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工中心操作工成才路径的探索

2020-02-27郭伟民

模具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编程职业院校加工

郭伟民,刘 奕,郑 森

(1.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北方红阳机电有限公司,河南 南阳 474678)

0 引言

数控加工中心是模具制造企业的关键设备,操作工对其使用水平影响加工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特点,决定加工中心操作工的工作特点是知识密集、技能要求高并需要经常思考以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等。高质量(高技能+高素质)的加工中心操作工是保证模具制造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基本,在企业内能起到技术引领作用。

1 加工中心操作工层次

结合工作内容和发展阶段,可将加工中心操作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操作型人才:胜任加工中心的机床操作,能看懂加工程序。

(2)编程型人才:在层次(1)的基础上,胜任三轴加工中心的自动编程。

(3)全能型人才:熟悉加工中心操作技巧和编程方法,能进行加工工艺优化,胜任零件质量控制和现场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该阶段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

(4)高端型人才:胜任五轴(或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使用要求(尤其是编程能力)。

(5)复合型人才:在层次(3)或(4)的基础上,懂得数控系统,胜任数控机床的维护和检修。

上述5种类型人才的技能难度按序递增,培养难度越来越大,成长周期也越来越长。高质量的加工中心操作工除了应具备上述的专业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

从企业调研结果看,绝大多数加工中心操作工都曾在职业院校学习过数控加工技术,不过在学校的学习和实践无论是时间还是程度一般都有限。原因是职业院校购置加工中心的设备数量有限;另外开设“加工中心”专业的不多,开设“数控技术”类专业的实训都是以数控铣、数控车练习,针对性不强。尽管很多学生对加工中心相关工作表现很高的学习兴致,但客观上没有平台,缺乏机制,也缺乏引导,学生学不到精髓。

2.1 强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1)培养对象。鉴于加工中心的技术复杂程度、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加工中心操作工的重点培养对象应为高职三年级学生。在二年级期末通过考试筛选,分层分类进行学生与企业的双选及定向培养。尽管有些中职院校开设“加工中心”专业,但它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忽视了加工中心操作工作为一种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品质的培养。

(2)培养目标。鉴于企业希望身处一线的数控加工技术技能型人才有过硬的机床操控能力和编程能力,职业院校应重点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不能局限于此,因为长远看,宽泛的专业基础技术能力和典型数控零件工艺编制能力对工作更重要。在职业教育阶段应强调德技双修,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数控加工工艺优化意识和能力的全能型“准高技能人才”,为将来成为高水平加工中心操作工打好基础。同时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和控制能力、工作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3)教学理念。要让“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教师的根本教学理念,数控加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原则上都应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解决校企合作,协商解决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地点等问题。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看重的职业素质,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包括心理与技能等多方面的适应)。

(4)教学内容。可在高职一、二年级安排学生从数控铣床基本操作与手工编程开始,重心是三轴加工中心的基本应用(包括规范操作、自动编程软件的应用、零件质量监测和数控加工工艺等);并着重于智能制造的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连调等技术。

(5)教学方法。边学边做,重视基础,由易到难,如可以先掌握一种数控系统(FANUC或SIEMENS)的应用,再比较不同系统的特点以拓展宽度;要掌握“怎么做”,更要掌握“为什么这样做”,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视教学情景设计等。

(6)培养模式。要以较好的就业预期为前提,践行现代学徒制。考虑企业培训学徒的投入成本高,必须严格选拔,筛选学习努力并有这方面学习能力的学生。另外有些问题还需在实践中逐步优化,如学生如何选择企业中的师傅、师傅如何选择徒弟、两者之间如何搭配才能实现既不影响各自工作又能互相促进的目标,如何建设企业课程,如何引入激励机制,如何建立考核制度等。组建小微企业加工中心操作工人才培养联盟,对接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以现代师徒制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微企业需要的人才,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7)师资方面。双导师制(分别来自学校与企业)是目前现实选择,可以互补短长。从长远看需要继续强化教师队伍,如优化职业院校教师评价标准,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破除机制上的障碍,加大从企业选拔教师的力度;调整职业院校学生多、教师少、实训设备少的不对称结构;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有利于紧密联系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等。

2.2 完善职教体系

中职学生可以从数控车床基本操作与手工编程开始数控加工技术的启蒙教育,突出动手能力和对程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侧重掌握“怎么做”,同时也要适当掌握“为什么这样做”,以促进掌握“怎么做”。条件许可的情况再拓展到数控铣床基本操作与手工编程。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体是高中生,“封闭办学”的情形居多。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今后应努力扩大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努力提升为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能力。

加快开展本科层次的数控加工技术职业教育试点,以四轴、五轴加工中心的自动编程、工艺编制和设备维护为重点。以“怎么做”为起点,着重培养“如何做得更好”。

面向智能制造,以复合型、创新型加工中心操作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产学研用”结合为基本途径,促进数控应用技术方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生源方面,适当向在职人员倾斜。只有努力打通人才成长的通道,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才会有吸引力。

优化考试制度,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应积极探索“3+2”和“专升本”考试制度改革,使其更符合职业教育人才选拔。为了培养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不能苛求完美,可制订特殊的升学考试及录取方式;对于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者,应考虑开设绿色通道。

3 岗位成才是关键

职业院校是学基础知识和“再充电”的地方,岗位成才更关键,对“初级”进行良好引导,对“中级”持续推动发展,帮助“高级”化解“高原现象”等。

3.1 强化不同阶段的岗位培养措施

细化师徒制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内的师徒制,首先应建立师傅任职资格制度,师傅可以是企业内的,也可以外聘,但无论如何,选择师傅的标准不能低;并从政策上为带徒弟的师傅,特别是带出优秀徒弟提供安全保障;其次对学徒进行定期考核,有利于促进师徒双方的积极性;再是要保证学徒师从多人(至少3人):尽管专业或岗位相同,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特点或长处,经过几位师傅的熏陶,学徒的综合能力更强。

通过岗位轮换等措施,促进人才发展。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一个岗位工作几年以后,应以工作的相似性为主要原则,适当调换岗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复合型加工中心操作工人才的成长。随着经验的累积和技能的熟练,从业者对相关工作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若再适时地调整岗位,不但会让员工感觉有进一步学习、发展的空间,也会让原有的技能和经验迁移,在新环境中发挥作用,使个性化知识的横向联系和比较更具体、更紧密,成就感会随之上升,“爱岗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会潜移默化的增加。围绕加工中心的工作通常需要2~3人合作完成,分工是必要的,但相关人员应有团队意识,各有所长又能互补,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定期举办企业的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既是激励个人(或团队)展现成果的平台,也是同行之间很好的交流机会。对比赛结果要系统总结、深入评析,可以帮助优胜者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帮助落后者找到原因,找回信心。

紧密结合企业的设备性能要求和零件特点,促进高质量人才的企业专用程度,抵御劳动力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制度建设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加工中心操作工的成长;进一步解决待遇低、发展环境差的问题,有利于人才的稳定成长。

3.2 努力打造基于校企合作的在职人员成长路径

经过几年的企业工作,从业者能完成一般性工作要求,容易产生满足感,出现“高原现象”。实际模具零件数控加工比较复杂、变化多,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装夹定位、操作和编程技能,还涉及不同材质、热处理前和热处理后的不同要求、各种刀具的选择与使用,需要经常结合零件加工难度,创造性地优化数控加工工艺(如基于效率的粗、精加工的灵活布置、无人值守加工的选用与否等)。为了胜任相关工作,从精益生产的角度考虑,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然而很多在职加工中心操作工都是以自学为主,这种封闭的发展方式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由于个人认识局限造成发展方向和学习内容的误选、误判等。

基于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建设产教研融合平台,结合企业和受训人员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培养企业选送的在职加工中心操作工,加强终身学习服务很有必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相关教师虽有一定特长,但缺少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的机会。通过对企业在职加工中心操作工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难题,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更深度的校企合作。从宏观层面看,应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氛围。

4 结束语

高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阶段,导入以加工中心操作工为代表的数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在这方面有爱好、有特长的优秀青年学子顺利走上职业发展之路,完善职教体系有利于系统培养高质量的加工中心操作工。岗位成才有赖于良好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深度的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在职人员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是高技能人才不断成长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编程职业院校加工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