真面目,他医术高明,通过“望、闻、问、切”中的“望”就能判断蔡桓公生何病,如何医治,比起时下的一些庸医们强了何止道里计。他也有医德,反复去拜见蔡桓公,积极寻求为蔡桓公医治,只因蔡桓公的极不配合而无果。但是,当蔡桓公无药可救时,韩非子写到:“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作者用“逃”字而不用“跑”字是有深意的。扁鹊遇险即逃,与治曹阿瞒而丧命的神医华佗大相径庭,何其远也。

再次,从韩非子写作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来看,其本意也并非为讽刺蔡桓公“讳疾忌医”而作。

《扁鹊治病》,又题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者,即用比喻的方法解释老子的观点。韩非子讲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旨在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韩非子在故事前也写到:“……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袭之烟焚。……”在故事后也写到:“故良医之治病也,功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显然,从作者韩非子的写作角度而言,他的目的在于解释老子的观点,意在彼而不在蔡桓公,并非为讽刺蔡桓公讳疾忌医而作。

故尔,从寓言故事本身及韩非子的写作目的来看,说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确名不副实,他并非这一成语的始作俑者。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意见,有病要及时医治等道理是后人解读这则寓言故事的衍生品。

猜你喜欢

蔡桓公腠理韩非子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韩非子民本思想的公正意蕴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韩非子:察古今之变 倡刑名之学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
腠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