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约翰·杜威的自然主义经验观

2020-02-26贾媛媛李士军

求是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杜威自然约翰

贾媛媛 李士军

摘要:约翰·杜威的经验观不同于近代英国经验论的经验观。他不是把经验理解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经验,而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生活的意义上把经验理解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实践力量。在他看来,经验的基础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作用,经验作为自然的转换力量是人类深入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结果。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验由于与经验方法的内在统一性使自身获得了增长和丰富。因而,经验就是人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就是人生活的拓展和深入。在这种经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杜威批判了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和理智主义,认为真正的哲学研究必须回归于生活经验,承担起促进经验生长、丰富人生意义的新的使命。

关键词:约翰·杜威;自然;经验;经验自然主义

作者简介:贾媛媛,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150080);李士军,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15008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与杜威实践哲学比较研究”(15ZXB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感性的历史与当代美学的转向研究”(18BZX141)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1.006

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哲学进行全面反思的时代,也是全新的哲学理论构建的时代。哲学家们一方面对传统哲学二元论以及由此带来的理性主义和独断论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试图立足于生活和实践建构一种统一性来超越二元论。约翰·杜威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思想家之一,他把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当作自己的使命。

在杜威看来,要想改变传统哲学探究存在的方式,首先要改变传统哲学将关注点放置于超验领域的一贯信条,使哲学内在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之中。但是,近代哲学的经验理论并没有改变传统哲学的探究方式。总的来说,近代哲学的经验概念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经验被局限于认识论之中,只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中介和纽带;第二,经验被局限于心理学之中,是通过主体发生的各种心理要素的集合;第三,经验被局限于过去的时间中,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记录;第四,经验被局限于偶然性的事件中;第五,经验被局限于知觉之中,它与思想根本不同。①这种对经验的认知限制了经验的范围,将经验只作为认识的途径。杜威认为,真正的经验与自然、实践、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经验是深入自然的方法

杜威首先对近代哲学认识论将经验与自然截然分开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从培根、笛卡儿开始,心物二元论就成为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认识就是以经验为通道感受外物再进一步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而经验就是人的感官对外物刺激的直接感受。尤其是在近代英国经验论那里,经验成为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②洛克进一步将经验区分为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外在经验主要是感觉,是关于冷、热、苦、甜等观念的来源,内在经验主要是反省,是知觉、思考、认识、推理等观念的来源。③但是,无论是感觉还是反省,都是把经验作为主要关涉主观的、心理的东西,这种观念与二元论结合在一起,使经验与自然隔绝起来,无法获知关于自然和外物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的“怀疑论”就是对自然知识客观有效性的否定。康德哲学虽然在现象范围内解决了知识有效性问题,但是经验所触及的范围仍然只限于感觉的限域之内,要想认识感觉之外的自在之物,必须依靠超越经验之上的其他途径才能到达。在杜威看来,这种建立在心物二元论基础上的经验观淹没了经验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割裂了经验与自然的天然连续性,经验甚至成为遮蔽自然本来面貌的屏障。他的经验自然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使经验成为人改造自然、享受自然的有力工具。

在杜威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像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心与物的两条永不匯合的平行线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相互塑造的关系,经验就是它们之间统一性的有机协调。杜威将达尔文的有机体理论和物种连续性的观点应用于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之中,用“有机体与环境”(而不是主体与客体或者心与物的范畴)来表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在他看来,正如达尔文所理解的那样,无机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它们具有连续性,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事实是“有机体生存于环境中”。

杜威认为,生命生存于环境之中,但是这并不是像将某物置于一个空的容器中那样,似乎二者永远处于各自独立的、静止的状态,而是意味着生命与环境的不可分割,即生命是环境的一部分,生命活动的展开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构造的过程。“生命是在一个环境中进行的;不仅仅是在其中,而且是由于它,并与它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并不只是以它的皮肤为界;它皮下的器官是与处于它身体之外的东西联系的手段,并且,它为了生存,要通过调节、防卫以及征服来使自身适应这些外在的东西。在任何时刻,活的生物都面临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危险,同时在任何时刻,它又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生命体的经历与宿命就注定是要与其周围的环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最为内在的方式作交换。”④也就是说,环境并不是外在于生命的实在,生命本身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皮肤并不是把人和环境隔离开来的屏障,皮肤以及人身上的任何器官都是环境的一种延续。人生存、生活于环境之中意味着人这个有机体要与环境中的其他要素(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等)进行着持续的交换,这种交换是依靠人的行为建立起来的,在这种意义上,人在环境之中,环境也在人之中。

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写照,而经验就是人在自然中的活动方式和实践方式。杜威强调:“经验既是关于自然的,也是发生在自然以内的。被经验到的并不是经验而是自然。”①也就是说,经验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经验总是对自然的、对事物的经验。或者说,经验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关人的又是有关自然的:一方面,经验是人的经验,受人的经验方式所制约,而经验方式又是受“交往和习俗的力量”②所制约的;另一方面,经验又是对自然的经验,经验的主体既与其他有机形式(风俗、习惯、权威、宗教等)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与自然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联系在一起。因此,杜威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经验不仅是占有自然的方式,也是探究自然并深入自然的实践手段,“它深入于自然而且通过它而无限制的扩张”。③这样,经验不再像传统哲学所描述的那样是遮蔽自然的屏障,而是人们“透入”(penetrate)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经验自身成为经验方法。

在杜威这里,经验与经验方法的称谓并不是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区分,而是经验与经验方法的统一,是经验自身之中就内蕴着经验方法,“经验乃是达到自然、揭露自然秘密的一种而且是唯一的一种方法”。④杜威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方法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的手段,自然科学家从直接经验出发,将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的材料经过实验、推理、演算等程序后得到自然的客观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再用于直接经验中以得到验证。正是通过经验方法,自然才成为能够被认识、被发现、被探索的对象,自然对人的丰富意义才真正彰显出来。

经验与经验方法的统一使经验具有了动态的特征。在英国经验论那里,经验是事物投射到感官中形成的感觉经验,这样的经验是静态的、被动的,而杜威的经验作为人的实践方式是动态的、主动的。这种对经验的理解受到了黑格尔逻辑学的启发。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理念自身的发展过程与自我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内容与方法的统一,“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⑤在黑格尔那里,内容是指理念走向绝对真理的整个“逻辑体系”,而方法是“理念各环节(矛盾)发展的特定的知识”,⑥也就是说,理念既是它自身运动的全体,同时是理念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绝对理念只有通过各个环节才能充分开展自身,才可能达到对自身的真理性的认识。因此,黑格尔所说的“方法”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从它的直接性来看,它就是它本身;另一方面,相对于理念的全体而言,它又是阶段性的,是与它本身有区别的。在杜威看来,经验与经验方法的关系类似于理念的内容与方法的关系,经验并不是认识论视域中联系和沟通主客体的中间物,经验是类似于真理的探求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中,经验与经验方法是内在统一的。经验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历程,经验方法是活跃于经验历程中的积极环节。由于经验方法内蕴于经验之中,经验与经验方法才获得内在的统一,经验的结果与经验的历程才因此统一起来,经验具有了生长性和开拓性的力量,才能不断探索自然、深入自然。

二、经验向生活的拓展

经验与经验方法的统一不仅是指向自然的,也是指向经验自身的,“我们利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建构未来的新的、更好的经验,因此,经验的事实本身就包括它指导自身改善自身的过程”。⑦这样的经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人具体的生活实践。

在杜威看来,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中的,与其他生物一样,人也是世界中的“活的生物”(creature),①“活的生物”(有机体)与世界(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构成了生物的生存和自然发展的基础,经验就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它一方面与生命改造环境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与环境对生命的作用联系在一起。杜威强调,任何生命的活动,即使是对环境的适应活动也内在地包含着改造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因为人发现他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安定、不稳定的世界中,构成环境的要素是动态的、复杂的,因而环境自身也是动态的、易变的。环境的改变迫使生命体不断调整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改造手段,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命改造了环境,环境塑造了生命,这一过程杜威表述为做(doing)与受(undergoing)的统一:“活的生物”按照自己的生命体构造在环境中行动,这些行动改变了环境同时也使自己必须承受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后果,环境的变化又迫使生命体调整自己的行动,这种“做与经历或承受的密切关系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经验”。②正是在做与受的交织中,人类开启和实践了自身的全部生活和历史。因此,经验就是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展开的生命活动和生命样态。在经验的过程中,人们既要行动,也要承受,在做与承受中又包含了各种情绪和情感。

虽然经验包含了做與受两个方面,但并不意味着杜威的经验论与英国的经验论一样是以二元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范式的。在杜威这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原初的、混沌未开的状态,即在人能够认识世界之前的状态。在我们认识世界之前,人类的生存活动(生活)就已经发生了。这种对经验的理解受到威廉·詹姆士的影响,在詹姆士那里,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纯粹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不是洛克、休谟等人的那种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主观的、缺乏连续性的经验,而是指包容了所有处于活动、流变状态的意识中的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整体,主体与客体、物理与心理只是纯粹经验的两个方面,“它的一端变成知识的主体或担负者,知者,另一端变成所知的客体”。③这样的经验只是一个模糊的、浑沌的世界总体,詹姆士称之为“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在此基础上,杜威说:“‘经验是一个詹姆士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好像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④经验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人类的全部生活和历史领域,它既是人们适应和改造丰富多彩的自然的有效手段,也是人们在同自然打交道过程中情感、道德、认识活动的体现。“经验指开垦过的土地,种下的种籽,收获的成果以及日夜、春秋、干湿、冷热等等变化,这些为人们所观察、畏惧、渴望的东西;它也指这个种植和收割、工作和欣快、希望、畏惧、计划、求助于魔术或化学、垂头丧气或欢欣鼓舞的人。”⑤一句话,经验就是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所创造的文化。

杜威的经验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经验概念的发扬。在古希腊,经验概念与人的亲身经历和生存实践有密切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有这样的表述:人的认识从感觉记忆开始,“从记忆积累经验;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最后产生这一经验的潜能……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⑥亚里士多德没有把感觉与经验等同,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而经验是个别知识,通过经验的积累,个别知识能够上升到作为普遍知识的技术。经验作为个别知识,它就不能是从书本获得的,而只能是从个人的亲身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另外,从拉丁文(experientia)词源上来看,经验具有验证、尝试、体验之意,它既包括人经验对象时的一系列的动态行为,同时也包括这些行为发生时人的各种心理感受。很明显,古希腊的经验观与近代英国的经验论完全不同,经验不是感官与对象相接触时产生的感觉印象,而是人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所获得的知识。英国经验论正是因为不是把经验作为生活和经历,而是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将其视为感性认识,因而遮蔽了经验本来的丰富复杂的内涵。

应该说,古希腊的经验观和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更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经验,当我们谈论工作经验、学习经验、宗教经验等的时候所指的并非英国经验论所说的感觉经验,而是与我们的实践和活动相联系的生存实践。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首先要被设定为二元的、分裂的,而经验就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中介,是主体消极地接收客体信息的反映样式,它解释了认识活动何以可能。而在日常生活中,主体并不是先认识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建构、彼此不可分的关系。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揭示了主客体未分裂之前的经验模式,它不是理论活动,而是实践活动,它不是思维中的一系列图像,而是具体环境下人的生存活动。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杜威的经验概念:生活在某个城市的居民和这个城市的游客谁更具有关于这个城市的经验呢?当然是这个城市的居民,这并不是说他游览的地方比较多或者他有很多关于这个城市的图像,而是因为他生活在这个城市之中,他与这个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将自己融入这个城市甚至与其成为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游客也许游览了更多的这个城市的美景,看了更多的关于这个城市的图像,但我们仍然只能说他所拥有的只是关于这个城市的印象。杜威的经验观与近代英国经验论的经验观的差别就在这里,近代英国经验论将经验等同于主体对客体的印象,而杜威将经验等同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真正的经验是生活,是实践,是做与承受的不断交融与转换。

三、经验方法与哲学的改造

杜威认为,当经验向生活拓展时,哲学研究也具有了新的契机,即“借助于哲学的对生活经验的研究”,①这种新的哲学研究同样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即经验方法。

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经验与经验方法的内在统一,经验方法作为弥漫在整个经验过程的“中介”②使经验具有生长性的力量。这种方法是自然科学中常用的方法,杜威认为,经验方法具体包含着这样的程序:首先,承认在确定某一对象之前具有选择的行动;其次,将获得关于这一对象结论的进程摆放出来以期获得别人的验证;最后,将结论返回到日常生活中来证实结论的有效性。③经验方法应用于哲学中将会使哲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纳任何有益的经验或观点从而排除哲学的独断论。

但是,从古希腊到近代以来的传统哲学研究却不是从经验本身出发,而是从认知中选择一个对象作为世界的基础或本原来构建哲学思考。传统哲学的这种思考方式,杜威称之为非经验方法。所谓非经验方法,是指不是从直接经验出发,而是从一个反思的结果出发来思考哲学问题。传统哲学的精神与物质、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之分都是反思的结果,传统哲学将这样一个反思的结果作为哲学的前提接受下来,将或者是心灵或者是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从而导致二元论哲学永恒的争论。在杜威看来,只要传统哲学将反思之物作为哲学的一种前提性预设,那么二元论哲学的争论将永无休止,因为它的反思式方法囿于认识论限阈而无法触及人类的生活实践。杜威具体指出了传统哲学的弊端:(1)因为脱离了日常经验,传统哲学的结论无法得到验证;(2)由于使用非经验方法,传统哲学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使其结论的意义获得延伸和丰富;(3)更重要的是,由于哲学家否认其确定的本原或基础是选择或反思的结果,传统哲学无一不陷入独断论的窠臼,即武断的“理智主义”。①因此,要想改造传统哲学,不仅要改造传统哲学的经验观,将经验奠基在生存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在哲学研究中应用经验方法。“经验法是能够公正地对待‘经验这个兼收并蓄的统一体的唯一方法,只有它才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当作是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其他的方法是从反省的结果开始的,而反省却业已把经验的对象和能经验的活动与状态分裂为二。”②经验方法不仅能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哲学的二元论,而且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展经验的内容,使哲学研究立足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

在杜威看来,经验方法与非经验方法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的区分。③原始经验是指一种粗糙的、宏观的、未加提炼的经验,也就是关乎人们生存实践的直接的经验活动,而反省经验是精炼的、微观的、推演出来的经验活动,它是认识活动中的理性活动,包括概念、分析、判断、推理等理智活动。前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后者则是人们的理性生活。杜威认为,原始经验是直接的、原初的经验,而反省经验是第二级的、次生的经验。但是,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的区别不是本质上的区别,“这个区别乃是在作为最少偶然反省的结果而为我们所经验到的东西,和由于继续与受调节的反省探讨而被经验到的东西之间所具有的区别”。④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原始经验是一种瞬间的反思,而反省经验是一种持续而规范的反思活动。不仅如此,杜威认为,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还具有一种连续性,一方面,通过原始经验获得的素材构成了反省经验判断、推理和思考的对象,正是以这些素材为对象我们获得了关于对象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反省经验结果的验证和证实需要重新回到原始经验中,使原始经验中的事物“通过达到这个途径或方法而获得了一种丰富和扩大的力量”。⑤可以看出,杜威的原始经验就是普通日常生活,因为在杜威看来,原始经验所经验的不是经验本身,它经验的是自然,而自然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事物。在原始经验中,自然以其最本然的面貌同經验发生交互作用,而从中获得的反省经验要回到原始经验中获得检验。在这一过程中,经验本身扩大了它的意义。因此,反省经验既是原始经验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原始经验生发意义、整合自身的一个环节,它们是内在统一、彼此连续的。

我们可以从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的角度进一步看到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差别: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方法是从原始经验出发的,通过原始经验获得第二级的反省经验,而反省经验的结果要重新回到原始经验中进行验证。哲学研究则是采取非经验的方法,它不是从原始经验出发,而是从反省经验出发,将反省经验的产物作为整个世界的绝对基础,哲学中所出现的始基或本原,无论是理念、主体、意识、绝对精神,还是实体、存在、物质、物自体,都是反思的产物或反省经验的结果,它们无法回到原始经验进行验证,也无法“利用精炼的、第二级的产物来作为指出和回溯到原始经验中某些东西的一个途径”。⑥于是,我们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都具有实验性质,它是人们探求自然的模式,反思活动得到的结论是可错的,也是可纠正的,任何结论都要不断地受到原始经验的检验,反思活动所得到的结论会成为我们控制日常事物、扩大日常事物使用方法的手段和工具。但是,传统的哲学研究却不具有这样的实验性,非经验的方法把哲学思考固着于反省经验,使哲学内在于反思之中成为纯粹理性的认识,它通过逻辑演绎和冷静分析使哲学在自身之内成为真理,任何实践与情境的偶然变化都与其无关,哲学的世界是一个超验的世界,是一个哲学家用哲学术语来思考的世界,是一个不需要普通人理解的世界。于是,哲学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生活,更谈不上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杜威对传统哲学的分析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哲学产生之时的初衷。在这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哲学是如何起源的。哲学是起源于巴门尼德或柏拉图的思考中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奠定了后来哲学思考的基本方式。哲学是产生于米利都学派对始基的确定中吗?也不是,他们只是确定了后来哲学思考的对象。并且,无论是米利都学派还是巴门尼德、柏拉图,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情境中确定了这种哲学思考。事实上,哲学有更古老的源头,梯利认为,“在神话的观念中已经出现哲学思想的胚种,即做某种解释的愿望”。①罗素也认为,神话与宗教对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有深刻影响。②神谱学和创世说就是古希腊人用理论来说明自然和世界的尝试。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说明自然和阐释世界呢?因为“人生活在危险的世界之中,便不得不寻求安全”。③人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不稳定的世界,必须找到这个世界的秩序和规律性以便更好地控制它从而获得安全感。在原始社会,由于工具和技术力量的缺乏,人们用神话来解释世界,并采取祈祷和祭祀的方式与超自然的神灵和解以获得安全,由此促进了宗教的产生。后来,随着人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用工具和技术来面对经验世界更安全,由此促进了科学和知识的发展。宗教和科学是人们面对困境时回应世界的方式,而哲学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④“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用智慧代替想象,摈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说的基础,这时才产生哲学。”⑤因此,哲学在产生之初是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对险境、解决困难的能力。但是,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哲学家们逐渐忘记了哲学的宗旨,哲学成为远离生活、远离实践的理性分析和概念演绎,对人们经验的增长和生活的丰富毫无用处。

杜威认为,传统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某种偶然性,因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所有哲学的前提接受下来。如果哲学研究能够采用具有实验性质的经验方法,不再以反思活动的产物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原始经验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就会改变传统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二元论和独断论。经验方法使哲学不再囿于近代的理性主义和认识论,而是以原始经验为基础,即回到前理性和前认识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思考哲学的存在和意义。当哲学与原始经验、日常生活建立密切联系时,任何哲学的结论都必须回溯到生活经验或具体的情境中获得检验,哲学也成为可错的,成为实验的,它在未来会被不断检验。但正是在这种思考与检验中,我们获得在具体的情境中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并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经验会愈加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愈加多样,人们的生存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充实而有力量,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此而得到彰显。这样的哲学不是研究先验理性的哲学,而是研究生活经验的哲学。更确切地说,哲学思考本身已不是目的,它是生活经验本身,它面向未来,不断增加新的经验,拓展生活的意义。

结语

杜威将自己经验哲学称为“经验自然主义”,这一称谓旨在改变传统经验观的主观性和认识论特征。在杜威看来,“经验和历史、生活、文化这些事情有同样的意义”。⑥也就是说,经验的历程也是生活本身的历程。同时,通过对经验概念与经验方法以及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的分析,杜威揭示了经验内部的动态结构,一方面,经验方法和经验的内在统一使经验成为自身的创造性力量,经验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原始经验和反省经验的内在统一同样体现了经验的不断生长的过程,经验正是在这些相互关系中展现出自身活力的。总之,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具有生存论的意义,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探求活动,并且通过这种探求,生活成为充满意义并不断创造各种可能性的经验历程。杜威对哲学的改造是以他的经验自然主义为基础对整个西方哲学体系的重建,哲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思考方式,回归到生活经验中,承担起自己关注时代问题、指导生活实践、丰富人生意义的使命。

①Cornel West,The American Evasion of Philosophy,Palgrave Macmillan UK,1989,p.88.

②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8页。译文根据现代语法将“底”改为“的”。

③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第68页。

④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頁。

①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②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12页。

③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3—4页。

④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1页。

⑤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27页。

⑥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422页。

⑦John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0, p.95.

①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第3页。

②John Dewey,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p.86.

③威廉·詹姆士:《彻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④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8页。

⑤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8页。

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页。

①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26页。

②“中介”是黑格爾《精神现象学》中的概念,是指真理在充分展开自身时所经历的中间环节。黑格尔认为这些中介不是无意义的,是绝对真理不可缺少的环节。这里用来指经验方法在整个经验过程所起的作用。

③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21—23页。

①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7—16页。

②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9页。

③杜威原始经验与反省经验的区分来自于威廉·詹姆士知觉性经验与概念性经验的区分,杜威将其进一步系统化了,并将其分别应用于实践和认识领域中。

④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5页。

⑤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6页。

⑥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6—7页。

①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0页。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6—38页。

③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④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绪论第1页。

⑤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葛力译,第20页。

⑥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28页。

JohnDeweysViewofNaturalisticExperience

JIA Yuan-yuan, LI Shi-jun

Abstract:John Deweys view of experienc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odern British empiricism. He did not take experience as sense experience in epistemology, but as the practical force of human action on nature in the sense of human history, culture, and life. In his opinion, the foundation of experience lies in the mutual blend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experience as the transforming force of nature is the method and result of human beings going deep into nature and transforming natu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nature, experience itself gains growth and enrichment due to its inherent unity with empirical methods. Therefore, experience is peoples life and practice, and rich experience is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 ing of peoples life.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naturalism, Dewey criticized the dualism and rationalism of tra? ditional philosophy. He believed that true philosophical research must return to life experience, and assume the new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experience and enriching the meaning of life.

Key words: John Dewey, nature, experience, empirical naturalism

猜你喜欢

杜威自然约翰
约翰·科林斯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杜威归来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
知情人话杜威
约翰.T.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