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秋兴八首》的结构内蕴

2020-02-28卜春凯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结构

摘 要:《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技艺成熟至巅峰时刻所写的一组七言律诗。其形式与结构艺术十分精炼,承载的内容达到了令人吃惊的深度和广度。《秋兴八首》作为一组组诗,其内蕴不再单独存在于某一首诗之中,而是寄托在诗与诗相互映衬、相互深化、相互纠缠、首首相连的结构当中;而字词句也不再限制只从所在诗中分析,横向可跨诗分析,纵向可深究其隐喻。研究组诗,简单来说可以把组诗看作是一首大篇幅的诗,整组诗结构以“兴”“起”“承”“转”“合”对其进行解读批评。

关键词:《秋兴八首》 结构 文本解读

一、引言

《秋兴八首》作于766年夔州时期。学界记载杜甫逝于770年,此时杜甫再也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青春已不再,事业无所成。空有报国志,恨无报国门。雄心壮志被岁月消磨,老来只能忆往昔,“白头吟望苦低垂”。距离当时弃官归田已经七年,战乱依旧频繁,国家残破没落,自己四处飘荡,居无定所。值秋风萧瑟,一时不免触景伤情,情感郁结于心,发于笔,笔毫一挥便成就这著名的组诗。组诗所写这些秋景并非毫无关联, 相互之间紧密呼应。首章写夔府之“暮”景,次章开头便写夔府之落日, 末尾写月夜, 三章起句便言“朝晖”, 月落日出, 朝晖已现, 从时间变化上来写夔府秋景。a全诗结构以“秋”为链,以时间为钩,串起全诗。

二、交相辉映的情感与结构

(一)秋气瑟人,情之伊始

《秋兴八首》(其一)是全组诗的序诗,统领全诗,“他日泪”“故园心”带出兴意,带出诗人心事。此诗时间顺序上是从清晨到暮晚。通过清晨玉露凋伤、巫山巫峡的形象描写,寄托诗人烦闷忧伤、压抑难制的心情,烘托了萧瑟、哀伤的气氛,奠定了全文基调。序诗写了两处地方,一是杜甫所处的夔州,一是战争频乱的边塞战地。一边萧瑟寂寥,一边战鼓雷鸣,风云变幻。在这伤秋时刻,诗人乘船游荡于江河天地间,回想这几年走过的坎坎坷坷,不禁泪流满襟,只一条孤寂的小舟,載着一个孤寂的人,载着一颗怀念以前长安日子的孤独的心。此时家家赶裁冬衣的声音,夜幕降临,妇人急促的捣衣声,这一切都是家的味道,但即使白帝城那么大,何处是诗人的家呢。序诗视角上是由近及远,从细致的玉露、树林到巫山巫峡,江波兼天涌,风云接地阴。诗人以恢宏的景观意境以冲淡其内心的压抑,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秋兴八首》(其二)承接序诗的情感与时间,承序诗之兴以起。时间从暮晚至深夜,对秋的“声色情”进行更深入的描写、抒发。“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天本已萧瑟悲凉无比,再听猿三声啼,泪不禁落。落日的余晖斜射在孤城上,晚上寻着北斗的方向北望长安。听见巫峡的猿哀啼,心中的悲哀涌了出来,泪不知不觉流下。“我”多想奉召,乘舟回去长安啊!诗人思绪涌上心头,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隐约听见城楼上吹起了悲笳,才觉月已高,夜已深,诗人一夜无眠,心中一直在怀念长安。视角上,与序诗相比,景别又由远及近,从城外拉回到城上城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是远视角,“每依北斗望京华”是高视角,以此视角观物,可产生距离感,视野开阔,思绪纷飞。借“望京华”说明诗人期望重回朝廷,但愿望落空,最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把视角拉回夔府。夔府——长安——夔府,一来一去之间,极尽渲染。

《秋兴八首》(其三)承接时间与内容,承上启下。由清晨至白天,首句以“静朝晖”“日日”以景物描写,托出作者在夔府的生活无聊、机械重复的无趣无奈。“泛泛”“飞飞”,成对的词语,说明诗人孤独一人,没有知交相伴,精神上处于空虚无比的状态。千家万户都在朝晖的映照下,诗人无所事事,一身之才得不到发挥,只能消磨岁月。在船上过了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这种生活恰是“我”今时今日的写照。已是清秋,燕子依然飞来飞去, 燕子去了还能回来,“我”还能回去长安吗?像匡衡那样上疏却得不到重用、想模仿刘向传经但又怕违背自己的心。当年同学现在已飞黄腾达,穿着轻裘骑着骏马。但诗人不改其志,坚守本心。视角与前诗相比,又从高至低,由远及近。由抬头的状态到低头的状态,抬头仰望是京华,低头仰望仍然是京华。这首诗写景言情各占一半,格调相对平静,但也将夔府与长安连接起来,叙述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对长安盛日和当今局势的想象回忆中。

(二)“转”咏吟叹,叙事蕴抒情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及长安。”b《秋兴八首》(其四)诗人则将笔锋陡转,开启回忆叙述长安盛日与人生回忆的大门。它是组诗的“转”,诗人以“闻道长安似弈棋”将叙述重点转到远方的长安。长安的局势变化多端,当权者争权夺利,一朝天子一朝臣,战争频繁,回想过往,悲情不禁涌上心头。北境西边被侵犯,仿佛能听到军鼓声不绝于耳,战报消息频频传回,但当权者们沉迷于争权夺利,哪有心思去处理这些事,朝中能办事的人寥寥无几,而“我”一心报国,却只能在这清冷寂寥的小地方消磨“我”的雄心与岁月。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当前朝廷局势的叙述和看法,但却在里面隐约有时间长河意识,如“百年世事不胜悲”可以看出诗人对权力的看淡。“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今时再不同往日,当年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内战不断、国家破落衰微。由国家处境引出对昔日长安生活的追忆以及对自己身世的咏叹。

《秋兴八首》(其五)诗人主写往昔长安的辉煌壮丽、繁荣昌盛。“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一句极其工对、严谨工整的文字句式衬托出了唐朝往日的强盛。“全诗在巨大的时空交错中,将夔州与长安连接起来,表达故国平居之思,又将昔日繁华胜境与今日的萧瑟凋敝连接起来,形成强烈的对照,表达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c“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则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写出了唐朝的威仪,早朝的庄严、肃穆。整首诗前三句对唐朝往日的辉煌强盛极尽描写,最后一句“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回到当今现实诗人的处境,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韶华易逝、功名难建的戚戚心境。《秋兴八首》(其六)回看昔日帝王莺歌燕舞的繁华景象,圣临之地极尽奢华。“芙蓉小苑入边愁”,统治者不理朝政、奢侈无比的生活终酿成了大祸,地方叛乱四起。“回首可怜歌舞地”,当年繁华的游玩设宴之地,如今早已遭了兵祸,破落衰败。唐王朝的统治也日渐衰微,统治者在轻歌曼舞中断送了“帝王州”,诗人回顾现实局势,在惋惜中隐含了对无知腐败的统治者的批判。《秋兴八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诗人借用典故叙写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和武功,也暗指唐玄宗攻打南诏,那时旌旗招展,国家强大。如今昆明池仍在,但国家衰颓,国力日微。在昔日繁华和今日破败的对比之下,“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萧瑟肃杀的秋风秋景使诗人更觉孤寂,仿佛自己已经被世界所遗忘,只能做个四处飘荡的渔翁。《秋兴八首》(其八)诗人再借用典故写盛唐气象,极尽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繁盛,但越是辉煌强盛,与今日战乱四起、山河破碎的境况对比,就越显得沉重异常。以古写今,昔日在长安的美景豪情与今日的“白头吟望苦低垂”对比映衬,更加显得落寞哀伤。

吴沆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d《秋兴八首》常用穿越时空、借用典故等笔法,遣用极具张力的词句,既是写古,又是示今;既是写国家,也是写自己,内蕴极其深厚。

这组诗结构紧密,层层相连,横纵钩锁。从时间维度上讲,前三首时间分别是:序诗从清晨到暮晚,其二时间从暮晚至深夜,其三由朝晨至白天。前三首时间紧凑,哀伤忧郁从外到内,层层深入,直击内心。后四首则在汉唐之间来回曲折往返,时间跨度大至数朝。全组诗以“秋”字串联全篇,在抒发对秋天的哀伤之情上进行恢宏的叙事。

从空间维度上看,整组诗在夔府——长安——夔府之间循环往复,但其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王嗣爽《杜臆》说:“秋兴八章,以第一起兴,而后章俱发隐衷,或起下承上,或互发,或遥应,总是一篇文字。”e整首诗正是写夔府以写长安、写长安以看夔府。夔府是诗人今时今日之现状,而长安则是往日的生活气象,交相对比,叙事之中显抒情。

三、结语

言而总之,从其时间与空间结构上看,杜甫围绕一个中心主旨,援古博今,时间与空间交错辉映,叙事与抒情相融,深入发掘其思想感情的高低起伏,记录杜甫一生的心路历程。诗与诗相连,构成了一组结构严谨、叙事紧凑、抒情至深的组诗。

a 杨胜宽、吴杰:《试论〈秋兴八首〉的整体结构》,《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第35—38页。

b 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

c 于莉:《试论杜甫〈秋兴八首〉的结构特点》,《文学教育(中)》2010年第9期,第18—19页。

d 梅俊道、谭耀炬:《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创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11—15页。

e 〔明〕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6页。

作 者: 卜春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论《日出》的结构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