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拉萨市建筑设计风貌
——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例

2020-02-25王梓曼索朗白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脉主义西藏

王梓曼,索朗白姆

(西藏大学工学院)

1 概念

1.1 风貌

泛指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和地质风貌,主要表现在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的运用上。

1.2 地域主义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进步的建筑师们为了避免将现代主义作为指导原则。一是为了避免,全球化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忽视,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二是为了避免,现代主义的玻璃幕墙大楼泛滥带来的建筑的同质性,这是国际范围内的。处于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建筑师们纷纷将目光转向了热衷于体现地方性的材质,类型与乡土特色,打破现代主义原则表面性的约束。该主义注重建筑自由构思和地方特色相结合,适用于当地居民生活习惯的一种倾向。地域性强,地方特色和民俗情感强烈,充满乡土气息,具有很强识别性[1]。

1.3 文脉主义

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文脉一词是语言学中的术语,具有承上启下的含义。但在建筑层面,在单体建筑方面,重点强调出个体是总体的一部分,新老建筑要注重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袭连续性。每一个建筑作为历史文化与当地情感的反映,应该有机的进入大环境之中,一栋建筑的合理性、功能性要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文脉来体现,反过来又能支配和体现文脉。在城市的层面,应该注重的是城市的文脉,这时应该从目标城市的人文,历史角度来研究这座城市的群体和城市。它强调特定空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大环境整体的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的协调性和文脉上的沿袭连续性,彼此之间是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层面,则强调的是人文与自然地协调平衡[2]。

1.4 设计语言

当代博物馆的设计语言除了包含该有的文化精神核心外,还有当代设计语言。“博物馆[3]”本身就是一个近代发明的概念,源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私人收藏和沙龙文化。收藏家需要对藏品进行系统的管理和陈列,以保存和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地域环境的价值片段,因此其展陈的空间往往会带领观者“时空穿梭”到特定的时间和文化氛围当中。坚持其“文化精神核心”是所有博物馆必须秉承的设计理念。但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存在,其自身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不断变革和进步。在与城市、环境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博物馆往往也代表着一种当代性,是建造者、设计者对当下最前沿的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因此运用当代设计语言进行博物馆设计就成为一种最为合宜的方式。然而,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是如何进行设计的呢?笔者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例,讨论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这两大主义对西藏拉萨建筑的影响。

2 地域主义对建筑的影响

2018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所包含的信息有:2018—时间,在21世纪的当下;西藏—空间,在世界屋脊、文化圣地西藏拉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收藏和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侧重于体验;博物馆—功能,现代语境下的收藏、研究、多维度展示的主题空间。

纪念性建筑,通常是公共建筑,更强调的是传统元素的运用和传承的丰富性[1]。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一馆一园”和布达拉宫浏览路径“天路”的设计理念充分的体现了地方特色(见图1),藏味十足,这个设计理念的来源分别来自藏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和西藏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

“一馆一园”中“一馆”主要是以博物、展览为核心,结合多媒体、室外展场,依照《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陈列大纲》,清晰地浏览动线和具有藏族特色的展陈组织,着重强调对遗产博物馆展品的表现,兼具传达藏式空间的特点。“一园”主要表达以节庆活动、表演娱乐、郊游赏景等为主题,通过“转经路”把人群合理引导,步移景异。补充博物馆所难以展示的藏区室外生活画面,也将藏式园林的设计传统融入其中。园林,在藏语被称为“林卡”,园林对藏族居民来说至关重要,他们都有踏青的习惯,在园林的某处随处可见他们聚餐,嬉戏的场景[4],所以说将园的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一个吸睛的亮点。

图1 一馆一园设计理念

“馆”和“园”的主要作用是将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尽情的展示给游客,藏地的非遗有其强烈的地域和文化特点,其中世界级的非遗有格萨尔王、藏戏两大类。其他包涵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各大门类。所以非遗展示形式应单独思考,由于藏地非遗的产生年代较早,且多应用于生活场景,因此为了便于在博物馆园中对外集中展示,需改变其展览方式,增加多媒体互动、影像资料和制作参与过程。实物静态展示,传承人现场表演制作,多媒体展示,互动与学习。

建筑的营造、用材、工法,景观的构成、种植、培护,处处皆是非遗[5]。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参观者在馆园内可见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空间、展品、多媒体、互动学习和节庆表演等活动,将西藏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

3 文脉主义对建筑的影响

无论从建筑单体还是从城市层面来讲,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更注重传统的延续不断和传统的丰富性[1]。藏族本土文化原本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砻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渐交融而形成的。到了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陆续从印度、中原、尼泊尔传入吐蕃,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6]。与环境融合共生、肃穆而庄严是西藏的外部气质,纯净而虔诚是西藏的内部性格。西藏的传统习俗,如转经、拜山、摆玛尼堆等也体现在其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寻藏地的精神内核并予以再现。

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前院主入口处便有经筒,第一眼便让你感受到西藏的神圣。在西藏还经常讲“天路”、“人路”“心路”三路,在整个建筑设计中,也可以感受到。首先通过对西藏地区的了解再详细到拉萨市的人文,水文,城市肌理,建筑周边环境的分析,就得到了属于该建筑特有的场所精神。再细致到对个别建筑园林的分析,例如对布达拉宫与宗角禄康、罗布林卡、大昭寺、林芝尼洋阁藏东南文化博览园、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单体建筑与园林的研究,精确的处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得出建筑设计理念。藏式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与本地信仰藏传佛教有着很大的联系。藏传佛教“性空论”的观点和青藏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使藏式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有别于其他的园林[7]。

从宏观即大范围的地理位置来看,该建筑所在园区位于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的东侧,以文成公主实景演出区为核心,包含次角林村二组、宗赞寺、藏戏林卡、达瓦林卡、鲁如湖、规划湖区、青稞田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见图2)。该建筑不仅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并且临场地还是文成公主剧场,对于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场地来说,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体现出良好的场所精神并非易事。

从微观即建筑与场地关系上来看,该建筑的参观路径仿佛是一条天路(见图3),天路的形态取自布达拉宫的攀岩过程,“天路”与错落的建筑体量结合,形成具有仪式感的博物馆空间。前区入馆步行长度约260m,步行高度约17m,且步行坡度均控制在8%以内。通过缩短动线长度、降低攀升高度来减少体力消耗,通过增加前区甬道的趣味性来提升行走体验。并且前区的甬道使用本地砌筑方法,产生序列感和丰富变化。

从建筑细部来看,藏式建筑的特点:大实大虚,底部沉稳厚重,顶部构造精细、结构轻盈,通过出挑形成对比与融合,且顶部视野开阔。与民用建筑相比,博物馆无需大面积开窗,其展厅的功能通过内部照明实现,因而更适合大实大虚的体量塑造。

图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地理位置

图3 天路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

立面设计具有以下特色:尊重藏地的材料和建造逻辑;采用本地木饰面工艺和构造细部;在顶部和底部之间增加了一个过渡层次;提取藏式立面元素增加功能性通风口。

颜色设计具有的特色:遵循藏地色彩使用的习俗以灰白为基调,点缀红、蓝、黄、绿等色彩;遵循藏地色彩使用的习俗,并在室内用阿嘎土地面,红黄色墙面和蓝色格栅。

4 地域主义与文脉主义交叉区域对建筑的影响

在西藏拉萨地域特色这样浓厚的城市,无论是传统的藏式建筑还是吸入外来文化形成的新藏式建筑,无疑首要体现出来的便是地域主义。如果把一个单体建筑放在城市的视角看,又会使人联想到文脉主义,大家都会认为某某建筑融合了这个城市的肌理才会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此时,人们往往很容易混淆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

城市的特色离不开自身的发展现状,山河湖泊等地形种种现象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轨迹,影响了城市的形态,使城市产生自身的特点。城市特色包含了城市历史文脉,它具有综合性,它是由地域中的历史、文化、地理、科技等综合的结果,城市特色不是孤立存在的[8]。

通过对地域主义与文脉主义的了解,一直有个疑问?大多数人往往会把某个建筑纯粹的分到某个主义中去。为什么人们非要将某个建筑清楚的分到某个主义里去呢?认定是这个主义里的建筑便一定是这个主义里的建筑,不能与其他主义混合出现。即使一个建筑同时具有几个不同的主义,在论述时也会将他们分开来进行描述。例如文中的例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较其他主义来说表现得就多一点,所以说同时具备这两个主义,再通过前文对两个主义分别讲述之外,发现了这两个主义在该建筑的体现上又具有好多相似之处。例如,该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以及外立面的处理等,它们取意的相似之处并不能清楚地将他们归于哪一主义。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许可以再同一处体现出来。

无论从地域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层面出发,在不同地域的标志性建筑物中,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历史文脉所展示出来的文化信仰、聚落结构及其所孕育的哲学理念[9],不同地域向外界展示着不同且特有的文脉,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相互成就着彼此。

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整个创意园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建筑的形体以及外立面的表达形式上都反映出了浓厚的藏族特色,让建筑专业以外的人也能一眼辨认出这是具有藏族特色的建筑。地域主义运用与建筑中,便能紧抓建筑的细节,建筑细部细腻的表达,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递本土精神和人文情怀,例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形式(见图4)和色彩的运用(见图5)。增加休息、餐饮区,如茶吧等符合藏地习俗的公共休闲空间,注重当地风俗特色,增强与地域性的适应性。文脉主义运用于建筑中,便能统领全局,让博物馆毫无违和感的融进这座城市(见图6)。例如博物馆的设计理念的由来,根据布达拉宫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建筑特色,鳞次节比的外观,以及紧紧结合布达拉宫神秘向上的精神[10]。布达拉宫是西藏人民的一个精神寄托,对心中信仰的执着,虔诚的膜拜。建筑外立面和景观设计结合当地历史文脉和城市文脉进行优化和色彩设计。只有在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相辅相成的作用下,才会让该建筑更加协调的存在于西藏拉萨市中。

图4 博物馆外立面

图5 博物馆色彩运用

图6 博物馆区的区划设计

5 结语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设计,合理的运用了场所理论和介置理论[11],无论从场所精神还是建筑设计理念,都紧密的结合了当地的特色,注重地方元素的引入,重视当地居民的情感,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地域主义和文脉主义所表达的思想和所提倡的理念,合理的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承接。

猜你喜欢

文脉主义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新写意主义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近光灯主义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