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州地区心脏病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培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2020-02-25王锁丽张莉茹胡杰

医药前沿 2020年29期
关键词:培训者受训者心肺

王锁丽 张莉茹 胡杰

(崇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四川 崇州 611230)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头号死亡原因[1]。有数据显示,71%的心脏病发作在家中或工作场所,其中60%~70%人因失去抢救时间死于院外。其中,50%~75%死于家中,8%~12%死于工作岗位,6%死于公共场所[2]。CA 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复苏,4 ~6min 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因此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术(CPR)可降低患者的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3]。目前我国面临CA 患者院外CPR 成功率低于1%、CPR技术的普及率低于1%、医务人员向家属传播CPR 技术低于1%的“三低”窘境。所以,对心脏骤停高危患者为突破我国CPR 普及率低这一瓶颈,促进我国CPR 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4]这一国家战略,我院积极响应,实施了此次研究,在崇州市区域内筛选符合条件的人群,利用多媒体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CPR的培训,并进行现场考核,登记造册,按时随访。在培训中,发现影响培训结果的因素,不断改进,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崇州市社区、乡镇医疗机构辖区范围内高危猝死心脏病病人家属200 人。认定患者所患以下疾病之一即为心脏骤停高危患者:①近一年内发生过心力衰竭,心功能四级;②确诊的冠心病;③确诊的心肌病,心瓣膜病;④确诊的高血压3级伴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⑤近一年内发过室速,室颤,二度二型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病人。

1.1.1 受训家属纳入标准 ①均为心脏骤停高危患者家属,长期居住在崇州范围内且半年内无长期外出打算;②年龄15 ~65 岁之间;③受训者精神、肢体活动正常,且无高血压,心脏病;④本人自愿参与培训。

1.1.2 受训家属排除标准 ①患者已安装心脏支架、起搏器或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等;②年龄>65 岁或认知障碍、精神异常及肢体活动度异常;③患有高血压,心脏病。④本人不愿意参与培训。

1.2 培训方法

本次培训对受训者共进行4 轮培训,每次均由相同的培训者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培训者由我科室医生及护士组成。总共对受训者进行4 次理论及操作考核,分别在第一次培训后一、三、六个月进行第二、三、四次培训,且在每次培训末均进行满意度调查。具体培训方法如下:

1.2.1 理论培训 培训者通过多媒体对CPR 进行30min 左右的理论讲解,主要利用PPT 讲解和观看心肺复苏操作视频向受训者讲解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心脏骤停发生的原因、先兆症状、相关急救流程,重点讲解心肺腹苏相关理论及操作知识,并讲解心肺复苏操作在心脏骤停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受训者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

1.2.2 操作培训 操作培训内容根据2019AHA 心肺复苏指南制定[5](表1)。步骤:护士利用模拟人示范CPR 并分解讲解步骤;指导家属在模拟人身上进行实践操作。

表1 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培训内容及评价表

1.3 效果评价

1.3.1 操作及理论考核 以第四次考核结果为准,考核通过则视为受训者掌握了心肺复苏操作。操作考核标准为我院根据2015 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单人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要求制定的考核标准,理论考核标准根据2015 年心肺复苏指南设计考试题进行考核。操作及理论考试成绩均为80 分及以上,视为通过此次培训。

1.3.2 满意度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培训者的工作态度、培训方法是否通俗易懂、培训效果等,85 ~100 分视为满意、70 ~84 分视为基本满意、小于70 分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数+基本满意数)/总人数×100%。

2.结果

参与本次培训的受训者共计200 人,其中四次培训和考核均参与的受训者共184 人,此184 人均参与满意度调查。此次培训最终结果,以此184 人具体情况为准,具体考核情况如表2,满意度调查表如表3。

表2 受训者四次考核情况对比

表3 四次培训满意度调查表

由此可见,通过反复培训,可有效提高心肺复苏培训的合格率,本次培训最终合格率为95.1%,在此次培训中掌握有效心肺复苏这一急救技能人员高达175 人,说明此次培训有效,该培训方法值得推广。同时,通过满意度调查显示,通过反复培训,亦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培训的满意度,最终满意度高达97.8%。

3.讨论

此次培训根据AHA 推荐的培训时间为4 小时,且在时间分配上,建议把更多时间用在操作上,本次培训时长均在4 小时左右,且理论讲解控制在30min 以内,剩余的时间均用在操作培训及受训者在模拟人上进行实践练习,练习过程中均由我科医生或护士在旁进行指导。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有规律的,遵循先快后满的原则,记忆的最初阶段时遗忘速度最快的。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2010 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建议》[6],强调了定期再培训的重要性。亦有研究表明,定期复训是CPR 培训效果的保障,对临床护士应3 个月进行CPR技能复训[7]。因此,考虑到遗忘因素且此次受训人员均为非医务人员,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了四次培训,以加强受训者的记忆,提高培训的效果,实现非医务人员可实施有效心肺复苏的目的[8-9]。由培训结果来看,通过一次次的复训,能有效加深受训者的记忆,不断提高考核的通过率,最终使受训者掌握有效CPR,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会通过专人随访,了解受训人员的掌握情况,根据情况进行再次培训。

总结分析影响培训结果的因素包括[10]:(1)对选取对象的纳入范围稍欠妥,考虑到各阶层的患者需要,未将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家属排除在外,从而对培训的合格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由于培训后沟通不到位,未采取激励措施,未调动起大众的积极性,对培训人员后续进行电话追踪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影响了受训者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在未来的培训中我们将不断优化培训方式,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赠送小礼品等,以此来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随访率,保证培训的延续性。

此次研究通过理论知识讲解、操作示教及现场实践演练相结合的形式对受训者进行培训。在知识讲解方面,采取多媒体与模拟人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边讲解边示教的同时,及时为受训者解答疑惑。在操作方面,通过观看心肺复苏操作视频及培训者现场操作示范、受训者亲自进行现场演练的形式,对动作要领、操作细节、每个步骤进行详细解读和指导,以便更容易理解记忆,有效提高受训者CPR 理论知识以及面对心脏骤停患者时的应急能力。

猜你喜欢

培训者受训者心肺
新“国培”高质量培训者队伍体系化管理探索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体育训练阶段运动损伤的预防路径
网球训练中多球训练法的实施探索①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浅议军事技能教学中的检查与纠正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