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橡胶股票引发的连锁危机

2020-03-02居然

西部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银号钱庄清政府

摘要:1910年上海爆发的橡胶股票危机,原本只是一场由投机炒作而引发的资本泡沫破滅的风波。旧式钱庄面对复杂的市场缺乏应变能力,招架不住外资的打击;清政府没有干预市场的经验,危机发生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救市。外国资本利用风波赚取了大量利润还整垮了刚刚形成规模的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吸干了上海、江浙民间金融资本,终结了清末新政以来的经济繁荣。经济萧条危及财政收入,诱发清政府以更为直接的手段与民争利,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间接引发了辛亥革命,成为了清王朝覆灭的导火索之一。

关键词:橡胶股票;金融危机;清末新政

中图分类号:F83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4-0148-03

洋务运动以后清政府开始尝试主动接触西方文明,中国近代化的速度有所加快,其给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的救亡图存和改良运动,到了清末新政时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成果,全国范围内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通过金融手段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亦有所增加,财政压力缓解。涉外已久的上海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这里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租界林立,各方势力交会并存,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然而隐藏着的危害却暗流涌动,刚刚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不久,这里就迎来了一场橡胶股票风波。

一、橡胶股票风潮的起因

20世纪初,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于橡胶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橡胶是工业生产与加工的重要原料之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现代工业的必需品,广泛用于工业制造。橡胶在清末被称为“橡皮”,在人工橡胶发明和普及以前,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橡胶的主要产地在东南亚地区,由于受到气候、生产、运输等因素影响,短时间内无法扩大橡胶的生产规模与市场供应。因此橡胶一时间出现了供不应求、有价无市的现象,在主要工业生产国橡胶的价格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水涨船高。橡胶原料价格的暴涨为橡胶生产行业带来了巨大利润,因此大量的国际资本一拥而上,投入到对橡胶的开采生产领域。

据当时的资料显示,1909年到1910年短短数月之内,在东南亚地区以开采橡胶为名注册的公司就高达122家①。这些公司的规模与资质良莠不齐,更有甚者仅仅只是买了一块空地就敢自称是橡胶公司。上海作为当时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又缺乏成熟统一的金融管理体系,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橡胶公司募集资金、投机倒把的主要选择地。一般情况下,这些橡胶公司首先会在上海的各大报纸上花很多的钱做广告推销自己的公司和股票,为了蒙骗投资者,他们用自己外国公司的身份在上海找有名的外国银行和洋行来创建开户银行并操办股票业务,聘请的董事也都是上海商界有名望的人。这种营销手段显然是成功的,他们通过向上海的外国银行抵押股票的形式获得融资,有了充足的资金这些橡胶公司的股票随之大涨。

很快上海当地有规模的钱庄、银号抵挡不住暴利的诱惑,也跟随市场行情的发展,看好橡胶,开始引入橡胶股票抵押贷款的业务。一时间在上海,橡胶股票风光无限,股票价格更是风生水起,因此刺激了很多根本没有接触过股票和橡胶的士绅、普通市民加入到橡胶股票的交易中来,梦想着在这场股票风潮中一夜暴富,一时间橡胶行业趋之若鹜,橡胶股票成为无数人心中炙手可热的硬通货。随着股价的攀升,后加入的投资者开始借钱使用空盘杠杆而非现银购买股票了,这就把整个金融市场都卷入到了橡胶股票的投机风潮中。

据英国《泰晤士报》估计,当时大约有40多家公司以橡胶生产的名义在上海融资,其股票的发行资本合计约为2500万两白银②。如果再算上炒作起来的资金溢价则远远不止。据调查报告显示当时的橡胶股票的投资规模约为6000万两白银,其中中国人的资本投资约占其中的七成到八成之间之多③。橡胶股票吸纳了几乎整个上海乃至江浙地区的流动资本,导致上海这个金融中心已经基本没有资金可以给其他行业融资了。大量的中国财富被橡胶股票牢牢的套在了高位。

然而盛极必衰,泡沫终究是泡沫,股价终归是有涨有跌的,橡胶股票终于开始见顶。1910年7月世界橡胶主要生产国英美开始宣布限制消费进口橡胶法案,世界各地投资机构的资本纷纷撤离橡胶行业,国际市场上的橡胶不论是现货、期货还是股票等相关资产价格随之价格暴跌。

二、各方的应对态度措施

国际橡胶市场价格出现暴跌以后,大量的国际投资者紧急抛售橡胶股票,此举又造成了以橡胶板块为主、绑定伦敦市场的上海股市的全面崩溃。很快,因橡胶股票的价格出现剧烈波动造成交易瘫痪,导致上海交易所一度被迫宣布停止橡胶股票交易,失去了流通性以后,中国人手中持有的橡胶股票在短时间内形同废纸。

在这场危机中,橡胶行业的从业者和橡胶公司的经营者最先嗅到了行业危机的气息。1910年7月初在危机全面爆发前,行业内从业者就已经意识到泡沫即将破裂,绝大部分的橡胶公司大股东如英国蓝格志、薛纳王公司率先在爆发前和爆发最开始的时段高点套现离场,因此这些橡胶的从业者经营者赚得盆满钵盈,成功实现了空手套白狼。随后就是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在国际市场价格出现暴跌后他们率先停止了橡胶股票抵押贷款,并加大力度从各大本土钱庄中追缴和催收之前放出的贷款,随后即收紧资金,造成了银根进一步收紧。此时的上海金融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主要由汇丰、花旗为代表的外国银行控制,由于外国银行拥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在吸纳了大量外资的同时许多中国人出于各种目的也更倾向把资金存入这些外国银行。外国银行将这笔钱又借贷于中国市场,因此这些外国银行对国内钱庄、银行拥有大量的债权。

此时在上海持有橡胶股票的接盘者已经绝大多数为中国投资者,其中以中国的钱庄、银号为主。晚清时期上海钱庄发展迅速,其业务量随之增大,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这些钱庄、银号吸纳储户的存款用于放贷,不仅仅是金融中介者,更是金融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金融信用的支撑。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股票的价格暴跌以前,中国的钱庄、银号通过橡胶股票在赚钱,当资金不够时他们还去外国银行同业拆借以投资橡胶股票。然而橡胶股票停止交易后,这些钱庄、银号的大笔资金,不管是放贷出去投资橡胶股票,亦或者自身直接接受橡胶股票抵押的,又或者是钱庄、银号自身去炒股的,都被套牢了。这些钱不仅有钱庄、银号自身的,更是广大储户的资金和其他继续融资公司的救命钱。钱庄、银号无法正常的支取、经营,就失去了流动性,由此引发上海这个金融中心爆发了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

1910年7月下旬,面对着广大储户和外国银行的挤兑和催收,财务困难的第一批中小钱庄倒闭潮开始了。从7月21日开始短短4天之内,正元、兆康、森源等数十家钱庄相继倒闭。眼见着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这场倒闭的风潮,时任上海道台蔡乃煌急忙紧急前往南京江宁面见时任两江总督张人骏,由张人骏向中央政府转奏。

1910年7月27日,朝廷批准了上海道台蔡乃煌向外国银行紧急借款的请求,以便用于周转市面,缓和危机。8月4日,又由上海道台蔡乃煌出面和九家外国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内容是由清政府向外国银行团共借款350万两白银,上海道台再拨出300万两白银(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上海海关的税款“沪关库款”)存放于规模较大的源丰润和义善源,交由他们用于维持经营,借以稳定上海的金融业。经过清政府和上海道台的紧急措施,上海金融业资金才能继续流通,这波危机才暂时有所缓和。源丰润和义善源作为当时国内规模仅次于清政府中央银行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钱庄,凭借着自身的深厚背景和救市政策得以应对这场危机。这两家钱庄银号的稳定代表着整个上海金融市场根基的稳固,稳住他们两家,全国的金融市场基本面就不会发生巨大的颠覆。

三、救市政策功亏一篑

上海的金融巨头源丰润和义善源及其所属庄号虽然在第一波危机中凭借着救市政策坚持了下来,但他们本身背负重债,经营举步维艰。正是凭借着政府的救市政策,才勉强维持着上海乃至全国金融业脆弱的平衡。但是清政府忽视了橡胶股票危机这一事件带来的后续影响,没能继续推出救市政策,导致之前的努力毁于一旦。

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往常的惯例要从上海调拨用于赔付庚子赔款的“沪关库款”190万两白银,然而这笔钱被用于紧急救市,存放在源丰润和义善源庄两家了,短时间内取出必然伤筋动骨。鉴于当时的形势,时任上海道台蔡乃煌向清政府请求暂缓由上海的钱庄银号提取这笔巨款,并提议,希望由当时的中央银行大清银行先行垫付。但是朝廷内部有人与上海道台蔡乃煌不睦,便以此为契机向上海道台蔡乃煌发难。按照奏折的性质,蔡乃煌上奏的奏折交由清政府度支部处理。时任度支部左侍郎陈邦瑞趁机上书弹劾,诋毁蔡乃煌寻机恐吓朝廷、不顾及朝廷颜面制造国际纠纷。

清政府立刻采取措施将上海道台蔡乃煌革职,并责令其立即执行命令。由于经手的款项高达625万两白银之巨,且绝大部分都作为存银在源丰润和义善源这两家当时上海最大的钱庄里当压箱底的钱,所以蔡乃煌向军机处申诉,以沪关库银万不可去为由再次致电军机处请求宽限时间。军机处认定蔡乃煌依然是恐吓朝廷,认为上海的危机只是地方的问题,而能否照常赔付关银则是国家荣誉的问题,于是发电对蔡乃煌严加训斥并严令其两个月内交割完成。蔡乃煌只能执行命令,向源丰润和义善源两家钱庄银票催收库存官款,从两家提得现银多达两百多万两白银④。这造成了源丰润当即倒闭。

1910年10月7日,外国银行忽然发难,宣布停止接受上海主要钱庄的资产凭证。上海各大钱庄一时间更是银根收紧,难以支撑。其中的巨头源丰润和义善源两家之所以能在上海金融市场独领风骚,正是因为这两家获得了上海道官银的支持。由于上海道台官银的提取,源丰润资金紧张无法周转,在10月8日以亏欠两千万两白银的状况破产倒闭。源丰润作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钱庄,其破产事件理所当然的引发了连锁效应,导致上海牵连六家大型银号倒闭,金融危机和恐慌心理开始向全国蔓延。

源丰润破产后,市面出现剧烈波动引发危机,这时清政府才幡然醒悟,紧急从大清银行向上海调运100万两白银用于救市。不久清政府又在12月11日由两江总督张人骏出面用江苏盐厘作为担保,再次向外国银行团借款300万两白银用于救市。同时义善源的股东也以私人的名义从交通银行获得了借款287万两白银,又紧急从全国各地分号调集资金到上海,用于弥补亏空。这次救市虽然姗姗来迟,但是似乎又成功地扭转了局面。

然而谁又能料到风波再起。1911年初交通银行因盛宣怀调任引起的政治风波收回了这笔款项,因此直接导致当时义善源账面上库存只有7000两白银,再次面临流动性危机。1911年3月20日,时任义善源经理丁维藩走投无路,最后一次尝试利用手中掌握的各企业的股票,借以向新任的上海道台刘燕冀借款维持运营被回绝。次日义善源以负债1400万两白银的状况宣布破产倒闭,上海金融市场最后一个大巨头也倒下了。

四、蝴蝶效应引发的后续

晚清时期的上海就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义善源倒闭后,上海的金融危机随之蔓延,倒闭潮导致工商业发达的口岸风声鹤唳,银根收紧加剧了融资难度。紧邻上海工商业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相继有18家著名錢庄和票号在这场风波中倒闭,绝大多数民间金融机构被这场风波冲垮,整个国家的经济遭受到巨大冲击,清末新政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增长成果毁于一旦。

此时橡胶股票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了,橡胶公司也开始正常营业了,但是市场信心严重受挫,经济停滞不前。即使橡胶公司多次召开股东会议,希望重拾市场信心也无济于事,橡胶股票的实际价格早就跌破了票面价格。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商路所阻,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南洋地区的橡胶无法打开销路,再次身陷泥潭,短期之内套牢中国一大部分资本。

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当时中国人在上海和伦敦两地因为橡胶股票而损失的资金累计高达四千万两白银左右,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大约不过一亿两白银,所以这次橡胶股票风潮对国家的经济和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继而引发全国的经济萧条,清政府只得从其他方面想办法弥补财政收入。

1912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将已归地方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来用路权为抵押来向外国借款,由于在收归铁路国有化的过程中昏招频频,从而又引发了各地激烈的保路运动。其中又以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清朝廷为了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命令部分湖北新军前往四川参与平叛,此举直接致使清政府在湖北的军事力量削弱和武昌起义的爆发,进而导致清王朝的灭亡。

结语

清末的这场橡胶股票风波原本只是一场由投机炒作而引发的资本泡沫破灭,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周期性金融问题。受当时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本质影响,中国传统金融机构无力应对这样的局面。外国银行凭借特权和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优势操纵着上海的证券交易市场,鼓励炒作、哄抬橡胶的股价,利用信息差误导中国人高位接盘,从而从中获利。橡胶公司的股东早早的把风险转嫁给中国的投资者,几乎空手套白狼赚得盆满钵盈。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风波带來的损害和创伤却是灾难性的。高位接盘的中国投资者不论是钱庄银号还是士绅市民直到危机爆发才浑然发觉被套住;旧式的钱庄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及相关机构,面对复杂的市场和外资的降维打击明显招架不住。清政府一开始对于金融市场没有管理和干预的经验,致使市场恶行炒作,危机发生后又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去救市;政府内部勾心斗角,各方不顾国家利益,只为一己私利相互拆台,在救市中有多次的机会可以挽救市场但都没能把握住。在这场风波中,外国资本不仅赚取了大量利润还整垮了刚刚形成规模的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使清末新政带来的积极成果付之东流,让清政府元气大伤,彻底的沦为外国资本的附庸丧失了话语权。

橡胶股票风潮吸干了上海、江浙的民间金融资本,结束了清末新政以来的经济繁荣。经济萧条又使清政府损失了财政收入,改用更为直接的手段与民争利,最终导致这次风波由小变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成为王朝覆灭的导火索。

注 释:

①《时报》1910年4月3日广告。

②总商会集议挽救市面事补录[N].时报,1910-10-12.

③上海的投资额见《通商汇纂》明治44年第22号,伦敦的投资额见《北华捷报》1910年9月23日。

④蔡乃煌上军机外及各部电[N].时报,1911-01-09.

参考文献:

[1]闵杰.上海橡胶风潮及其对江浙地区民族经济的冲击[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1).

[2]马长林.近代上海股票的起源和橡皮股票风潮[J].上海档案工作,1992(3).

[3]徐华.从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看清末的金融市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1).

[4]姜迎春.1910年上海橡胶股票风潮中的外国金融势力[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张国辉.20世纪初期的中国钱庄和票号[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1).

[6]叶志如.宣统年间宁沪商业金融恐慌文电选[J].历史档案,1984(3).

[7]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居然(1996—),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银号钱庄清政府
小小安图县竟有官银号
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河北银号的兴亡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天津官银号开办博济储蓄银号时间新考
近代西安城市金融机构的发展变迁
赢的最高境界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