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2020-02-27高煜

人文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高煜

内容提要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内容。现代产业体系内涵与要求的一般涵义,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有着明确的特殊指向: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建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道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高质量原则、现代工业化原则、创新驱动原则、绿色发展原则、区域分类构建原则和开放构建原则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包括: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构建高质量要素体系,构建高质量产业基础体系.构建高质量产业空间体系,构建高质量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构建高质量开放体系等。

关键词 现代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 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1-0013-05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韩正同志也指出:“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因地制宜构建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可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高质量发展中一项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区域战略,在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内容,其意义在于,产业发展是供给侧的核心内容,现代产业体系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关键内容。同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脱贫攻坚,能够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因此,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一项重大的战略内容。

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特殊指向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新时代下,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指向,现代产业体系有其明确的现实内涵要求。对于这一问题,现有研究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应当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目标,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注重结构优化。同时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突出创新驱动与创新引领,重视现代金融机制支撑科技创新,遵循产业高技术化、产业绿色化、产业高效化、产业高层次化、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集群化等标准,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我发展、信息技术复合、价值链优化、内外向结合、开放先进等特征。因此,综合现有认识,新时代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一般内涵要求的重点应当包括:第一,在目标方面,以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在投入方面,以投入的高质量寻求产出的高质量,注重科技、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注重各种高级生产要素作用的协调发挥,以及通过新机制、新方式促进高级生产要素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在产出方面,在多个维度实现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產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等。第四,在生产方式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包括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及快速成长,新技术及其创新应用等持续发展,新型生产模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流通模式等迅速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新型企业组织方式、市场组织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等不断形成。第五,在效果方面,能够较好满足日益提升的高要求、多样化的国内和国外两方面需求,在技术、管理、价值链治理、产业生态发展等方面自主可控,推进就业,提高收入,以推动绿色发展。第六,在重点方向方面,从以往以产业自身发展为重点,转向从产业经济视角,构建现代化、体系化的产业发展新方式为重点。

由于发展目的、发展条件等的不同,现代产业体系在不同区域也应有不同的内涵要求。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战略目的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推动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均衡。同时,黄河流域产业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了巨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产业规模有限、产业单一、结构低端、新兴产业亟待发展,以及区域内产业发展差距显著等。因此,现代产业体系内涵要求的一般涵义,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有着明确的特殊指向:一是,坚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重点推进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高级生产要素集聚效应,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三是,以传统农业现代化、资源产业转型为核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数字产业、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高级化,以生态环保产业、地方特色农畜产业等为核心推动特色产业高效益和国际化发展。四是,培育新需求、新市场、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在农村、牧区、沿海等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推动发展适合当地有效消费、流通、组织的方式。五是,注重产业发展的绿色发展效果和就业效果,改善收入水平,完善收入格局。六是,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点,一方面要发展现代化产业;另一方面要构建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体系化方式,通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道路。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原则遵循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牵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途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高质量构建原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必须是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方面,必须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其中,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高质量:一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高质量,包含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以及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并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的虚拟经济。二是产业投入高质量,即以高质量投入寻求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现代高新技术、现代金融、企业家以及高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商务人才等高级要素的集聚投入;其次,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要素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重大作用;再次,要创新传统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新的机制与途径。三是产业发展效果的高质量,即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应当在实现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就业增长、收入分配合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在内的黄河流域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2.现代工业化原则。工业化是工业结构的提升,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工业化的逻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以工业化的逻辑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再工业化进程。黄河流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化,特别是现代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因此,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必须坚持现代工业化原则,不能脱离工业发展的主线,应当推动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工业服务化、工业信息化、工业智能化的工业现代化发展。

3.创新驱动原则。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原则:一是要以创新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统领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二是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的契机,在黄河流域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推动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创新。三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实现与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职能创新和政策实施创新。

4.绿色发展原则。黄河流域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压力大,对区域内外的影响广泛。因此,必须处理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实现生态保护,又要实现产业发展,以生态保护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更好地确保生态保护。为此,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必须探索具有黄河流域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一是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引导和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二是以生态保护为导向,推动具有黄河流域特点的生态技术和环保技术、生态市场和环保市场、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发展从单纯开发资源到综合、合理利用资源的绿色发展道路的转变。

5.区域分类构建原则。黄河流域地域广大,地理差异大,经济基础与条件差异显著,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明显地表现为:一是地理差异大。黄河流域包括了从中心城市到农牧区,从沿海到平原、山区,从资源富集区到粮食产区等地理差异巨大的各类型区域。二是产业梯度落差大,既有以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群为依托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又有广泛存在于广大中小城市与农牧地区的传统产业。三是产业发展现状与任务差异巨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资源密集型地区产业转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产业发展任务与方向在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必须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方向。

6.开放构建原则。黄河流域沿海、沿边地区少,产业封闭化、内向化发展特征显著,必须通过全面扩大开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开放发展。为此,一是要明确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开放发展的地理指向,特别是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缘特征,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契机,将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构建内在契合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东向、西向基础上的全面开放。二是要明确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开放发展的具体方式,是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包含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等在内的全方位开放。三是是要明确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开放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开放领域,应是包含贸易、投资、金融、科技、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的多形式,以及多领域全面开放。

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

体系化建设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应当包括六个体系:

1.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以现代工业化为原则,主要以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优质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成长等为内容,进而构建黄河流域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一是,对于传统农业、传统资源能源产业、传统制造业、传统商业、传统流通业等传统产业,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新型管理模式、新型经营模式、新型商业模式等,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三是,合理开发并综合利用黄河流域特殊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果业、民族食品产业、特色旅游业、海洋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四是,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大力推动绿色农业、环保设备与材料研发制造,促进清洁能源、环境服务、绿色金融等绿色产业成长,为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创造产业基础。

2.构建高质量要素体系。以中心城市与发达的大型城市群等为空间载体,加大黄河流域城市与城市群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和城市群现代化水平,通过金融中心、科技中心、通讯中心、信息中心、云计算中心、交通枢纽、物流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以及總部经济等的大力建设,持续吸引科研院所、科技创业企业等科技资源,各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公司、股权私募基金等金融资本资源,企业家、科技人才、商业人才、专业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资源,以及大数据、信息等新型资源的高密度集聚,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3.构建高质量产业基础体系。产业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前提。黄河流域构建高质量产业基础体系,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基础设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应当大力加强公路、高铁、航空、物流、通讯、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针对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应当大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与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高质量市场基础。不断提升黄河流域收入水平,提升市场规模和市场实力,对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市场引力,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形成和强化黄河流域的产业集聚效应。三是高质量平台基础。以国家中心城市、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总部经济中心、航运枢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金融平台、科技平台、贸易平台、投资平台、创业平台等建设为推动,大力构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平台基础。四是高质量产业主体基础。产业的微观主体是企业,企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力量。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应当构建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双创主体、农业产业主体等在内的多层次,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高质量产业主体体系。

4.构建高质量产业空间体系。以中心城市一都市圈一城市群一中小城镇一农村为结构,构造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空间体系,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空间载体。以黄河流域各省区省会城市,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发达城市为基础建设中心城市,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水平,以此为基础承担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集聚发展功能,并发挥其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成渝都市圈,作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辐射作用的主要承接。以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群,作为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加快广大中小城镇、农村等的发展建设,使其成为主要承担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5.构建高质量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分工协作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构建高水平分工协作体系,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分工协作的方向:应当建立包括区域内分工与区域外分工在内的多方位分工协作方向,首先应提升黄河流域内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的程度;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同区域外,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的分工协作;同时通过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等途径,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二是分工协作的形式。应当通过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体系管理建设,大力构建联系黄河流域内各区域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等,通过构建现代分工协作形式推动黄河流域实现多类型、多领域和区域分工协作。

6.构建高质量开放体系。与先进地区相比,黄河流域整体开放水平较低。应当建立黄河流域高质量开放体系,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遵循开放构建原则,根据黄河流域各地区、各行业不同发展水平,实行差异化、多层次开放方式。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加强产品国际竞争力,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入、参与国际市场;在产业集聚区和加工制造业领域,加强产业竞争优势,以吸引投资、外包、加工贸易等方式,积极深度地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在中心城市和現代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领域,着力构建由自己主导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配置全球资源与要素,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水平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体系。

猜你喜欢

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化阶段的测度与路径转型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