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错过到懂得

2020-03-02乐继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2期
关键词:含蓄亲情

乐继平

[摘 要] 已有关于《目送》情感的解读比较浅显。本文在常规解读的基础上,从角色轮回、时序重建、文化晕染的角度来解读文章,从中挖掘“我”释然的原因:换位体验,生命成长,文化影响。

[关键词] 亲情;角色轮回;时序重建;含蓄

龙应台的《目送》讲述了作者三次目送儿子,三次目送父亲的故事。面对儿子的成长和父亲的离世,作者的情感从难过、不舍到渐渐懂得、释然。

一、在故事细节中,感受动人亲情

文中提及三代人:儿子、“我”、父亲。文章以“我”为立足点,将我与儿子、我与父亲的故事娓娓道来。

儿子第一天上学,我目送儿子向教室走去。他“不断地回头”看我。彼此的凝望,让人感受到相互间深深的依恋。儿子渐渐长大,当他上大学时,我觉得他已将我拒绝在他的世界之外,我只能远望他的身影。我满腔浓烈又无限温柔的感情无法得到回应,我的失落和无奈溢于纸面。

我工作的第一天,父亲用送饲料的小货车送我,我久久地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希望的可能只是他的一个回眸。父亲住院后,我目送父亲没入门后的背影,父亲去世了,目送他的最后离去。三次目送父亲,情感愈发厚重。悲伤、不舍、歉疚、遗憾,情感渐次叠加。

两段故事的结尾,作者都用了相同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两段重复强调的文字,让我们明白:成长与死亡是人类不变的主题,它们所带来的分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我们能做的,不是去遏制这种分别,而是正视它。这两处相同的议论抒情,让文章格调更高一筹。

二、在角色轮回中,情感由错过到懂得

1.子女对于父母的情感

于我而言,我对父亲有着很深的情感:父亲住院,我虽然在台北工作,可是每周我都去看望他。然而,站在父亲的视角来看自己的女儿,似乎体会更多的是彼此间日渐生疏。从国外回来后,我显然已经不需要父亲的庇护。父亲不仅觉得他与我之间身份落差太大,连用农用车送我都觉得自责难受。两人之间似乎有一层隔膜,这层隔膜随着我的成长,随着父亲的衰老而日渐坚实。虽然我是爱父亲的,但是从文字中看,父亲却并未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份情感。但这种血缘之亲,是无论何时,都无法割断的。

反观儿子对我的情感,幼时他对我分外依恋,但随着他的成长,他给予我的情感反馈也越来越少。但是,没有情感反馈并不等于没有感情。我的经历让我更懂得儿子。他对母亲的感情,亦如我曾经对父亲的感情,从未改变。儿子是爱我的,正如我是爱父亲的。对儿子的慢慢懂得,也为我带来一份从容和释然。

2.父母对于子女的情感

我对儿子的情感,前文已经提到,不做赘述。那么,父亲对我的感情如何呢?他送我离开,甚至没有回望我一眼。为人父母后,我似乎渐渐地理解了父亲。最初父亲的爱还能流露,之后由于他身体的原因加上我的“匆忙”,似乎再没机會表达了。我对儿子单向的情感体验,让我联想到父亲对我的情感。原来曾经的自己与现在的儿子一样,成长中其实也有浓郁缱绻的爱围绕。对父亲的慢慢懂得,更给自己带来一份感动和释然。

作者在两段故事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句话不仅是简单的承上启下。更是打开作者心结的一把钥匙。作者的懂得和释然并不是突兀闪现,而是在父母、子女角色的互相换位和照应思考中获得。

三、在时序重建中,成长由隐到显

整个《目送》,就是“我”的成长史。年岁的增加,我的角色从女儿渐成母亲。然而内心的成长,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地体味着人间的爱恨别离,慢慢地在某个瞬间顿悟了,释然了。龙应台在《目送》全书的序中写道: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整本书,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面对渐行渐远的至亲,不必追,这是一种历经千帆后获得的那份真淳。当明白一切后仍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生活,我想,这才是作者最终想要告诉我们的、关于她自己的成长领悟。

四、在文化体验中,流露含蓄之美

中国古典文学,普遍以含蓄内敛为情感基调,避免直抒胸臆,从而给人蕴藉遐想之感。中国人的感情受其影响,也总是含蓄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既有激情,又有理性的克制。”这是人们形容希腊艺术的语句,而在这里,用来形容龙应台的《目送》及蕴含的情感和领悟,笔者觉得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1]陈星宇.渐行渐远,温情目送——读龙应台的《目送》[J].中华少年,2018(2):222.

[2]陈鸿宇.珍惜寻常幸福——读龙应台《目送》有感[J].湖南教育(上),2015(12):61.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含蓄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亲情密码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
抱抱獴的亲情启示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