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文化内容“生产”在体育微课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0-02-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选题微课内容

韩 旭

(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 吉林·长春 130022)

短视频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播放、拍摄、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近几年短视频发展迅猛,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根据截止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可以说短视频产品以势不可挡的姿态闯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由此衍生的不仅是巨大的资本与流量更是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力。在展示生活记录时光的同时,短视频也是塑造文化传播知识的绝佳窗口,由此平台中涌现出大量知识分享型和教学型,具有教育属性的短视频,利用极短的时长进行高能的知识输出和价值传递,不仅符合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也满足了大众泛在化学习的需求。

短视频+教育是公众学习的新模式,也必将普及成为教育的新形态。体育微课可以说是将体育知识“快餐”化的有效探索,无论是体量或者形式都与“教育”短视频较为相似,但二者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却相距甚远。究其根本,“教育”短视频创作更符合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规律,所谓文化内容产业是以生产精神文化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如印刷品内容,电子出版为内容,电波传播内容各软件等。文化内容的产业化,意味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生产和对消费者偏好的研究和满足。具有教学属性的短视频,就是在追求娱乐效果的同时,很好的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既符合短视频的形式特点和传播机制,且内容生产也具备文化教育功能。

1 短视频创作虽涉及领域有所不同,但文化内容生产却离不开以下五个环节

1.1 选题

对焦观众需求与偏好,首先要为潜在观众绘制“画像”,绘制画像需要掌握潜在观众群体的3种属性。

(1)静态属性:观众群体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收入等,以上信息相对固定,所以被称为静态属性,静态属性也是绘制观众“画像”的基础。

(2)动态属性:是指观众观看短视频的偏好,喜欢有趣的内容,喜爱有知识性的内容喜爱新闻类内容等。

(3)需求属性:观众观看短视是为满足哪种需求,如放松娱乐、知识拓展、社会交往等。以运动健身类短视频,绘制“观众画像”为例,如表1所示。

表1:“观众画像”绘制流程表

将以上三种属性一一列举,绘制表格,在任意属性中选择一个关键词,加以串联,既能够获得一种类型的“观众画像”,例如:热爱篮球的学生想学习提升力量的训练技巧。然后结合“观众画像”分析观众群的兴趣点和问题点,从而完成内容的初选。

但内容初选并非最终的选题,作者需要借助短视频平台对初选内容进行数据测评,搜索与初选内容相关度较高的同类型短视频作品,关注其点赞,评论与转发情况,点赞量可作观众对选题热度的参考,转发量用以衡量选题实用价值。评论区中可提炼观众主流观点或多方讨论的矛盾点,不仅可以为选题进行视角调整还可以作为后续内容延伸。由此获得的最终选题,不仅兼备热度和实用价值,同时观点新颖自带话题属性。

1.2 文案

视频虽短,但文案的结构却必须完整,文案开篇以文字唤起情绪,第一时间激发出观众认同、冲突、共鸣、愉快、感动、挑战、震撼、敬畏等情绪状态。也可提出疑问或反问,直击观众的痛点、笑点、泪点、共鸣点,观众的情绪反应直接影响对于短视频点赞,分享以及评论的意愿。文案主体,可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与之相符的文案风格,例如分享理论“干货”的视频,首先列出重点,描述冲突并解决问题,逻辑清晰,简练严谨,并全程确保密集的知识输出,同时分享创作者个人见解,确立个人专业识别度。反问句结尾,留下议论点。片尾文案,确定语言标签,强化个人专业形象,引导持续关注。对于实用技能教学类短视频,多采用故事化文案风格,一条完整的故事线贯穿目标,困难,努力,结果四部分内容,高还原度的情景重现极易引发观众共鸣,有利于引导观众实践。文案结尾,提出期望,鼓励引导观众完成实践并形成效果反馈。

1.3 呈现形式

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够提升观感体验,同时也便于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及知识的应用。情景演绎是较为常见的呈现形式,结合场景与剧情,演绎现实中存在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较高的生活还原度,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观众践行于生活。

生活日记型短视频,是将短视频作为学习或运动日记,通过对自身经历的记录吸引拥有相似或期望进行相似生活模式的人群,如此呈现形式对于目标人群具有很强的号召性且粉丝粘度极高。测评型短视频,采用双人对话的形式,双方问答或列举事例进行优缺点陈述,观众为第三方旁观者,这样的知识接受方式让观众感觉轻松且舒适。

1.4 视频制作

注重观众视觉体验,画面清晰,风格统一,字幕简练,配色舒适合理,配音清晰自然,背景音乐与内容主题基调统一且耳熟能详。拍摄手法与剪辑方式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自拍或Vlog形式,亲和度更高,更易拉近与观众距离。在短视频中运用多景别进行拍摄,全景拍摄,充分变现人物动作全貌,中景拍摄,适合讲解与叙事,特写拍摄,放大细节突出重点,景别由大到小依次变化,避免观众产生乏味感。利用多固定机位同时拍摄,动作呈现更加丰富立体。

1.5 互动反馈

文化内容“生产”不能只是静态的单向输出,而应该是动态的多边互动,短视频能够拥有极高的用户黏性,一方面源于内容优质,一方面则得益于其丰富的互动形式。基于点赞,评论的实时互动形式,满足了用户自我表达的诉求。关注、模仿、合录等则是一种养成式互动,具有实践导向作用,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通过实践将用户进一步圈层化,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拓展与精专。

2 体育微课优化策略

2.1 选题,以学定教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课外补充。精准对焦学生需求,使学生体会到学能助兴,学能致用,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定位学生需求,需要结合学科知识,从时间、身份、需求,三个维度出发,聚焦一个知识点,挖掘其背后的兴趣点和问题点。在体育微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向学生进行询问,对于体育微课涉及内容,是否感兴趣,学习中是否存在困惑及后续延伸内容的方向,根据学生的需求,迅速实现体育微课的内容调整,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2 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好的课堂导入应该具有一定的“爆发力”,能够在极短时间迅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发疑问,激发好奇心是较为常用的课堂导入模式。其实许多情绪都能够引发持续关注和学习的意愿,如认同、共鸣、挑战、感动等,共鸣强烈的情景故事,热血沸腾的背景音乐,感人振奋的体育精神,都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进一步的学习。

针对具体的教学部分,要做好教学内容与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充分整合,凸显体育微课的特性,重点突出,类型多样,结构紧凑。课堂中确保持续知识输出的同时也要做到“去中心化”的轻松表达。可亲切可幽默,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师生平等互动关系。课末提出疑问,或运用指令性的语言,引导实践,组织模仿,发起挑战,引发后续学习,倡导知行合一。

2.3 视频制作,简短但不简单

微课视频制作,需要拥有清晰的叙事主线,文字和配音与画面节奏匹配,内容呈现不宜平铺直叙,可以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景别来增加视频的故事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方式创造多样化的表达让视频更具观赏性;画面要求整体色调一致、清晰度高,视频声音要清晰,无杂音,字幕醒目但不突兀;整体制作追求简约,视频时长控制在2分钟以内,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视频完播率和重播率,同时便于视频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形成二次传播,实现体育知识共享。

2.4 微课类型,形式丰富,价值多元

体育微课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课外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成为常规体育课程的课外补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设计制作不同类型的体育微课,如复习类、练习类、答疑类,讨论类等,使体育微课不仅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能突破教学属性的束缚,去塑造体育微课更多元的价值。

3 结束语

当今是一个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迸发的时代,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短视频的迅速崛起映射出新时代大众对于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全新诉求,教育线上化,泛在化,碎片化也将是大势所趋,由此短视频文化内容“生产”对体育微课的优化与改进是具有一定示范和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选题微课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