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部于表”与皮肤疾病的诊疗

2020-02-26刘明李娟娟

婚育与健康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医家素问五脏

刘明 李娟娟

“心部于表”语出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原文的意思是根据传统哲学阴阳互根、天人合一理念,总结出藏象学说的整体观,将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的特点归纳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历代医家注解

隋代、初唐时期的学者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有“心者为火,在夏,居于太阳最上,故为表”“心为五脏部主,故得称部”的注解,唐代的学者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阳气主外,心象火也”的注解,明代著名医家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有“心属阳,居于鬲上,故心部在表;肾属阴,居于鬲下,故肾治于里”的注解。这充分说明外在皮肤疾病的征象由内藏之心君主管统辖、治理。外在肌表病证之论治,应从心阳化血、心气行血、心志调情3个方面的“杂合以治”,并以此为基本诊疗方法。

皮肤疾病辨证归心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文字记载,这说明各种疼痛、皮肤瘙痒及脓疮等,均应定位在心,属于心病。《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的文字记载,这说明痛、痒、疮的发生多与脉道不利、血行失调有关。临床出现的疼痛、疮痒症状,往往同时伴有心烦、舌红、脉数等症状,多非外邪侵袭,而是脏腑气机紊乱所致,所以治疗时应当清心宣透,旨在疏通少阴、心经的气机,分散其郁热。

皮肤疾病用归心经药物

皮肤疾病基本病机多为营卫失调所致,所以应以调和营卫、温散表邪为治疗方法。比如桂枝之辛温入心,辛则通达阳气走表,温则强壮阳气,入心经能够通达血脉,辛温相合则补心阳、通血脉、调营卫之力尤专。因此,治疗皮肤疾病除用解表、祛邪药物外,还宜选用辛温入心经之药,可提升阳气,驱邪外出。同时,还可适时选用荆芥、防风、柴胡、白芷、葛根、桂枝等药物,以取得确切疗效。

皮肤疾病用静心安神药

皮肤疾病患者多伴有或痒或痛的不适感,从而出现神志不安的症状。比如心烦焦虑、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中医临证时,可酌情运用滋养或者重用安神药物,可有效缓解患者皮肤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控制病情,取得满意效果。“心部于表”的立论与古代解剖和哲学有关。古代医家在解剖时发现,心居胸中,两翼有肺辅佐,并与下面腹腔其他脏腑相连。由此通过对天地自然、文化及社会体制的取象类比,采用象思维的思辨方法逐渐使“心”的概念脱离其实体,向功能化演变,《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文字记载,《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的文字记载。这表明心为身之主宰的含义。古代医家还将古代系统研究事物的五行哲学理论引入医学,以五行论五脏,分析生命活动规律,从而有了气化的五脏,其中心(脉)为火脏(体)、肺(皮)为金脏(体),相互关系有“金得火而缺”的論述(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

“心部于表”的实质是心在气化活动中,具有主上、主外的特性,作用于表皮,并且表现出火热的性质。这里的“表”应包括中医组织学中所指的皮肤、肌肉、经络等。

猜你喜欢

医家素问五脏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爱生气伤肝是真的吗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黄帝内经
漫画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