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PC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适应性分析

2020-02-25刘喆许文季刘娜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2期
关键词:装配式构件环节

刘喆,许文季,刘娜

(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 引言

传统模式下对项目的管理导致项目从设计到交付的各环节脱节,不能发挥装配式建筑集成的优势,浪费社会资源的情况下致使工期并没有实质性的缩减。同时,传统模式下信息化水平低下,缺乏对构件信息的集成管理,导致尺寸不符、构件损耗情况频发,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导致工程成本增高,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模式,制约装配式建筑的发展[1]。2017年国办19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 相关理论概念

2.1 装配式建筑概念及特点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在标准环境下将预制构件进行加工,通过运输、机械吊装、构件连接的方式拼接成整体的建筑,是为了实现解放人力、提高效率、达到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新态。

装配式建筑项目具有以下六大特征: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主体机电装修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建筑应用智能化[2]。与传统建筑相比,在设计、施工、装修以及验收、管理方面具有设计一体化、协同性、精细化等特点。它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是实现建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方式。

2.2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概念

工程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简称EPC模式,作为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业主按照合同约定,将项目的设计、采购、建设、试运行等全过程工作承发包给总承包方。

相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EPC最大的特点就是业主只需要对接一个乙方,由总承包商统筹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把控工程建造成本,优化工期,将整个工程项目整合为一体化的产业链。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我们把构件生产环节融入到EPC管理中(如图1),可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 传统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发展及问题现状

3.1 中国装配式建筑现阶段发展历程

基于CNKI数据库,对2008年至2018年装配式相关中文文献进行整理与统计,针对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文献摘要进行人工识别,排除征稿通知、低质量论文、期刊声明不符及非相关学科内容,最终确定近十年论文发行量的分布情况(见图2)。可以清晰可见,2010年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论文逐年增多,从2013年开始成倍数增长。搜集相关政策可以发现,2010年《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组成立,装配式住宅标准的编制由此开始。2013年国务院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文中明确了建筑产业化和绿色建筑为未来发展方向,大批专家和学者转入了对装配式管理模式和技术的研究。国务院于2016年9月30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意见》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涉及技术标准、实施以及政策保护,尽管取到了相关成效,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不能匹配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因此,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上,国家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是政策措施的明确要求,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3]。

3.2 装配式建筑现阶段主要问题

1)信息化水平低下

图2 中国装配式建筑文献量

目前国内多数装配式建筑项目从构件设计、构件生产到现场的施工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仍处于传统管理模式,各参与方不能共用同一个信息化平台,各个环节信息闭塞。设计环节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导致设计与构件生产冲突。施工过程中,出现甲方不能实时把控工程进度和质量。显然,传统模式下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2)设计管理问题突出

施工阶段最重要的是构件拼装环节,传统模式下设计阶段不能够充分考虑到装配施工的各项要求,设计标准化低。建筑、结构、水暖电三方设计相互独立,导致构件预留尺寸与现场施工冲突较大。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则是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要充分考虑后期构件的生产、运输、吊装安装、后期检查等环节。因此,传统管理模式加大了设计管理难度。

3)现场施工缺乏协同性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参建方增多,涉及到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商、零配件供应商、专业化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从构件的设计,经构件生产、现场施工到最终的交付使用等,各环节需要在专业统一的指挥下合作办公。施工现场涉及到新的连接技术与保温措施,过程伴随着构件吊装、构件连接、灌缝浇筑等作业,这就需要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部署和质量检测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传统管理模式下各个产业链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协同办公能力,最终会影响工程质量与进度[4]。

4 EPC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分析

4.1 管理实现高度组织化

区别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EPC总承包管理中业主只需要提供项目的预期目标、建成使用计划和相关的验收标准,由总承包方负责装配式项目的设计、生产、运输和建造环节。总承包商围绕项目整体目标,实行一体化协同办公,可以有效地划清工作职责。EPC模式可以将装配式技术体系合理匹配到管理体系中,利用BIM技术进行数据传输,与项目各阶段负责人共享,杜绝了信息孤岛的出现,进而促进项目各参与方的高度融合,实现管理高度组织化。

4.2 管理上的协同可缩减工程工期

缩短工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EPC模式下,招标工作只需要进行一次,极大提高效率;

②总承包方介入项目时间较早,能够系统的组织各参与方合理有序的工作,各施工工序科学安排,最大限度缩短工期;

③设计阶段由生产商和建设方参与,严格把控构件尺寸,减少设计变更带来的工期延误[5]。

4.3 优化成本

装配式建筑的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的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EPC模式下可以整合设计方、材料供应方、生产商、运输公司和安装公司形成一条可靠地产业链,便于减少额外成本,做到成本管控;设计阶段就可以考虑构件后期的运输与安装的风险点,保证构件深化设计与施工现场高度吻合,减少设计错误造成的额外成本[6]。

4.4 专业化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EPC模式下,在设计阶段就需要考虑构件生产、构建运输、构件安装等其他环节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利用BIM技术三维建模做到生产质量和安装质量的事前控制。目前,装配化施工整体水平不高,现浇与装配工法并存。总承包方与业主签订的为总包合同,对业主负责。在EPC模式下总承包商具有专业健全的管理队伍,具有一套成熟的质量监控体系,能做到严格把控各质量要点。

4.5 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系统化建造

EPC模式下使各参建方形成有机的统一,BIM技术的应用,按照一套标准使其在同一个项目管理平台下协同工作,保证信息通畅。GIS技术和RFID技术的使用将构件的生产、运输与安装信息共享于平台,搭配应用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分析,实时把控工程进度和质量,真正的将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运输、安装整个环节一体化管理。这促进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系统化建造。

5 结语

针对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大趋势,合理分析了装配式建筑与EPC融合的五大优势。当我们关注施工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积极推行EPC,是建造高品质、高质量的装配式建筑的需要,也是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完美融合的需要。

猜你喜欢

装配式构件环节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BIM模型相连构件获取方法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