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要旨、逻辑结构与价值意蕴

2020-02-25汪功平吴学兵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攻坚

汪功平, 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贫困是困扰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难题,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大敌。”[1]消除贫困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修课,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14亿中国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贫困群众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共同富裕追求幸福生活的变迁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宣言和动员令,对脱贫攻坚这项重要任务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向全体人民立下了“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军令状和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气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贫困宣战,经过持久不懈的艰苦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在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孕育和催生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这一科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义和清晰的理论架构,为新时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全球摆脱贫困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概念界定: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要旨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指导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纲领性文件和政治宣言书。它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其内涵要义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从认知维度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策略维度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举措;从价值维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谁的价值立场问题。因此,从为什么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谁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是我们把握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掌握其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一)认知维度: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原因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是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恒久守望和执着梦想,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大里程碑。“脱贫攻坚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否如期完成的重大现实问题,更是关系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大政治问题”[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看是否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首先,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和最突出的短板是脱贫攻坚,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这也就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发展的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我们党就能兑现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就能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时代答卷。换言之,脱贫攻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能否跑出好成绩,关系到能否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其次,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角度看,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的好生活,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同时,脱贫攻坚成绩的取得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和信心,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最后,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中国梦的实现维度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圆满收官,意味着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如果在决战攻坚期无法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这预示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如期实现,就会从总体上影响和延缓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可能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策略维度:新时代怎么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如何开展脱贫攻坚任务、增强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六个坚持”,具体就是要做到: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46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严格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中央统筹、省委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决策部署。二是要坚持精准扶贫方略,提高脱贫的实效。需要聚焦“精准”二字,要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上下硬功夫,绝不搞大水漫灌的扶贫项目,绝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必须要找准“贫根”的症结所在,只有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才能拔掉贫困户的“穷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三是要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本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和使用,优化对资金的配置和监管,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四是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脱贫致富奔小康既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业,更是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4]99要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五是要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层层加码和搞花拳绣腿的现象,制定不切实际的脱贫目标,杜绝扶贫领域的消极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加强对脱贫攻坚的社会监督。六是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幸福生活是靠自己辛勤劳动奋斗出来的,而不是等来的。要改变对贫困群众的帮扶方式,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昂扬斗志,防止少数贫困户陷入到“靠着墙根晒太阳,坐等别人送小康”的福利陷阱。

(三)价值维度: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以聚焦人民利益、实现人民幸福为价值立场,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也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4201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5]28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翻身做主获得自由和解放,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的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再到新时代我们党提出的要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从总体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都是聚焦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消除绝对贫困、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过上丰衣足食的殷实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希冀,也浓缩着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情怀。”[6]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和惦记贫困群众,他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4]23的铮铮誓言,全面开启了新时代大规模的反贫困斗争的生动实践,脱贫攻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就,亿万人民对小康社会的期盼即将变为现实。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既彰显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又实实在在改变着亿万人的生活”[7],映照出来的是大国领袖的赤子之心,折射出来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担当的价值情怀。

二、理论架构: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逻辑结构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内在逻辑结构完整的科学理论。它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条件是要引导贫困群众走出观念贫困,摆脱精神贫困带来的束缚和枷锁;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是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巩固和提升脱贫的质量和效益。从不同维度对其逻辑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特征。

(一)目标定位:消除贫困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目标既彰显理念,同时目标也在引领实践。“扶贫之道离不开奋斗目标与规划目标。”[8]概括说来,“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15脱贫攻坚归根到底就是要消除贫困,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富裕的新生活。摆脱物质生活贫困、改变贫困的命运、实现人民的丰衣足食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共同期盼,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很长时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差异、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存在着出行难、用电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通信难、饮水难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以空前的力度决战脱贫攻坚,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短暂的七年多时间里,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我国已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贫困地区旧貌换了新颜。“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11]3截止到2020年5月,“全国仅剩下52个贫困县未摘除贫困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11]7,即将接近完成我们既定的目标任务。脱贫人口的总数量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脱贫规模、脱贫力度、脱贫速度、脱贫质量堪称前所未有。在2020年年底我们将啃下脱贫攻坚所有的硬骨头,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所有的贫困人口将彻底告别贫困,过上共同富裕的小康生活,共同见证和圆梦小康的美好时刻。

(二)内源动力:精神脱贫是脱贫致富的前提条件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12]41虽然贫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贫困群众无法战胜贫困。“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13]需要强调的是“摆脱人的精神贫困是获取和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否则就会陷入国家贫困的泥潭,形成恶性循环。”[14]但是,如果贫困群众“没有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5]16实际上,“真正的脱贫致富就是要拔出思想穷根,化解贫困人群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抱负差距’”[16]。战胜贫困首先要在精神上摆脱贫困所带来的羁绊,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发展动力和信心,帮助贫困群众从思想贫困、意识贫困的精神束缚和枷锁中彻底解脱出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底气。须知,“脱贫攻坚战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非有坚忍不拔的志向不能完成。”[17]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虽然困难群众主观上有脱贫致富的积极想法和强烈意愿,但仍有部分贫困群众却安贫乐道、不思进取、懒散不作为,导致精神萎靡难以从思想上的“安逸区走出来”。社会主义是靠我们干出来和拼出来的,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努力奋斗和创造出来的。贫困群众要淡化贫困意识,坚决摒弃“等要靠”各种错误思想,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意志,树立起“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积极观念,就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3]40扶贫在借助外力帮扶(输血功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造血功能)。如果贫困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即使投入再多的帮扶和扶贫资金,也只能在短时期内起到救济作用,很难激发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由衷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18]

(三)根本之策:精准扶贫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败

如何取得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让全面小康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这是一个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存在贫困人口摸不清、贫困群体识别不准、扶贫措施不到位、扶贫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扶贫缺少足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脱贫的质量难以得到提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摆脱贫困犹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准不精不是精准,只精不准也同样不是精准,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具备了可持续性,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实现。”[19]要解决过去大水漫灌扶贫方式存在的窠臼和弊端,巩固和提升脱贫的质量和效益,必须要在“精准”二字上下硬功夫、出实招,才能真正做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贫困存在的深层次根源,要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注重提升脱贫的质量和效益。“天女散花式的扶贫,投入大、见效低;精准扶贫、靶向扶贫,投入与产出比高。”[20]需要指出的是,脱贫攻坚既不能好高骛远、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为了完成脱贫任务、随意降低标准,要防止“表格脱贫”“材料脱贫”“数字脱贫”“指标脱贫”“游走脱贫”等虚假脱贫现象,消除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要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准扶贫的思路和突破口,摸清楚贫困存在的根源,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类型的贫困户要对症下药、进行靶向治疗,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案,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和政策,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只有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精准,才能见到实效,才能实现精准脱贫。”[21]只有做到精准扶贫,找到真正的“贫根”,脱贫攻坚才能够见实效,脱贫的成效才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获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

三、价值诠释: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的实践场域中,为指引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而提出的科学理论和行动纲要。其时代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提振了世界人民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底气。

(一)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开创了其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境界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贫困问题存在的现象和本质、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作出的科学阐释和系统回答。“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22]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工人为了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使自己沦为最廉价的商品,工人的贫困程度与其生产的规模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21]156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和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不断加深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社会的财富被整个资产阶级无偿占有,而工人阶级只占有少量的社会财富,只能使自己处于贫困状态,进而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化。马克思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酿成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根源。他认为工人阶级要想从资本主义的压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必须要在全社会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消灭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才能解决制度性贫困问题。”[2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围绕脱贫攻坚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开发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贫困地区不脱贫、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改善、不提高,就无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消除剥削、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必将出色地完成脱贫攻坚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二)现实意义: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让贫困群众告别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当务之急。贫困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普遍社会现象,也是制约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最大瓶颈和主要障碍。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不少贫困群众忍受着贫穷和饥饿,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社会是所有贫困群众的共同期盼。打赢脱贫攻坚战关涉到千家万户尤其是许多贫困家庭的切身利益,是让贫困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固有之义。只要能够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十三五”的圆满收官就有保障,就能兑现我们党向全体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为“十四五”的顺利实施奠定开门红。相反,如果全面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无法如期实现,最终会导致我们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世纪中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会受挫,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就会受到干扰甚至是中断。面对世界性的贫困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义无反顾地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任务扛在肩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贫困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号角,经过持久的努力和不断奋斗,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贫困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贫困群众不再为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而发愁,孩子们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问题、群众的住房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世界贡献:为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中国贡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消除世界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也是备受全球关注的核心议题。但是,在当前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村,还有不少贫困国家和地区尚未彻底摆脱贫困,依旧有许多贫困人口处于饥饿状态,贫困和饥饿现象依然很严重,全球减贫事业依旧任重而道远。“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和接力奋斗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25]中国是全球贫困人口基数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中国自身的贫困问题对全球的减贫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不把中国计算在内,全球的贫困人口数量不但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反而在不断地上涨。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的减贫经验和扶贫方略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脱贫人口达到9348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人口规模均保持1000万人以上,这相当于欧洲国家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中国的脱贫规模、脱贫力度、脱贫成效堪称前所未有,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减贫奇迹,镌刻了中华民族反贫困斗争史上的精彩画卷,为全球的减贫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和信心,探索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为缩小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作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贡献,推动了全球减贫进程的快速发展,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成功、最精彩的脱贫故事,成为世界上率先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国家,中国的减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赞誉,世界银行前行长称赞中国的扶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国实现数亿人口脱贫,不仅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开辟人类发展更加光明的未来。

前程繁花似锦,拼搏奋斗以成。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是顺顺当当、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的。脱贫攻坚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中华民族的千年愿景和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必将如约而至,我们一定能胜利抵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幸福彼岸,“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必将在脱贫攻坚中激越铿锵”[7],中华民族经过这场艰苦卓绝反贫困斗争的洗礼和磨砺,世界必将看到一个日新月异、奋发昂扬的中国以更加崭新而豪迈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也完全坚信,只要世界各国增强信心、戮力同心、团结合作,世界人民终将战胜贫困,取得这场全球反贫困斗争的伟大胜利,共同书写人类反贫困史上的新篇章,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攻坚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