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内循环的能源保障研究

2020-03-02罗洪云陈佳佳林向义于岩卢海鹏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20年12期

罗洪云 陈佳佳 林向义 于岩 卢海鹏

【摘  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相应的能源保障。通过拉动能源消费需求增长和调优产业投资结构,提高科技内循环能力和突破能源勘探开发技术,激活全国能源大市场和推进能源内循环改革,提升能源内循环耐力和增强文化经济自信,最终为经济内循环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Abstract】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ith domestic large circulation as the main body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promoting each other needs corresponding energy security. Through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 and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investment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capac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energ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ctivating the national energy market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energy internal circulation, improving the endurance of energy internal circulation and enhancing cultural and economic self-confidence, finally providing energy secur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internal circulation.

【关键词】经济内循环;能源保障;能源供给

【Keywords】economic internal circulation; energy security; energy supply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1069(2020)12-0160-0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大力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和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全世界油价都持续低迷导致主要油气公司经营数据较差时,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切合经济内循环政策具有很好的效果。经济内循环简单来说是扩大内需市场,刺激消费,盘活国内资本,发展核心产业链,坚持科技攻关[1]。经济内循环热度极高,众多学者分析经济内循环对各产业带来新发展机会,能源产业作为我国最大消费增量市场,需发挥内循环对能源安全和市场的连锁反应。

国内能源特别是天然气和石油对外依存度依旧很高,内循环下很容易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能源安全涉及的供应、价格、市场、技术、生态环境等方面一直是核心问题,尤其是在低油价影响下,整合需求、生产和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协调和匹配,是经济内循环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行业加强能源安全保障重点考虑的问题[2]。2019年我国原油及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2.6%和44.2%,发展经济内循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源保障,因此,本文从动力、能力、活力、耐力四方面探讨如何进行能源保障。

2 拉动能源消费需求增长,调优产业投资结构

①构建稳定的能源价格预期。能源价格的稳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稳定各部门对能源价格的预期,建设完善的能源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对价格波动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能源市场价格实时预测,避免出现市场投机行为或者价格恶意操控行为,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必要时采取补贴、限价等市场干预手段,保障能源市场稳定,以可承受的价格购买能源产品,从而带动消费需求,促进能源内循环正常运行。

②强化政府带头投资示范作用。政府要加大对能源新基建、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对社会投资者起到示范作用,鼓励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投资储能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通过异地合作、参股合资等方式,利用国企盘活存量资产,共担共享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和效益。政府投资技术研发,挖掘有潜力、遭到限制的产能建设项目。鼓励上游能源供应企业与各地签订中长期合同,通过市场化方式落实供需双方资源。

3 提高科技内循环能力,突破能源勘探开发技术

①提高能源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循环的重要载体是创新,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太低,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过度依赖他国核心技术将阻碍经济内循环的平稳运行,因此,要实现技术突破,弥补研发投入短板,大力发展新能源,重点攻克影响经济内循环的咽喉项目,不断突破新动能、新产业的重要项目,如风电、太阳能、水电、新开工核电等清洁能源,持续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电动车推广、电池技术的研发和生产。

②把握关键设备国产替代主旋律。立足国内能源产业需求发展,将国产化设备或技术应用于一些关键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有利于解决制约我国能源安全的技术难点和设备制造短板,协同推动能源技术安全工作基础创新、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三者齐头并进,从源头上摆脱国外先进技术带来的约束。政府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在竞争前购买使用国产化设备,带动国内经济循环。

③挖掘传统能源产业新发展空间。经济内循环相当一部分是以存量的能源产业为基础,加大传统能源产业技术革新力度才能持续体现新的经济贡献,传统能源产业做好、做大和新兴产业相得益彰,是夯实经济内循环的基础。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背景下,不断优化传统煤炭产业结构,使其从燃料变为原料,加强清洁利用,促生煤制气、煤制油、煤化工等一切煤炭清洁化,利用新的投资增长点,扩大生产消费规模。

4 激活全国能源大市场,推进能源内循环改革

①增强能源储备和供应能力。通过增储上产可适当降低对外依存度,应对各种极端假设情况。从经济层面考虑,国内能源储备丰富,可以一定程度上打压国际市场价格,且维持好与其他能源国的关系,畅通进口渠道,抓住低价红利机遇,加强储存能力。能源结构调整应是内循环的应有之义,推动油气体制改革、天然气市场改革等将活跃上下游市场,推动多元化发展,形成可以自由选择、竞争性较强的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市场,大力提高能源的生产供应能力。

②提高能源跨区域调度能力。可推进分布式智能微网系统,提升港口中转能力,实现不同地区能源供应信息共享,构造调度有序的多元化产能供应体系,按空间调度与地理资源分布特征,建设智慧化、数字化的能源管道系统、新型管网、储备能源基础设施,解决资源匮乏城市能源供应难题。

③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产业链和供应链是经济内循环的经脉,要处理好能源产业链供应与下游能源需求不平衡的问题,需加强生产、存储、销售等环节统筹衔接,加快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带来的冲击,合理调整新增平价,切实保障能源供应。发挥骨干能源企业的主导作用,同时,服务好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通过一体化战略或者并购优质资产增储上产,信息共享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形成互通有无的能源产业链内循环,为上下游市场主体打好基础。

5 提升能源内循环耐力,增强文化经济自信

①坚持能源内循环目标导向。经济内循环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生产、交易、分配、消费全过程顺利通畅,且不断扩大规模,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目标,尤其是中国作为新增原油等能源需求大的国家,产量跟不上消费需求,导致对外依存度过高,受到国际市场能源供需、价格等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冲击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改变“寄人篱下”的局面,我国要坚持能源自给自足,提高利用效率,降低对国外能源市场的依赖度。

②打造科学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能源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与公平,需要科学、准确、完整的信息数据支撑,提高能源市场信息透明度与信息反馈效率,建立多能源主体协同及帮扶机制,通过企业共享、行业共享、区域共享以及接轨国际市场的信息系统,构建新流通模式,利用信息创造需求,破解低效率行业壁垒与地区壁垒,推动跨省能源交易,赋予用户更多选择权。

③完善能源供给安全应急保障预案。强化能源产能检测预警,密切关注公共危机对全球能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影响,对供需形势进行密切跟踪,避免产能过剩。强化国家或区域层面的能源供给安全,搭建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国家级能源市场预测预警系统与平台,做好重点能源企业库存管理把控,增加多元化能源储备,提升能源保供水平。

6 结语

经济内循环的提出是我国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能源作为天然性的国际产品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增量市场,更要利用好内循环释放潜在的市场需求,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结合传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经济内循环不是“闭关锁国”,强调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3],重视外需对于内需的保护和关联作用,通过掌握经济内循环的核心要義,协调好能源产业投资、消费两大主体,释放国内资源、市场两大潜能,提升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1-13[2020-11-27].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00819.001.

【2】李国杰.经济内循环为主条件下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9):1152-1155.

【3】李稻葵.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辩证关系[N].北京日报,2020-08-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