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学生心扉,走进德育新天地

2020-03-02严竹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田道德德育

严竹平

在倡导“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方式也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而且也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因此,教师需要实施“无痕德育”,让道德如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增强德育的效果。

一、实施自然教育,培养生态理念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低碳生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校园,教育者却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没有意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但,自然教育同样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自然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教师需要从娃娃抓起,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正确认知。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体验。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大自然的真实状况,而不是从书本的角度“认识”大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注意到很多地方都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而且树林中也时不时会看到白色塑料袋、废弃的瓶子,对环境构成了严重污染。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大自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在此情形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学生纷纷提出诸多可行的措施。教师可以开展“森林清洁工”的公益活动,让学生捡拾树林垃圾,在劳动中形成正确的环保理念。

德育不能只通过书本,而是需要和生活相联系,才能迸发出真正的力量。自然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需要重视这一教育,引导学生深入自然,将生态文明理念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二、树立道德榜样,提升思想认知

叶圣陶先生曾经对教育做出过一番精彩的描述,“何为教育?究其根本,无非是习惯成自然。”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但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树立一些能够影响学生行为的道德模范,让学生在模仿其举止的过程中养成习惯,进而提升其思想认知。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观察班级学生的行为表现,看看学生身上存在哪些不良的行为、又有哪些值得肯定的行为。如有的学生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不仅会主动帮助落后的学生,还会制止班级中的“霸王现象”。当班级中出现这样的正义之光,教师就需要进一步扩散其光芒,确保班级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其温暖。当班级出现不良现象、当班级产生霸凌现象,这些学生不会再做沉默的一分子,他们会主动制止这种行为。而且面对其他同学的求助,也会主动提供帮助,无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班级风气。

如果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就会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进而帮助其形成良好习惯。

三、利用活动育人,提升道德素养

在小学阶段,教师实施德育不能只从理论出发,还需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德育的实施,更需要融入实践性内容,才能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参加过程中逐步提高道德素养。而这样宝贵的实践经验,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打造至关重要,远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有力量。

例如,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需要开设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认知。针对一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开设“我爱红领巾”教育活动,在启蒙阶段就为学生的心田播撒下正直、善良的种子。针对二年级学生,教师就可以开设自然生态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命的价值,教师可以举办亲子植树、森林卫士、护林行动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环保的重要性。针对三、四年级学生,此时学生处于承上启下阶段,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开设“阅读100天”“阅读点亮生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针对五、六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其认知,开设“我為妈妈洗脚”“今天我做主”“为10年后的自己写封信”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道德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最终帮助其成为更优秀的人。

在教师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段学情设计相应的活动。在活动的真实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荡、认知得以升华,如此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应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教育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班风中、在多彩的活动中逐步提高自我认知,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心田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心田上的枣树
感同身受,让教育浸润心田
心田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