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爱情伦理解读
——以《远大前程》为例

2020-02-26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兽性伦理身份

宋 皓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1 爱情伦理与伦理秩序

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和情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德国学者弗洛姆提出爱情伦理涉及的是人们该如何更好地去爱的问题。爱情伦理包括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四个要素,这也是幸福爱情的四个基石;爱情伦理讨论的是在爱情语境下人与人的基本关系与规范,可以为在爱情中迷失的人们提供指引[1]。

由于爱情的核心推动作用,许多文学作品均以爱情作为主题并把爱情设计为人物关系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量,《远大前程》体现的尤为突出。《远大前程》描绘了孤儿皮普的个人成长之路[2]。小说中,爱情是贯穿皮普一生的永恒主题,他与艾斯黛拉、毕蒂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和面临爱情困惑时的爱情伦理意识是书中的转折点和迷人之处。因此,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分析文中的爱情伦理观,可以揭示出时代的爱情伦理观念,并给当代人带来新的爱情观。

聂珍钊教授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概念,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看,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勾勒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伦理图景并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金钱与权势至上导致的伦理错乱、失衡世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们生活在相对和平和经济繁荣之中,对于爱情的态度逐渐产生了异变:在更多非理性因素驱使下人们向往着纸醉金迷的世界,为了“阶层融入”而无所顾忌,忽视了爱情的真谛和伦理。皮普从朦胧的爱慕逐渐在兽性因子的控制下无法自制地爱上了一位难以相处、待人刻薄却又美得令人着迷的姑娘艾丝黛拉,而无视善良姑娘毕迪的倾慕之情,陷入到虚幻的恋情之中以致悲剧结局;同样,在非理性环境中成长的美貌姑娘艾斯黛拉被培养成一位成功游走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兽性因子驱使她玩弄皮普纯真的爱情,也让自己远离了幸福。

2 变迁中的伦理身份

聂珍钊提出绝大部分的伦理问题与人物的伦理身份密切相关,文学伦理学批评应当关注人物伦理身份的变化[3]。深入研究彼时的伦理身份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伦理意识和伦理选择,才能与皮普和艾斯黛拉的爱情伦理意识与选择产生共情。多次伦理环境的变迁直接影响了皮普的伦理身份,在某种意义上,皮普的成长是一个伦理身份变化的过程,当他逐步适应了一个个崭新的伦理身份后就走向成熟了。

昔日,天真的穷小子皮普生活在简单而又自给自足的乡村环境中,他们一家相信勤劳、诚实和善良。在本能善意的对逃犯施恩使他的人生发生了逆转,远大前程就是对他善良的回报。从乡下到都市的环境变迁也对其伦理身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如果没有遇到艾丝黛拉,他就会心满意足地顺利地成为铁匠学徒。不幸的是,他被美丽且傲慢的艾丝黛拉征服了[4]。艾丝黛拉的无情嘲笑使他对于“有着粗糙双手的乡下男孩”的身份感到羞愧。同时,他不再满足于现在的身份,希望摆脱它,使自己成为一个绅士。来自马格韦契的意外财富使得皮普在伦敦从一个铁匠变成了一个绅士。年轻人很快就习惯了奢侈的生活方式并在伦敦上流社会的名利场中接受了自己新的伦理身份。一厢情愿地认为新的身份会帮他赢得艾斯黛拉的爱情。然而艾丝黛拉要和富豪本特利结婚的消息粉碎了皮普的美梦,康复后不久,他决定离开伦敦回归淳朴;岁月不待人,皮普难以融入他初始的伦理环境,恢复初始的伦理意识。

3 困惑中成熟的爱情伦理意识

伦理意识是人物在一定的伦理情境中显现出来的意识,也是决定伦理选择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聂珍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中创造性的提出了伦理意识中的斯芬克斯因子,所谓的“斯芬克斯因子”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人性因子(human factor)与兽性因子(animal factor)。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5]。

童年的皮普一直受到姐姐的严苛管教,其兽性因子在强大的女性形象面前受到了束缚,他变得越来越敏感,不敢为自己的尊严、不平等而反抗。艾丝黛拉最初的轻蔑使他开始反思不公正的原因,为自己的身份和成长环境感到羞愧,想着努力提升自己以改变不利的局面。但是皮普的努力没有带来任何不同;他仍然被艾丝黛拉侮辱并被称为“粗俗的怪物”,“用她的力量扇他的脸”[6]85。

艾丝黛拉和皮普虽然年龄相仿,但容貌反差太大。“她美丽而沉着;她对我的轻蔑就像她是一位二十一岁的女王一样”[6]76。她经常叫皮普“男孩”,无情地嘲笑皮普滥用词语和粗糙的双手。这种不友好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皮普,以至于他坦白说:“我不确定我是否不想再见到她。”在那个时候,皮普仍然可以保持理性的因素来拒绝来自于外在美的吸引力。 对美的爱慕是人作为一种感性动物的本能体现,因此皮普的兽性因子在新的伦理环境中萌芽;即便骄傲的女孩故意用语言侮辱他,用她所有的力量拍打他的脸,皮普依然难以抗拒其魅力,只是在心里悲伤地哭泣。同时,艾斯黛拉强大女性形象约束了凸显的兽性因子,皮普的兽性因子只能潜藏内心,寄希望于自己的远大前程带来与之匹配且同样强大的新身份。兽性因子促使皮普长情的爱着艾丝黛拉,但受到抑制的爱情火焰是如此的微弱和微妙,人性因素很快恢复了主导地位。皮普意识到身份带来的不平等和自卑,几乎断绝了爱的念头。在艾丝黛拉的眼里皮普只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不值得她的青睐。

打败了另一个男孩并赢得了一场比赛后,皮普得到了一个吻的奖励。这可能意味着皮普情感世界一个新的开始。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鼓励,让他变得更好,变得不寻常。他意识到如果有一天他变得更加强大,就有希望赢得美丽的女孩。起初,这只是一个深藏在皮普心中的秘密;后来,爱的种子随着这种错误的假设蓬勃发展并认为郝薇香小姐是他的恩人,帮助他与艾丝黛拉结婚。

皮普始终在兽性因素和人性因素的此消彼长中试图找到平衡的伦理选择,并不敢像真正的骑士那样主动去赢得公主的爱,只是默默等待机会,在优柔寡断中错过了找到自己真爱的机会。

在伦敦接受了新的教育后再次遇到艾斯黛拉,那时他们有着近乎一致的身份,皮普开始有勇气考虑与艾丝黛拉结婚。此刻的艾丝黛拉“变得更漂亮了,更有女人味了,在所有的事情上赢得了钦佩,取得了如此美妙的进步”[6]238。强烈的性吸引力进一步刺激了皮普身上潜藏的兽性爱情因素。在艾丝黛拉不可抗拒的美貌和郝薇香小姐故意的诱惑下,爱情之火被成功地煽起,皮普第一次坚定地做出了爱情伦理的选择。尽管艾斯黛拉曾经警告这种飞蛾扑火般的冲动:“尽管谚语说滴水可以穿石,但你可以放心,这些人在一百年后永远不会,永远不会!”[6]267但这一次皮普全然由兽性因素所驱动,做出了非理性的爱情伦理选择;使出浑身的力气去赢得艾丝黛拉那颗骄傲的心,对艾丝黛拉真诚的警告充耳不闻。皮普心甘情愿地沉迷于痛苦的崇拜:亲吻成为他奉献的宝贵回报;把“男孩”的称呼改为“皮普”使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仿佛这是一件珍贵的宝物,皮普决心忍受一切虚幻爱情带来的痛苦。

艾丝黛拉凭借其美貌和智慧成功地进入了伦敦上流社会的社交圈,这给皮普带来了更多的麻烦。他们关系的没有任何实质进展。“她有无数的崇拜者。毫无疑问,我的嫉妒心使我羡慕每一个走近她的人”[6]303。后来,当了解到艾丝黛拉和一个粗俗、不聪明的来自富裕贵族家庭的年轻人——本特利的暧昧关系时,皮普不由妒火中烧。残酷的事实是艾丝黛拉准备嫁给本特利,换句话说,皮普在爱情竞赛中被淘汰了,心碎的皮普想尽办法说服艾丝黛拉改变主意,“你知道我爱你,你知道我一直深爱着你。我知道我不可能永远称你为我的,艾丝黛拉,最亲爱的艾丝黛拉,不要让郝薇香小姐把你带入这致命的一步”[6]361-362,但一切都是徒劳的。

皮普多年来一直在兽性因子的支配下进行了错误的爱情伦理选择,他一直面临着新的伦理秩序却无法完全融入。在彼时上流社会的伦理观念中,金钱和地位才是择偶最重要的标准,而真爱作为一种奢侈品,只存在于童话中。皮普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新晋的年青绅士有资格爱艾丝黛拉,但是本特利出身贵族,比皮普更有优势去娶艾丝黛拉。皮普认为自己做出了合理的爱情伦理选择,但却在可怕的伦理秩序中迷失了方向。

4 走向成熟的爱情伦理选择

皮普在悲伤中自我流放异国他乡。再次邂逅艾丝黛拉时他们都经历了很多事情,改变了很多。虽然他们相隔多年,却也经常思念对方。所以这次会面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我拉着她的手,我们一起走出了废墟;很久以前,我第一次离开铁匠铺的时候,晨雾就升起来了;现在,黄昏的薄雾也升起来了,在他们给我看的广阔而宁静的光亮中,我没有看到另一个与她分离的影子”[6]481。此时丧偶独居的艾丝黛拉或许会被皮普绵长的恋情所感动,并像很多读者希望的那样嫁给他成就一段波澜曲折的佳话;然而身在当时伦理环境之中,必须遵守无处不在的伦理秩序;即使平民皮普与富孀艾斯黛拉成婚了,谁能保证他们的爱情可以不断经受伦理秩序的考验而坚贞久远呢?

毕蒂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一个善良聪明但贫穷的年轻女子。生活在相似的伦理环境中,相似的伦理身份使得她与皮普更加亲近。当皮普对艾丝黛拉冷漠和轻蔑的态度感到沮丧时,毕蒂无私地提供帮助,但是皮普对这个普通的女孩没有特别的兴趣。后来“我觉得有一个女佣的变化。她的鞋子长到脚跟,头发变得又亮又整齐,她的手总是干净的”[6]127。“与艾丝黛拉相比,她既不美丽也不出众,她不可能像艾丝黛拉那样,但她是令人愉快的、健康的”[6]127。皮普感谢毕蒂的帮助,远大前程的预期使他们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存在着爱情伦理选择的困惑。当皮普开始获得一个有前途的新的伦理身份时,皮普和毕蒂之间出现了鸿沟,他开始怀疑自己对毕蒂的感情。事实上,正是这种潜在的伦理认同反差撕裂了他们的关系:皮普沉浸在幻想中,完全忽略了毕蒂对他的感情。当皮普终于意识到他的爱情选择的错误,带着复杂的感情从他的爱情梦中醒来时却发现毕蒂已经嫁给了乔。

5 结 论

当代的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维多利亚时期(狄更斯时代)的英国也有几分相似:年轻人在面临爱情选择时有着种种的困惑:社会身份、经济条件、名车豪宅的重要性被极大的提升;心灵伴侣、道德水准、琴瑟相和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选项。非理性的爱情伦理意识之下产生的伦理选择是极为危险的,其产生的爱情关系也是极为脆弱的,因此也是一些伦理悲剧的源头。

爱情伦理理论的提出者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而不是感情。爱的本质有四大元素: 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这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至于实践,社会中的大部分个体鲜有机会开展大量的亲力亲为的爱情伦理选择实践,因此从各种文学作品所描述的爱情故事中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相应的教诲。

文学的功能是指文学文本固有的功能,因此文学的核心价值是其伦理价值[7]。查尔斯·狄更斯以皮普的成长来诠释自己的爱情伦理思想。读者在阅读小说中可以获得新的爱情伦理洞察力和启示,从而提升自身做出合理的爱情伦理选择的能力,这是人们得以掌握爱的艺术最为实用的方式。除了皮普的爱情伦理选择外,小说中还引入了许多其他不同的爱情伦理线,给读者以不同的伦理启发,如艾丝黛拉的爱情伦理选择、乔的爱情伦理选择、毕蒂的爱情伦理选择、郝薇香小姐的爱情伦理选择和文米克的爱情伦理选择。在爱情伦理线上,每个角色都有无数重大的爱情伦理选择,这些选择也影响着他们的命运。至少在狄更斯看来,爱情伦理应该包括健全的伦理意识和理性的伦理选择,这是爱情伦理所不可缺少的。

猜你喜欢

兽性伦理身份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The Beasts Within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愿你时刻向往并拥抱对人性的希望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