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教学要以“人”为中心

2020-02-28刘雪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育人价值健全人格

刘雪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历史课程要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教学应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历史教育;育人价值;健全人格

一、以“人”为中心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人的历史,历史整体的发展都是人所创造的。马克思认为,“人是人的最高的本质”,因此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以“人”为中心,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生命境界,进而培养既能适应当下又能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合格公民。所以,以“人”为中心理应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

首先,从学科目标来看,就是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因此,其培育最终所指向的是人。其次,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来看,家国情怀是诸要素中价值追求的目标,要通过诸要素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教科书讲述“启蒙运动”一课时提到康德的观点:人要自由,但同时也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讲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西方思想文明大碰撞;讲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公民”和“臣民”的区别尽现眼前;讲到无数英烈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出的努力,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强大义无反顾回国,不顾个人安危报效祖国……历史教学要把“人”请回到课堂中,不仅是因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更是因为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即以人为中心,在历史教学所创设的场域中融合师生对话、现实与历史中的人之对话,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历史中的人的多面性和重要性。由是观之,历史教育教学之道,实为育人之道,促进人全面发展之道。

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从这一定义来看,一方面,历史教育在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方面的作用尤显重要;另一方面,历史教育的作用毫无疑问也是指向人。

二、历史教育现状

目前,历史教学情况很不乐观。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学习历史无非两种结果,学得好,分数高;学得不好,分数低。于是历史的学习状况大都呈现两种局面。第一种,历史成绩不错,因而把更多学习精力放在其他主要科目上,追求成绩方面更大的提升。第二种,历史成绩稍差,也不会想着努力提升历史成绩。于是,历史教育长期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三、历史教学问题

“學为中心”是常识,也是共识。然而,历史课堂上诸多现象却都直指“学不为中心”的本质。如:演示文稿页面,教师翻得快,学生还没能体会就被一带而过;整节课没有板书,知识关联没有铺展建构;页面上充斤大段材料,教师自己未必看完就要求学生答题;影视材料强大的冲击力让学生“惊魂未定”,教育和教学不在一个频道上;只关注教科书外的材料的援引,却对教科书材料视而不见等。

在“史料实证”的名义下,教学太多地展现了教师的教技,而轻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太多地展示了教师的学术,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负担;太多地在意了教师的教学进度,而无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四、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是教学的原点

历史教师群体不能因为历史教育的氛围不好,就被动地选择应付。历史教育应该看得更长远一些,着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莫定基础。赵亚夫教授提到,教学的落脚点绝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知识,而是要解放他们的观念。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不正是因为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中那些繁琐的历史考点而忽略了学生成长的需要吗?历史教育必应目中有人、促人思考,学生成长是焦点,正确思考是关键,这远比硬塞给学生历史知识重要得多。那么这些历史教育观念如何传达给学生呢?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境交互的进程当中逐渐构建的结果。这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学习环境将客观存在的历史知识与当下学生的主体认知之间串联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我将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教育要目中有人,也就是教师要做到心中要有学生,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的距离。教学最佳是从现实着手,要把学生四周发生的事物补充到课堂中来,使历史与学生生活关联起来,尤其是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时事热点新闻揉合到相对单调的历史教学中,有助于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距离感,满足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需求,使我们的历史教育眼中有鲜活的学生。

(二)以细节深入历史

教育要促人成长,有学者指出教学中要追根溯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形成历史价值观,学生的思考和成长是不可替代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历史教学追根溯源的途径,“任何史事都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下产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才可能对史事进行观察、分析与理解。”如何架构这样的时空框架?陈新民教授才旨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史事的描述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之中去学习历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史事细节的描述,将学生置身于历史大背景中去观察历史,从历史中的人与事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细节方面,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下。

(三)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服务人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引领学生经过历史学习,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教育的灵魂在于价值引领,素养之核心乃是健全人格,教育就是寻找和唤醒这样的人格,新时代的历史教育更应该要目中有人、促人思考、服务人生,借助历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历史教育的总结与反思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最终应该落脚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汲取力量,培养坚实的文化自信;学会用历史的思辨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承担起人类的使命和责任,关注整个社会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把有人性的历史教育放在最高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都得到自然的释放”。然而,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要与学生的成长实现无缝对接,关键在教师。首先,要了解今天的教师缺什么,我认为缺的是概念,与历史教育相关的概念。其次,历史教师应该扩展视野,提升理论水平。史学是历史老师的主业,需要无止境地修炼自己的“内功”。

【参考文献】

[1]李桂芝.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

[2]赵盛林.新时期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历史意识[J].克拉玛依学刊,2004

[3]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

[4]赵亚夫.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

[5]陈新民.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J].沥史教学,2006

[6]陆灵灵.关注学生成长挖掘育人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7]张建明.学生是教学素材生成的原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8]唐琴.可靠的历史教育应指向健全人格[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育人价值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