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绿色四川建设的启示研究

2020-02-25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四川环境保护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了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此,四川全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定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习近平生态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缘由、目标和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为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观、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和“最严格的制度”的生态法治观。

(一)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纵观世界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史,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类文明发祥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等四大文明古国,哪一个不是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态良好的地区,正是在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勤劳智慧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才得以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繁荣胜景和优秀灿烂文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阻碍甚至致命的毁灭。四大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历史的变迁,有些地方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或中心的转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描述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①

人、自然和社会共同构成世界的整体性,整体之中各个部分相互统一,相互作用,彼此共生。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系统的观点认识世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两者和谐共处的必要性,他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②。习近平总书记主张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还要加快转变经济生产方式,“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③

(二)绿色发展的生态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如何发展,即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却是有大学问。是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无节制的资源消耗,不计代价的环境污染的发展老路,还是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时候,习近平就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④

为了深刻揭示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打破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陈旧思维束缚,2006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两山”的辩证关系。“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⑤

“两山论”所折射出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两者相统一的理论代表,是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对立观念的摒弃,是在寻求人与自然和经济发展、生态和社会之间的持续互利共赢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把金山银山看作经济发展,把绿水青山看作是生态环境保护,在中亚之行时,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刻表达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现实的困境和未来的压力,必须在发展和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习近平深刻洞察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破坏前者的后果必然会引起后者发生病变。他强调生态环境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不仅会阻碍社会经济领域的良性运转,更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无法得到满足,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已然成为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深刻的认识,更善于用系统性的思维方法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系统工程的思路,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同时,习近平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⑦。

(四)“最严格的制度”的生态法治观

不够健全和完备的制度体系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没有制度的保障,生态环境问题就不能真正的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从详细具体的层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强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机制、治理体制、预防制度以及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等体制机制来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最根本最可靠的选择就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早在2013年他就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⑧2017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⑨为了树立和维护法律的尊严,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他要求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要针对决策、执行、监管中的责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⑩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四川省生态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依据四川独特的省情,保护和建设四川生态环境,促进四川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不断优化,尽快形成以坚持绿色发展观来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遵循。

近些年来,四川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力度空前,长期困扰四川以至中国的资源消耗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局面逐步有所改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目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仍然较为严重,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改善四川生态环境,实现四川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持续大力推进绿色四川的建设。

(一)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形成绿色发展社会氛围

观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使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成为广大社会公众的自觉行动,首先需要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使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为此,应加强对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在进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既要注意宣传教育内容,同时要注意宣传教育的形式。在内容上,应将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相关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的知识范畴,在相关读本和教材中增加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知识和内容;同时,应充分利用包括四川党建期刊、四川省电视台等在内的各种媒体和信息媒介,广泛宣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大力宣传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强化宣传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在形式上,应尽量做到生动、具体。应充分利用现代丰富生动的各种传播媒介,在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向民众广为宣传的同时,还要将社会各界如个人、企业、政府等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等具体形式、内容等加以广泛宣传和介绍,如个人低碳出行、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具体方式方法,企业绿色生产、循环利用资源、集约减排的相关知识、垃圾分类以及分类投放的具体知识等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知道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而且知道该怎样践行绿色发展、怎样爱护和保护环境。

(二)深化体制制度改革,构筑绿色发展保障

四川省各级政府在推进绿色发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为此,不仅需要发展观、政绩观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改革完善一系列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绩考核体系等。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需要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管保护制度;同时,要赋予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管和执法的独立的职责和权限,由环保部门独立行使环境监督管理职责和行政执法权。在完善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方面,除改革行政管理制度、构建绿色发展考评指标体系外,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使绿色发展具备可靠的法治保障。在制定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需要理顺生态环境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大生态环保方面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使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以低碳、循环、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其主要内容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践行者主要是企业。为鼓励企业以绿色方式进行生产经营,防止企业污染环境、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经营行为,应建立健全针对企业的绿色生产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绿色生产,可通过税收政策的合理设计和价格手段的合理应用,对企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行为加以激励、支持,对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管控。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企业,要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绿色发展不仅需要绿色生产,而且离不开绿色消费。消费的基本主体是居民个人,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消费,需要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为此,应大力提倡并鼓励广大民众低碳生活、绿色消费。针对目前四川公众环境保护和建设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强,自觉、主动参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比较薄弱的现状,推进绿色发展迫切需要广大民众改变不利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四)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顺利推进绿色发展

现实中,由于环境监督管理不力、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较小甚至有法不依等原因,造成四川环境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持续推进四川绿色发展,搞好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加强对四川环境状况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四川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首先需要完善环境监督管理程序。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不能仅仅停留于环境违法行为发生以后,应注重环境违法行为的预防和全过程监管,为此应建立环境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机制。通过有效的全程监管,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环境损害事件发生,一旦发生也能得到及时控制、处理,使环境损害降到最低。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29页。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⑤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5页。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页。

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6页。

⑩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96页。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四川环境保护
A gift I treasure
环境保护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绿水青山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