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仪祉治淮思想与实践初探

2020-03-02王源

西部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淮河水利

摘要:李仪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学家,西方水利技术引进与实用的领路人。他曾主持导淮工程,参与繁杂的工程规划与建设,先后提出了统一水利行政、进行科学管理、注重兼顾统筹等治淮思想。其治淮实践主要有水工试验、截弯取直、废田还湖、拟水利法、施行沟洫等。李仪祉对淮河治理有独到见解,其治淮理念基于近代水利技术,在中国水利治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淮河;李仪祉;治淮思想;治淮实践

中图分类号:TV882.3;K82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4-0151-04

淮河流域位于我國中部腹地,华夏文明三大发祥地之一。但随着12世纪黄河改道,开启了长达700余年的夺淮入海历史。不仅使得淮河入海故道堆积成废黄河,更使淮河干流与其支流(沂、沭、泗河)分离,淮河流域变得多灾多难。清末民初,局势败坏,中央政府虽然多次提出“复淮”“导淮”,终无济于事。直到导淮委员会成立,李仪祉就任总工程师,开创淮河治理新局面。李仪祉,陕西蒲城人,早年旅学欧美,曾肄业于柏林大学、丹斯哥大学,1916年回国,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要职,其中包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导淮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学家,堪称“民国水圣”,有奠定近代中国水利技术之功绩。

学界目前对李仪祉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李建成《李仪祉先生传》,以及尹北直《李仪祉与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黄河水利事业上,对其治理淮河贡献的研究略有不足。而李仪祉所制定的导淮工程计划对于导淮工程意义非凡,亦可为后人治理淮河提供宝贵意见,因而还有探讨空间。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其文集,当时的报刊社论和导淮计划纲要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相关档案,从思想与实践层面分析李仪祉治淮的功绩。

一、淮河灾害治理概述

(一)历史上的淮河灾害及治理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海。”[1]这句话也是对淮河流域轮廓较为准确的概括。自夏朝于登封、禹县建都伊始,淮域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时期。其中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南北朝时期的浮山堰以及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

整个淮域风调雨顺、五风十雨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90年代。当时淮河出桐柏山后,除主要支流沂、沭、泗河汇集外,还有汝水、颍水等河流汇入。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洪水大溜奔流封丘,大致经长垣,曹县以南,商丘、山以北至徐州冲入泗水,从淮阴注入淮河。”[2]黄河长期夺淮由此开始,淮河流域的命运逐渐发生变化。元明清三代统治阶级极力保运,施行“抑河南行”方针,导致黄河夺淮长达700年之久[3]161。由于黄强淮弱,大量泥沙涌入淮河,河道淤塞,水系絮乱,排水不畅。每遇大旱、大雨,则不能调蓄自如,洪涝旱灾不断。1855年,黄河于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掉头北去,由山东利津改道入海[3]165。黄河业已北徙,淮河水系却早已混乱,乃至须借助长江入海,洪涝旱碱,反复交替,最终成为一条害河。淮域经流豫鲁皖苏四省,早年河督尚在,彼此相安无事。及至1902年河东河道河督正式废除[4],“河务无专官矣。”[5]江河治理废弛,皇朝末期政治糜烂,命脉操于外人之手,局面几近不可收拾。晚清以降,地方对抗中央苗头渐起,中央政令难行,各省专注于地方之利益,以邻为壑,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淮域灾害频繁之状,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一系列“复淮”和“导淮”的方案和策略,最著名者当属张謇,由于诸多原因,计划可施行者甚少。直至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中国,“导淮”事业才重新提上议程。

(二)民国初年李仪祉导淮概述

治河是中国历代王朝权力合法性的重要特征,在国民政府身上体现尤甚。1929年,国民党三大召开,国府决定在所有的水利项目中,将淮河和大运河项目优先考虑。[6]45同年6月21日,导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南京召开。[7]次日,国府委派水利专家李仪祉为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处长。[8]李仪祉早年留学欧洲,与水利上素有建树,当局有借其名助于导淮会对外交涉之意。7月1日,导淮委员会正式组织成立。[3]30124日,导淮委员会之基本架构组织完毕。分三处一科,工务处设清江浦,工务处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定八月初由京起程赴清江浦,察勘河道。[9]勘察之事,为施工前必要之准备,需耗费大量精力而完成。勘察队由李仪祉、须君悌、许心武等人组织,每日晨约五六时起程,不辞辛苦,细致查勘。“自八月二十一日出发以来,淮南、淮北两地区已勘察完毕”[10]“又以导淮工事,宜上下兼顾,淮河上游如皖,如豫无论已,即鲁西诸水归还,而下壅于淮,亦无不与淮息息相关。于是乃继续勘察,以路程关系,先及与鲁,次及与皖。”[11]两次勘测工作共计耗时56天,李仪祉当时已年近五旬,多处奔波,路途尚不太平,艰苦异常。李仪祉到职后,身体力行,兢兢业业,研读旧有之资料,随即写出导淮计划初步意见,开始对外交涉。而后,督率部属,查勘淮河及运河水系,编制出导淮具体计划,从而建构出导淮工程基本框架。

二、李仪祉的治淮思想

(一)统一水利行政

水政在一国水利事业中占据要害位置,不可不察。民国既已成立,黄河、长江、珠江诸河流亦先后创立水利主管机构。华北水利委员会成立后,继之者有导淮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国民政府之注重河工,极图进行,可知已。三委员会虽分任治功,而实有互相联合之必要。”[12]

“吾国水政向以行政区域为范围,各自为渠,临时仅作局部补宜,但求自保,何遑远图?将来自应由中央设置专管水政之最高机关,统筹全国水利行政,并将现有水利机关各依其流域为范围分别合并。”[13]古代中国素来重视水利问题,若想妥善解决水利行政问题必先设立水利职能部门。于淮河而言,流经豫皖鲁苏四省,尚缺一水利行政机关统管淮河流域诸事宜,则每一省专管省内淮河事宜,互不统筹合作,淮河治理终为空谈。

水政思想在中国是极为重要的思想,与民生相关,关乎国家命脉。民国以来建设事业大多废弛,水政尤毫无所有,一遇灾害,人心惶惶,不知灾害发生缘由,以致手无举措。惩前毖后,修明水政,应为政府第一要事。[14]淮河流域涉及四省,一遇纷争,尚无有效调停与仲裁,以致无休止地扯皮。如果按照行政区划或者流域划分管理权限,则事无统属,必效率低下。设置国家水利行政管理机构,全国各大流域皆在统辖之下。地方水利法规统属与国家水利法律,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变通。

(二)进行科学管理

近代水利事业,无外乎人、材、机三方面,而人力资源配置则是重中之重。李仪祉入职于导淮委员会是国民政府有能力吸收技术专家进入管理体制的早期表征。这一机构早期成员以国民党干部和国民政府官员为主,及至中期受过技术训练的成员不断增多。亦是在总工程师李仪祉的争取下,水利技术工程师到工务处任职,这其中便包括沈怡。[6]47其曾在德累斯顿技术学院接受水利工程教育,后来成为全国资源委员会的核心成员。民国注重发展事业,而培育人才则有较大不足。各行各业,均需现代技术人才。工程建设领域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于人才需求的质与量都有着较高要求。李仪祉无疑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水利专家,但是凭其一人之力恐力有不逮,故而需要助理工程师、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辅助。而他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期间,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而这些人绝大多数亦投入到导淮事业之中。

在传统治水理念中,要义为防洪泄水,至于航运、发电也只是在近世欧洲率先提出,民国早年,国人亦无此理念。与导淮利害关系密切的是苏皖二省,期间也不断产生龌龊。导淮初步工程计划制定时,安徽、江苏两省曾要求导淮工程直接服务与泄洪。但李仪祉和其他留学欧美的技术专家仍然坚定地认为淮河水利管理完全可以在采用现代水利科学的情况下带来经济效益。他们认为水利管理不仅要能减灾,还要进行水力发电、航运和灌溉。[6]56近代水利工程应与古代有不同之处,古代受困于施工技术的不成熟和工械器具的落后,治水的目的性、功效性比较单一,而现在工程技术的提高,便要谋求综合治理理念,使得效益多元化。

(三)注重兼顾统筹

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与中央、与地方息息相关,唯有梳理清楚利益纠葛,才能使建设工作平稳进行。导淮事业深系国家与民众之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导淮工程是由中央实施,苏皖两省支持的,如何协调两省关系亦有重大考量。导淮委员会与地方省份的关系是不同寻常的,大多数委员和江苏、安徽有着各种联系,这种地域性特点以及导淮委员会领导人的变动对于其政策制定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6]46如若两省因本省利益而纠葛不断,则工程计划多变,最后以致费时费力,决计达不到预期施工之目的。

运河治理和淮河治理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明代潘季驯、清代靳辅在江山社稷的威压下,选择了治淮为治运所让路,导致江淮水利情形更加恶劣。民国时期治淮工程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和技术价值,运河事业需要为淮河水利事业让路。期间如果江苏、安徽二省通力协作,则事半功倍,使沿途人民能以安居立业。李仪祉于导淮工程勘察有记录言,“故治运之事宜附于导淮,苏鲁二省协助之力,同时并进,使交通无阻,庶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盗匪自然消灭矣。”[10]由此可以看出其主持的治淮工作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地方利益。

三、李仪祉的治淮实践

(一)倡导水工试验

近代规模较大之水利工程,多先以之试验,治河亦然。惯用方法为依照河床天然流势,以及河流所挟带泥沙之分量,制成水工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工试验,所得结论,可作为实施治导之标准。数十年来,试验效果越发显著,于是水工试验场遍及全欧,不下数十处。[15]68水工试验技术与近现代水利工程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中期才在淮河上第一次采用。1935年,导淮委员会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以及北洋工学院等机构,于天津开设中国第一水工模型试验所。[3]327由德国学成归来的李赋都担任所长,他亦未辜负叔父李仪祉的期望,在职期间兢兢业业。[16]

水工试验先于工程施工之前进行,水工试验场可以说是缩小版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实际工程施工出现的失误、事故,比如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技艺等诸多问题,可以避免因工程事故造成的损失。在贫弱的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恶劣,欠缺专业的水利技术人员,水工试验场的建设与发挥效用是不容易的。李仪祉留学于工业技术先进的德国,对于引进西方水工试验技术,提高我国近代水利技术水平作用不可谓不大!

(二)提倡截弯取直

“导淮计划之纲要,并将河身过曲者,截湾取直之,河槽狭浅者,开浚拓宽之。”[17]截弯取直这一种河道治理的方法,在水利工程中应用较多。施工原理在于将弯曲河道拉直,水速加快,减少沉积物沉积,有助防治洪水泛滥。此种方法在如今已是广泛利用,但是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尚属少见,在淮河治理中实属首例。其实在清末,张謇就提出将截弯取直之法用于淮河治理。“以淮水为患,由于高堰坝头之障碍,诚洞彻全局之言,所筹入海之道及江苏咨议局拟请从测量入手,皆属扼要办法,惟一面为淮水谋出路,高堰坝头之患亦应一面为谋减轻治本治标双方并进,收利乃可较速。”[18]

李仪祉作为民国时期淮河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一方面是继任者,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张謇部分治淮理论,兼之曾留学欧洲德国,当时水利先进技术所在之国家,能将其学运用之实践之中,弥足珍贵。

(三)推行废田还湖

洪泽湖为淮域三大湖泊之一,肩负着调蓄洪水之重任,实行废田还湖意义重大。湖田为圩田之一种,又称“围田”“坝田”,系围湖开垦而成。江南湖田起源于宋代,以后不断地筑围开垦,及至清末民初到一临界值。民众追逐眼前利益,侵占湖面,围垦成田,以致湖身狭窄,容量骤减,隐患无穷。洪泽湖、宝应湖诸湖泊是淮河流域积蓄洪水、维系水系平衡的重要承载湖泊。湖泊水面高低,水面面积是与防洪泄洪直接挂钩的,应杜绝围湖垦殖的现象。“内政部定一方针,凡各河湖中未放垦者不得轻垦,已放垦者,经审核之后,分別其缓急,无害、有害、害之大小列为等级,分别废除之,或改更之,或以他法避免其害,而免其废除,其手续当另详订之。”[15]520在整个导淮事业中,废田还湖有其要义。

(四)拟定水利法律

法律,维系国家和社会安定之重要工具。治河防灾同样需要一部详密严整的水利法律,约束宵小之辈。一为杜绝“达官贵人”的私门请托,二为避免民众的不义之举。晚清以来,局势动荡,社会混乱,急需强权和法律维稳。我国是富水之国家,河网密布。沿河民众只知与水争地,修筑小堤以护其私产,寻常年份则报灾。及洪水降临,险象环生,因蝇头小利而置大局于不顾。地方官吏,对于私筑小堤采取纵容态度,待到灾祸来临才知道当地人民祸害,又忘却决口给河流下游人民多大灾害。[19]小农社会,无论是民众,抑或是官吏,知识短浅,旧式习惯难改,而无现代国家观念,不能依法守法。但知个人利益,忘却社会及国家之利害。挣脱封建禁锢不久的国民,没有应时的观念,惟有靠国家立法强化。

国家立法,事事当严密。而对于管理天然河道,可谓之无法。至于防洪之法,尤为重要,至今尚缺也。故污吏豪强,为所欲为。废田还湖,而洞庭之綄田依然增加。甚至黄河大堤坦坡卖作民田,护堤无地,种树无土,如此情形,何有整治?[19]河堤固为防洪之要紧之处,所占土地概为公地,民众私据,变公地为私地。长此以往,大堤效用必每况愈下,如何抵御洪水?再者,各种水工建筑物如船闸、堤坝等,易受破坏,依靠水利法律保护,以能长久发挥效用。无论是在导淮项目施工期间,还是在工程完竣后,都需水法来维护。

(五)施行沟洫之法

孔子曰:“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20]夏禹虽困顿,却尽力于沟渠。夏时,人民苦于洪水,未有灌溉之计。(小者为沟,大者为洫,而主要皆在排水。)随着技术与工具之改进,渐有灌溉之功用,为沟洫之变通。沟洫之用,可以蓄水,亦可以蓄肥,关系于农是最亲切的,最直接的。沟洫本为中国古代的水利遗存,井田制废除之后,此项举措便烟消云散了。由于我国特殊地质和土壤的关系,沟洫制度仍有可采之处。

河流为患原因有二:一为洪水量过大,冲决堤防,漫溢田野;二为河水挟带泥沙甚多,淤塞河床,不利宣泄。若有了沟洫,病源可除去大半。[21]如开沟洫,雨水来临之际可避免直流入海,肥沃的土壤亦不被冲刷,可减少一大损失。江南本为水网密集之地,没有水土流失的难题,而北方地域却为此种问题所困扰。河南、山东一带河流,河水盛涨时刻,因河床狭小往往不能容纳,导致决口,田亩泛滥。肥美沃土冲积成盐碱地,已不少见。淮河径流也是在两省境内的,如能沿河两岸,顺着地势挖掘沟洫,将盛涨之水引导出来,一是灌溉农田之利益,二是排水之好。这种沟洫是排蓄并用的,华北平原堪称大平原,一望无际,计可开沟排水,纵横各处,毫无困难可言。

结语

吸取先贤经验,立足現代学识,再辅以精确实地考察,便是李仪祉治河的主导思想。豁然有种超越前人,不拘泥于现实的勇气。于淮河治理中不遗余力,实地勘测时谨慎细致,编制计划时一丝不苟。须知民国时,实际工作的人不多,做实事的人更少,其堪称各行业之楷模。近世中国,留学异域,回国于技术上有大成者,唯詹天佑与李仪祉。李仪祉在水利事业之造诣,可谓高深,引西方技艺于中国,变革生产领域关系,其功甚大。“实为全国水利界之先导,统一水利建设规划,已蒙政府采纳施行。连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七年,又出版水利杂志,所著论文足以贯通世界水利学术。立身廉正,治事精严。实数十年如一日,尤为当世所共仰。”[22]其治淮理念当是淮河治理史上的丰碑,对后人有诸多裨益。

参考文献:

[1]冀昀.尚书·禹贡[M].北京:线装书局,2007.

[2]脱脱等.金史·卷27:河渠志·志8[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677.

[3]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4]清实录·第58册:德宗实录(七)·卷494[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524.

[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16:职官志三[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6:3342.

[6]戴维·艾伦·佩兹.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M].姜智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7]国府导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N].申报,1929-06-21(5).

[8]国府派水利专家李仪祉为导淮会工务处处长[N].申报,1929-06-22(3).

[9]导淮委员会之机构组织[N].申报,1929-07-24(2).

[10]李仪祉.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勘察日记[J].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1929(6).

[11]李仪祉.导淮委员会工务处查勘队日记续[J].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月刊,1930(2).

[12]李仪祉.华北、导淮、黄河三水利委员会有联合工作之需要[J].华北水利月刊,1929(2).

[13]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呈送筹设全国水利局之意见(1932年6月-1933年9月)[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四二二(2)-1050.

[14]李仪祉.关于废田还湖及导淮先从入海着手之管见[M]//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517.

[15]李仪祉.三省会派工程师往德国作治导黄河试验之缘起[M]//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6]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资料[G].西安:大荔县印刷厂,1988.

[17]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1辑  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水利建设(一)[G].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3.

[18]议复抚部院导淮答并议决终年开放礼字河案[M]//安徽省咨议局编.安徽咨议局议案:史部.排印本.安徽省档案馆藏,宣统二年(1911):27.

[19]李仪祉.纵论河患[J].水利月刊,1936(2).

[20]金良年注评.论语·泰伯[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1]李仪祉.沟洫[M]//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论著选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2]《李仪祉传稿(附传记资料)》仪祉事迹(1938年3月)[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藏,三四-732.

作者简介:王源(1995—),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单位为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淮河水利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监督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水利
我生命中的淮河——为纪念治淮6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