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祭祀仪式色彩象征研究
——以侗族为例

2020-03-01宋冬慧

流行色 2020年11期
关键词:谓之侗族仪式

宋冬慧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韩国又石大学,韩国 全北 565-701

一、研究背景

中国少数民族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而成。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区,人口有296万左右。祭萨是侗族隆重的传统仪式,这个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和神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特纳在他的《象征之林》中对恩登布人的仪式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进而探讨了象征和仪式的相关理论,关注仪式过程中的象征符号。他认为仪式是人类创造意义的行为。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也是仪式语境中的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

色彩是重要的民俗象征符号。自人类的审美情趣形成以来,色彩就被运用于生活当中。人们通过不同色彩获得愉悦身心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将色彩与自然界和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联系起来,为色彩赋予更多的深层涵义,使色彩成为非言语象征符号的重要构成。

色彩象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祭祀仪式的非语言象征符号在其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非语言象征信息传递效力,色彩象征有着更加优越的特征,色彩更接近人们生活,更容易被人们所认知和记忆,同时,祭祀仪式中的色彩更充斥着浓厚的民族情结,对民俗传承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其中的象征意义与符号功能。

二、侗族祭萨仪式色彩象征与内涵

从侗族祭萨仪式,提取出包涵自然界、社会生活、人、其他四类象征物象,涉及内容数量为35样;色彩属性六类,包括黑色、红色、黄色、绿色、白色、五彩色。根据对这一些物象的实体观察以及当地民俗专家的介绍,结合调研数据,从而对侗族祭萨仪式色彩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分析。

?

图1 侗族祭萨仪式色彩色相数据图

1.色彩标记象征与内涵

标记的功能是识别,少数民族服饰的最大特点也在于民族和文化的识别。侗族信仰萨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在侗族祭萨仪式中多以黑色为主的布料制作而成,在饰品、刺绣上的用色多为灰色、红色、黄色、青色、白色等,特别是黄色调,占色彩总比例的20%。实际上是侗族人们生活农耕劳作中常见到的自然色,体现了侗族生活的农耕环境,以及这个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成为侗族民族文化的色彩标记象征。

2.色彩空间象征与内涵

在侗族祭萨仪式中有一个特殊的颜色即“五彩色”, 占总比例的8%,虽然在应用数量上不占优势,然而它也是构成祭萨活动色彩象征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五彩色”主要是指“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央黄”这典型的五方色。五色在《周礼·东宫·考工记》里有明晰的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酺,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这就说明了在周代已有成熟的五色。从春秋时代,五色常常用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跟五方、五行、五时都产生相对应的关系。

?

当五色跟空间(方位)相连,就意味着空间的意义页赋予了色彩,即色彩加入了由方位的内部空间的庇护所,于是方位的吉凶、安危就是色彩的吉凶与安危。特别要说明的是,在祭萨活动中的空间还有另一层面的空间,即人-神的不同空间,代表着神的是萨岁,代表着人的生活空间的是给安置的“萨坛”,人们希望通过空间的转换,让神能降临到人的生活空间里保佑其生活的安康,当人们进行祭萨的时候,色彩既成为了膜拜对象,也成为了膜拜本身。

3.色彩社会身份象征与内涵

在整个侗族祭萨仪式中出现大量的祭品实物,这一些实物被用来做为表现体,形成以实物为代码的不同象征指符,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例如:祭祀过程中,寨老的手上的茅草,在巡游过程中用茅草做草标,这里的茅草象征着侗族的农耕文化,茅草的黄色象征着丰收、收获、美好、温暖、亲切的意义,拿茅草的人象征着这个社会群落里最有地位、高尚的人,一般这类人的身份都是德高望重的村长或者全村口碑好,品德端正、儿女双全的中老年女性。这里的茅草在仪式中失去了农作物原本的使用意义,转借来有了祭祀中代表社会地位、美好愿望的指符意义。在迎萨和巡萨的过程,寨老佩戴黑色的神刀在前方引路,替萨手举着黑色的“散萨”(祖母伞),由轿夫抬轿抬着巡游,萨伴娘紧随其后,芦笙队员和身穿稻草服的妇女伴随替萨同巡的顺序,所有人都身着黑紫色侗族盛装,这里身穿黑衣的寨老、替萨都是寨里具有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在整个祭萨仪式里,黑色占色彩总比例的32%,是肃穆与宁静的象征,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身份地位的崇高。

三、侗族祭萨仪式色彩象征与文化功能分析

1.颜色象征与崇尚自然的生态功能

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能“显灵”,能驱邪除害,都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在侗族祭萨的色彩和实物上都又体现。例如,黄色是积极的,自然的、土地的,象征着侗族的农耕文化,这是侗族人对其特殊生存环境的体现以及对原始自然崇拜的表达,也是侗族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生态观念。

2.颜色象征与文化整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功能

在广西侗族祭萨仪式中,通过在“祭萨”事件相关的时间序列中来研究颜色象征,并对仪式中的颜色象征进行分析,让颜色象征符号融入社会过程当中,颜色象征的意义是社会组织的原则和美德,代表着人与自然共存制度,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能“显灵”,能驱邪除害,都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侗族是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地、太阳、天、雷、谷种、树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但崇拜习俗还流传下来,人们的崇拜意识、崇拜观念仍没有消失。这个制度本身又象征群体和人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个体系。

3.颜色象征与社会角色区分功能

在祭萨仪式场合,特别的实物专指符号,明确地标示了参加仪式活动的人们的身份。例如:穿黑色萨服的是祭祀的萨满巫师,穿黑色衣服,头戴五彩头饰的是具有名望的女性代表,这一些人的服饰颜色都是按照严明的社会等级制度规定来进行使用,人们如果不准守规定就会受到制裁,色彩象征在仪式中区分了社会角色地位,具有了社会制度功能。

四、结论

仪式活动是传统节日的精神产品,是蕴含特定象征意义的符号及符号系统。借助色彩象征以及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借助共享的祭祀仪式传统,才能保持集体及社会认同的凝聚性,才能避免旅游活动致使少数民族祭祀仪式的过度商业化,才能让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一直延续。同时,在色彩象征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色彩象征已经在祭祀仪式里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神圣的对原始祖先、神灵的祭祀礼仪逐渐变成了具有现代节日文化重构特征的世俗性“节日”,这种节日变迁逐渐让祭祀从“神圣时空”走向“世俗、日常的空间”,在进行现代节日文化的重构中,民族艺术、民族色彩、民族技艺等文化因子被看作民族文化标签不断强化;另一方面,色彩象征也从单一的色彩特性转变成“复合”的节日特性,最后凝聚于生态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和娱乐等多重功能中。

在当下的以祭祀仪式为主题的节日文化重构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各民族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并产生出“现代色彩”文化自觉,最终通过具体操演,淡化了原来的原始信仰,注入更多的现代主流意识,产生出多重意义与功能。研究解读这一些色彩象征背后的民族历史、生活环境等共同特征,有利于色彩象征在现代文化中的发展与传承。

猜你喜欢

谓之侗族仪式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