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榜样示范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2020-02-26赵重阳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榜样受众

赵重阳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优秀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榜样示范法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种重要方法。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以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呈现出传播手段的先进性、受众的广泛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要抓住教育契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清醒分析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运用榜样示范法的过程中,亟需找到榜样示范法所遭遇的难题并且化解冲突,推动新媒体技术在榜样示范法中的广泛应用。

1 新媒体时代带给榜样示范法的机遇

“榜样”意为楷模,值得学习的人或物,是一种典型和先进。榜样示范法也叫做典型示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积极宣传榜样者所体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品德、道德规范,借助于讲述榜样的先进事迹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与学习,使社会大众形成相应的品德,以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和要求的水准。榜样具有可学性和形象性等特征,也因其权威性和吸引力而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众多纷杂的矛盾和利益关系纠纷,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在复杂变动的宏观环境中为受教育者提供具体可感的学习引导。

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诸多机遇,如采用综合化的宣传形式,宣传突破了时间、地域等限制,成为全媒体、全渠道的宣传,其具体带给榜样示范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榜样的“草根化”特征明显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机会,榜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个别人物,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实事求是选择出来的榜样。“草根化”是指那些贴近实际生活,与主流人物、精英相对的平民榜样,在平凡中却孕育着伟大。在以往榜样形象中,普通大众的感人事迹可能不会被大多数人所了解,因而没有机会被作为先进典型来号召大家学习,榜样的精神品质也不会得到宣扬。今天,个体借助手机等媒介,便可将榜样人物的事迹在网络空间宣传,引起大家的共鸣,因而有更多的正能量充盈着网络风气,其中不乏许多“草根”榜样。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默默奉献,同样也以自身的高尚品德感化大家,这种先进而又真实的榜样呈现给大家真实感和可接受性,即受众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达到和榜样一样的道德水准,贴近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和现实世界。

1.2 榜样的宣传推广进程加快

过去,榜样宣传的方式仅限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推广,从音视频的录制到播放再到观众观看,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这种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和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新媒体利用庞大的信息网络、先进的通信手段和熟练的通信技巧,日益缩短信息传播时间,逐渐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传收无间隔的传播形态,使得个别人物和集体被认可成为榜样到榜样再次被受众所知晓的过程大大缩减,这样,既极大地提高了榜样的宣传速度,又扩大了影响范围。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快捷化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而且,新媒体在传播热点事件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针对学习贯彻新政策、新讲话、新精神时,充分发挥试点的带动作用,推广榜样试点的成功经验。由此,以点带面,提高了学习成效,推动了新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1.3 大众与榜样之间的互动加强

传统的榜样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的接收之间不仅有一定时间距离,而且受众无法直接与榜样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使榜样与现实大众的生活始终保持距离,人们对榜样呈现出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生态,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掌握信息的不对等性被打破。在新的媒体生态布局中,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信息的发出者,表达与传播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权利。新媒体使传播权利下放,受众成为信源与信宿的同一体,加之网络提供了双向互动的技术支持,受众也可以利用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榜样进行话语交流。新媒体带来了全时、全民、全域的实时互动交流,受众可以就自身的疑惑与问题直接与榜样展开探讨,切实体会到榜样带给自己的精神动力和规范引导。新媒体环境下,榜样示范法不仅提升了传播的效果,而且激发了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更多的人主动向榜样看齐。

2 新媒体时代带给榜样示范法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感受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时,既要抓住新媒体带来的契机,也要做好监管和预防工作,防止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侵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工作的肌体。教育者要认识并分析新媒体进程中带给榜样示范法的问题,坚持做到趋利避害,减少其消极影响。

2.1 符号式榜样的充斥

互联网世界中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和真假难辨的内容,使榜样业可能会成为可以包装、推销的商品产物。这种现象模糊了榜样的标准和界限,大众如果仅通过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去认识、了解榜样,可能无法识别出一些虚构的榜样事迹,榜样真伪难辨。符号式榜样包围着大众的现实生活,个别商业组织为了谋取利益,有计划地包装“榜样”团队,甚至出现线上是正面榜样、线下是反面典型的荒唐笑话,榜样的“两张皮”现象便会出现。此外,互联网世界,身份的匿名性和不负责任的言论随意拔高和贬斥道德榜样的现象屡屡出现,这些都反映了新媒体背景下榜样的选择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符号式榜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众对榜样的信服,削弱了榜样的公信力。

大众受自身认知程度的限制,如知识结构不完善和心理结构不健全等,导致对符号式榜样判断出现错误。最为明显的是道德认知水平较低的青少年,认为彰显个性的非主流群体是自身的学习榜样,只为满足自身欲望和情感的需要,理不清楚什么是值得追求与效仿的榜样,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旨相背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去选树榜样,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榜样,主动抵制符号式榜样的侵蚀与蔓延。

2.2 榜样力量的式微

榜样作为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实际践行者,是积极正能量的代表,理应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但是面对各种力量的冲击,榜样的生存和发展出现极大的危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3]。新媒体时代,网民数量剧增,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掌握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力较强。价值观的争夺,网络空间内多元复杂的环境使得单个榜样的影响力显得微不足道,榜样的声音无法被大多数人听到,榜样的形象无法被所有人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宣传工作急待加强。

2.3 榜样学习的间断性

一是榜样本身的典型性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可能会遭受破坏。榜样作为被学习的楷模和典型,期望具有持久性与永恒性,而现实是,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被认作的典型,却在后期因为违反道德规范被批判。随着新媒体这一新因素的注入,大众传播环境也出现新情况[4]。新媒体内容具有庞杂性,大众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较多,良莠不齐的信息也会对榜样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任何人的不道德、不利于集体的事情都可能会被发现并放大。一旦某个榜样被揭露出涉及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必将失去之前作为榜样的说服力,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教育效果就无法得到保证,受众甚至产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质疑。

二是受教育者向榜样学习的状态出现中断。在信息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干扰,人们注意力的动摇更为频繁,注意力的分散更是普遍,出现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对榜样的关注不再持续,榜样的事迹无法保持持续的吸引力。加之大众在没有统一的安排和强制性的规定下,无法保证对榜样学习的专注,在对榜样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中断,影响榜样示范法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大众传播环境指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传播的各种信息所构成的环境[5]。在这种环境下,信息快速传播、内容质量不一,榜样选树出现异化,榜样的学习过程中断。对受教育者来说,从个人认知上将不配合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由顺意受众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意受众,加大了教育的工作难度。

3 新媒体时代榜样示范法发展的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榜样示范法是否能抓住机遇,正视挑战,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发展的新思路。

3.1 榜样选择标准的多重性

为保持榜样的个人魅力,维持宣传平台的公信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选择榜样时应综合各类因素,建立科学的标准。其一,榜样的选择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总是拿过去的榜样反复地教导受教育者。革命年代,英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舍生忘死,为国家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多宣传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的人物。其二,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榜样选择的目的也不同。受教育者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接收机器,他们追求自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需求,教育者需要及时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开展教育。榜样教育具有针对性,比如面对各行各业的员工,需要宣传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针对在校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宣传榜样身上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其三,榜样的选择更加具有生活化气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相似程度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与被模仿的对象之间的相似度越高,这类模仿学习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榜样的选择远离现实生活是不可取的,太过完美的榜样是不符合实际生活状况的,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设置榜样的定位是要让受教育者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与榜样一样的标准,帮助受教育者在自身的学习中获得效能感,脱离实际生活的榜样是发挥不出示范作用的。

3.2 探索榜样宣传的多层技巧

榜样被认识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榜样感染力的过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掌握传播技巧,主要包括宣传的适度性、情理交融的宣传过程、鲜活的榜样形象塑造。

首先,宣传的适度性是指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没有限度地安排和宣传榜样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此种教育方式的麻木,失去了榜样的新鲜感,而且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长时间地接受榜样教育会造成过度学习,影响学习的效果。再者,榜样示范法的运用要于情于理,不可单方面地理论宣教。情感和认知成为经常推动人们产生相应行为的动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的基础上,利用同辈心理,在同辈群体中邀请具有突出事迹的优秀者进行宣讲,将先进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同龄人之间展开交流,避免代际关系的不相融,这样能够更好地传播优秀精神。最后,榜样示范法不仅仅具有开会、宣讲的形式,也可以把先进的榜样事迹改编成话剧、影视作品等形式,加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做到内容精彩、形式丰富。例如《感动中国》《大国工匠》等节目,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句句动人的语句,彰显了不平凡的劳动者的故事,形象直观的画面内容与平铺直叙的表达更让人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这些都是榜样示范作用在网络媒体中的应用和展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应对多元化意识形态之争的主动出击。

3.3 保持榜样的先进性

保持榜样的先进性,避免榜样的力量受到侵蚀。“社会个体在模仿榜样、超越榜样的过程中主动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维护社会规则。”[6]作为榜样,最重要的特质就在于其本身具有的典范性和先进性,这也是榜样选择的主要标准[7]。一方面是加强榜样的自身学习,作为榜样来说,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内涵,做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又不断去践行,由此感染他人,始终保持自身道德品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榜样的监督和考核[8]。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对榜样开展辅助和监督工作,协助榜样个人建立个人媒体运营与推广方式,分析日常生活和学习心得,以平凡的姿态进入大众的视野,这样可有效促进榜样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持续性的榜样教育过程中加强榜样自身建设是榜样示范法的充分必要条件。

3.4 形成榜样传播的新形态

榜样的传播形态经历了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人际传播”的转变。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形态是指新型的“人际传播”。与传统的人际传播不同,这类“人际传播”的沟通交流是借助互联网实现的间接交流。传统榜样的传播属于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事迹的宣讲主要是依靠开会宣传,由主讲人通过口头传播、现场互动的方式传达给受教育者,这样影响范围可能仅仅是一个群体的内部、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亦或是一个社区,覆盖面窄,受众的数量有限,难以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新媒体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模式,由大众传媒对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报道,对英雄模范的报告实况进行转播影响扩展至全国范围,受众多而广,榜样的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尤其是一些受众面广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力度更大,榜样的影响更全面,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当前,在大众传播模式的基础之上,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人际传播”的模式,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借由新媒体认识到榜样事迹,进一步通过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在线即时互通等,比如通过微信、论坛、视频等各种途径间接实现与榜样的面对面交谈,榜样在场解答受教育者的困惑,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诉求,由内心自发地去赞同、认可榜样的精神。此时大众传播具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的直接性和互动性,即在具有大众传播的新形态的同时也具备了人际传播的特征。

4 结 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日趋复杂,国际间的交往愈加密切,带给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榜样示范法面临的挑战多重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运用新的方法策略,使榜样示范法更加灵活有效,契合大众的信息需求特点。借助新媒体这一新型载体开创出更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媒体和榜样示范法相结合,从方法构建到模式设置上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榜样受众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