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0-02-24王玉刚张成泉

科学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节能

王玉刚 张成泉

摘要:为有效破解山东省偏煤偏重的能源结构性矛盾,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将节能作为能源革命的主阵地,聚焦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依法节能四个领域,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高效、低碳发展。

关键词:节能;第一能源;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V351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4.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已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能源是国家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1]。受富煤贫油少气缺水的能源资源禀赋和偏重的产业结构影响,山东省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长期居全国首位。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即树立节约就是增加能源资源的理念,始终把节约优先放在能源安全战略首要位置加以重视,对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效、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能源发展历程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和能源利用紧密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和利用能源的历史,概括起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柴薪时代。柴薪是人类第一代主体能源,主要将树枝、杂草等作为燃料,用于燃烧煮食和取暖,后来延伸用于煅烧矿石、冶炼金属和制造工具。

煤炭时代。公元前500年我国古人发现了煤,到17世纪中叶,煤炭生产和使用技术日趋成熟,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不断普及,纺织、冶金、采矿、机械加工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开创了18世纪的工业文明。19世纪以来,以蒸汽轮机为动力的发电机开始出现,煤炭作为一次能源被转换成更加便于输送和利用的二次能源——电能。

石油时代。185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业由此发端。19世纪末,人类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随后汽车、飞机、柴油机轮船、内燃机车等蓬勃发展。在带动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石油作为战略物资,至今其重要性依然无可替代。

新能源发展时代。1951年,美国首次利用核能发电成功;197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风车;1992年,日本实现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同电力公司联网。近些年,面临资源环境不断趋紧的约束,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对新能源的探索开发利用步伐,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正成为能源供应的有力补充,并将迎来快速长足的发展。

2世界能源发展格局和趋势

可以说,能源已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能源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

2.1发展格局

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消费量分别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7.6%、34.2%、23.4%和14.8%,形成了“四分天下”的能源格局,呈現以下几个特点。

2.1.1煤炭需求趋于平稳

煤炭是18世纪以来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地位逐渐被石油代替,但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仍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能源。当前,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煤炭消费量不断下降,煤炭作为推动快速工业化主要能源的情况正在改变。相比之下,印度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仍将高度依赖煤炭,继续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印度煤炭消费约占其能源需求增长的45%。世界煤炭消费此消彼长,需求总体趋于平稳。

2.1.2石油市场面临重大调整

原油被称为“能源之王”,在能源市场占据举足轻重地位,但供给端形势错综复杂,且被地缘政治风险紧紧包围,国际原油价格起落无序,市场担忧氛围浓厚。2017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参与减产的11个产油国减产履约率高达100%,俄罗斯、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国家实际减产超过30万桶/日,推动了国际油价企稳回升。在政府鼓励背景下,美国各石油公司开足马力大幅增产,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石油活跃钻井数攀升至751座,是2016年底的一倍多;原油出口也由2016年的52万桶/日飙升至105万桶/日,跻身重要的原油出口国。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3月26日,中国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正式上市交易,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得到加强。

2.1.3天然气重拾强劲势头

天然气被誉为是最优质、最清洁的化石能源,是当前满足生态环境需求的最佳选择。前些年,天然气夹在煤炭和新能源之间,消费仅保持年均1.5%的增长,2014年跌至低于1%。近年来,温室效应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大拉动了天然气市场,2017年天然气在居民、商业、工业、交通等领域遍地开花,主要消费市场重回增长轨道,发展势头强劲,增长2.2%,亚洲增速创10年来最高,欧洲也从负增长变为快速增长。同时,天然气的供应正由“分布式”逐步取代“集中式”,缓解了制约天然气发展远距离输送的问题,其能源供应地位不断提升[2]。

2.1.4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

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后,新能源发展成为主流方向。2017年,世界新能源投资总额达333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3%。其中,欧盟新能源消费占最终能源消费比重上升至17.5%,几乎是2004年的两倍;20多年前公投弃核的意大利,已表示将与美国合作研究第四代核技术;日本政府计划通过制定法律和补贴政策支持海上风电发展,日本欧力士公司将投资约1000亿日元(约合90亿美元),建设海上风力发电设备。

2.2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的是能源格局、治理体系和消费模式的重塑,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2.2.1能源供应向多极化多元化转变

随着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兴起,美国、巴西等美洲国家丰富的油气资源得以开发利用。若美洲石油供应继续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将在2025年左右超过中东,成为最大的石油供应区,据BP公司保守预测,美国将在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美洲能源高地的崛起,进一步扩大了能源供应的多极化趋势。此外,新能源作为更加清洁的能源,在能源供应多元化发展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发电领域,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5年新能源发电将占世界发电量增长的一半,在世界发电总量占比将提升至31%,成为电力行业最主要的燃料[2]。

2.2.2能源消费向新兴市场经济体转变

北美、欧洲等地区,受经济和人口增长放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等影响,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维持不变。而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将在未来20年间贡献几乎全部的能源需求增长。其中,印度表现最为突出,其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量比10年前几乎翻了一倍,且增长趋势并未减缓,近几年增速仍维持在5% ~ 6%之间[2]。

2.2.3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变

当前,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但其内部结构却在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变。受碳排放量制约,亚太地区的煤炭消费比重将会逐步降低。石油非燃烧利用将成为趋势,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石化产业将占石油新增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到2050年将达到近50%。通过新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天然气成本越来越低,加之低碳排放特性,将逐步取代煤炭成为第二大燃料。

2.2.4能源贸易向亚太地区转变

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强劲的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世界能源贸易重心将从大西洋盆地向亚太地区转移。2017年,中国和印度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美国,直赶欧洲。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亚洲超过40%的一次能源需求将依赖进口,基本贡献了全部新增能源贸易量。同时,美国逐步将加拿大、墨西哥等周边国家发展成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国,对地缘政治复杂、地区冲突不断的中东及非洲等地区的石油依赖明显降低,逐渐退出世界能源贸易中心[2]。

3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能源是国家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为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发展形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全局高度,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为核心,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能源总量管理体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坚持节能优先总方略,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是把工业作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点领域,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幅提高城镇终端电气化水平,全面建设新农村新能源新生活。大力倡导合理用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根本上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3.2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实现煤炭转型发展是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适度推进煤炭向深加工方向转变。推动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加快非化石能源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严控能源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能源生产布局,科学确定能源重点开发基地,统筹能源生产与输送。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促进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业态,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3]。

3.3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选择重大科技领域,按照“应用推广一批、示范试验一批、集中攻关一批”路径,分类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普及先进高效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加快非化石能源开发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开发利用技术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推动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先进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深度融合;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培育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3.4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加强对市场价格的事中事后监管,稳妥处理和逐步减少交叉补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战略谋划、规划实施、政策配套、监管到位的能源科学管理模式。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建立科学完备、先进适用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

3.5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

加强能源宽领域、多层次、全产业链合作,构筑与世界能源合作网,重点畅通“一带一路”能源大通道,巩固既有战略进口通道,加快新建能源通道,全面提升能源供应互补互济水平;完善海外重点合作区域布局,实现海外油气资源来源多元稳定;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技术合作,推动能源产业对外深度融合,提升我国能源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变革,打造能源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4]。

4山东省能源发展现状

就山东省能源发展现状来看,就是总量大、結构重、对外依存度高,可以用三组数据来体现。

4.1能源消费:“两个全国第一”和“两个十分之一”

山东省既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大省。201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4.0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煤炭消费量4.23亿吨,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均居全国第一。大量的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消费,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2020年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期间压减煤炭消费10%的任务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4.2能源结构:“两个70%”

“两个70%”就是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均下降到70%左右。而这两个数据,在2015年,曾高达76.5%和83.8%。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全国一样,山东省富煤贫油少气,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东省不得不依赖煤炭。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山东省偏重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占工业的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70%),也助推能源结构更加偏重、偏煤。虽然近年来,山东省严格落实国家“四减四增”工作要求,坚持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双优化”“两促进”,两个比重分别比“十二五”末下降了7.2个百分点和13.3个百分点,但仍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3对外依存度:“三高”

山东省是能源消费大省,更是能源输入大省。2018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69.3%,对外依存度高达70.3%;油品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17.5%,对外依存度高达82.8%;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重4.2%,对外依存度高达98.2%。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带来了严峻的能源保供压力,在紧急情况下受制于人,极易造成短供断供风险。

5山东省节能工作开展的成效

为有效破解山东省偏煤偏重的能源结构性矛盾,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将节能作为能源革命的主阵地。近年来,山东省在聚焦节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5.1管理节能

节能工作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使节能工作取得成效,必须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和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抓好监督落实。

5.1.1完善机制体制

建立组织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市均设立了节能管理单位,形成了上下统一的管理构架,工作畅通、科学规范,步调一致、统筹推进。加强政策规范。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等12个单位制定《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各市“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明确了各级各部门节能工作重心和任务。强化责任考核。定期发布各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加强预警调控。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对市级政府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考核通报,将考核结果作为市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的重要内容。实施奖励制度。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节能奖励办法》,省政府每年对在节能管理和服务、节能科研和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推进绿色体系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取得显著节能成绩的单位及成果给予物质奖励,调动节能创造性和积极性。

5.1.2强化重点单位管理

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重点用能单位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对未完成目标的列入社会征信系统,强化企业节能责任和意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推广建设。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原省质监局印发《山东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促进互联网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通过能耗大数据分析,做好能源宏观分析和战略规划。用能单位通过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推动用能单位能量梯级利用,提高生产和能耗效率。开展能源审计活动。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等8个单位印发《山东省能源审计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遴选资质齐全、经验丰富、服务优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审计,帮助用能单位查找薄弱点和问题点,找准挖潜点和整改点,制定提升点和突破点。近年来,先后组织对焦化、炼化、有色等行业400多家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共提出节能技改措施1200多项,可带动投资300多亿元,实施后年可实现节能量200多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00多万吨。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等11个单位印发《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形成推动终端用能产品和用能单位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先后在太阳能、电机、配电变压器、绿色照明等终端产品领域遴选了18个能效“领跑者”,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引导用能单位开展应用先进适用节能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开展节能量交易。成立了全国首个集节能量、碳排放、排污权于一体的交易平台——山东省能源环境交易中心;出台了《山东省节能量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节能量交易监管办法》;组织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用能单位与完成的进行交易,共组织了31家用能单位自愿开展了节能量交易[5]。

5.2结构节能

经济结构偏重是拉动全省能耗总量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以结构优化推动节能降耗是山东省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8年,共组织83家企业淘汰了584台(套)设备和生产线。压减粗钢355万吨、生铁60万吨,关退煤矿10处,化解煤炭产能495万吨,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60台、容量135.8万千瓦,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关停任务。2018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75.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强化能评约束,严把项目源头审批关。认真贯彻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改委2016年第44号令),研究出台《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将年能源消费量高于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项目节能审查权限上收至省级。2018年,省级层面对57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审查,通过提出改进措施核减能源消费量约19.27万吨标准煤。全力推進煤炭消费压减工作。研究制定《山东省2018—2020年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提出了全省2018—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任务,并将年度目标分解至各市,明确了“四减、两提、两推、一控”9项重点任务及责任部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2018—2020年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做好2018年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的通知》,明确了2018年年度重点任务。研究出台了《山东省煤炭消费压减工作监管考核办法》《山东省耗煤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山东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制度体系建设。

5.3技术节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节能降耗离不开先进节能工艺、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实施“绿动力计划”。201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工业绿动力”计划,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深度开发利用新能源,为节能降耗与大气污染防治协同联动找准了发力点和突破口。

5.3.1依托高效环保锅炉技术,大力推动燃煤锅炉改造

在工业企业聚集区域,采取上大压小、集中建设大吨位高效环保锅炉,淘汰能效低、排放高、分布散的小锅炉,有效解决了家家点火、处处冒烟现象,为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有力保障。截止目前,共建成高效环保锅炉226台、近1.1万蒸吨,年可节约标准煤3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900万吨。改造后,锅炉热效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煤炭燃尽率由90%提高到98%,吨煤产汽量由6吨提高到9吨,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

5.3.2依托太阳能产业优势和冷热电三联供技术,大力推广“太阳能+”多能互补热利用

将太阳能与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电能等能源相结合,扬长避短,多能互补,扩大清洁能源应用范围,降低用能成本,为清洁能源供应提供了新的渠道。截止目前,共建设重点项目3000多个,日产热水近20万吨,年可节约标煤17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0多万吨,项目运行后可替代原有燃煤锅炉。

5.3.3依托生物质能资源禀赋、生物质燃料加工和燃烧先进技术,大力推广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

推动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等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既减少农村秸秆露天焚烧、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减少雾霾,又清洁替代中小型燃煤锅炉、解决农村冬季供暖、增加农民收入,为清洁供热提供了新的途径。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原省环保厅、原省物价局、原省农机局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近年来,先后遴选了阳信、泗水、诸城等7个县为全省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重点县。加快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按照集中攻关一批、试点示范一批、推广应用一批的思路,先后发布了八批重大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推广目录和第一批能源领域重大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推广目录,遴选技术近千项。以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技术推广会和在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等为路径,加快先进技术、产品和设备的推广应用。实施能效提升工程。在电机、配电变压器、绿色照明等领域开展能效提升计划,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电机、变压器和LED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效提升工程的实施,实现同比口径下照明节能30%以上,重点领域照明综合节电率达40%以上,年可节电10亿千瓦时;高效配电变压器在网运行比例达到23%,推广高效配电变压器4000万千伏安,年节约标准煤21万吨。

5.4依法节能

依法节能是节能管理工作的底线和红线,是做好节能工作的关键。健全节能标准体系。修订发布了《炭黑单位产品能耗限额》《轮胎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2项能耗限额强制性地方标准,截止2018年底,山东省有效期内的能耗限额强制性地方标准数量达到44个,能耗限额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加强监督检查。2018年,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企业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监察,共计808家(次),下达节能监察建议书25份,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51份。开展能效标识计量监督检查,随机抽取了30家冰箱、电动洗衣机、储水式电热水器、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生产企业生产的38个批次产品进行检查,其中27家生产企业的35批次能效产品抽查合格,能效标识产品的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2.1%。加强监察队伍建设。加强定向培训,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弱、补哪里;加强实操能力训练,定期组织应知应会竞赛和专业技能比武;加强结对帮扶,以强带弱,以弱促强,推动执法人员练好“内功”。

6推动山东省能源发展的建议

虽然山东省能源发展尤其是节能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山东省的现状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6.1完善发展规划体系

“十四五”是山东省经济突破深度调整期、动能转换胶着期、“五年取得突破”关键期,需要高标准编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全省能源发展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同时配套编制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能源科技創新等分领域规划。

6.2持续优化能源发展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试点,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安全高效利用核能,稳妥推进沿海核电基地开发,加快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核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继续实施“外电入鲁”战略,深化“陇电入鲁”新通道研究,加快现有特高压通道配套电源建设。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推进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

6.3深挖节能降耗空间

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核心,重点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工程,拓展“绿动力计划”内涵。推进绿色金融,优化金融服务,优先为节能项目提供融资、保理、担保、优惠利率贷款、增加授信额度等服务。完善投融资政策,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行PPP模式。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节能咨询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促进节能工作有序开展。制定一批系列地方标准,提高节能市场准入门槛。强化省、市、县联合执法和跨区域执法,加大直接查办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6.4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以大型煤矿为重点,推动智能化向机电、运输、通风、安全监测等全系统延伸,打造煤矿智能化“升级版”。制定完善管道智能化建设技术标准和评估细则,树立管道智能化“样板工程”。深入开展先进储能技术应用研究,在用户侧、电源侧和电网侧分类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培育先进储能“典型示范”。发挥重点能源行业龙头企业作用,加快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

6.5增強民生服务能力

拓展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试点范围,推进“太阳能+”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坚持治理存量与严控增量相结合,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提质增效。重点支持居民小区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等公共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6.6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去产能和补短板相结合,坚定不移推动煤炭、煤电去产能,加快储气设施项目建设,补齐储气调峰能力短板。按照“一张网、一个平台、一盘棋”思路,探索推进省内油气市场主体整合,提升天然气统筹调配能力。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分批放开经营性行业进入市场交易,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钱智民.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N].人民日报,2019-04-22.

[2]林卫斌;陈丽娜.世界能源格局走势分析[N].开放导报,2017-04-11.

[3]刘叶琳.我国加速构建绿色能源供需体系[N].国际商报, 2017-05-03.

[4]武晓娟.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发布[N].中国能源报, 2017-05-01.

[5]王玉刚,张成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节能降耗[J].科学与管理, 2018,38(2): 65-69.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Energy"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Energy Development

WANG Yugang,ZHANG Chengquan

(Energy Administ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ial ,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coal-biased energ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energy, we must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energy", reg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s the major ground of the energy revolution, focus on management energy conservation, structural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ical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ergy saving according to law, strengthen measur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mplementation, promote high-quality energy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green, efficient, and low-carb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energy saving;first energy;high-quality energy development;energy strategy

猜你喜欢

节能
拓展节能档案数字化利用的探索
公路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研究
浅析暖通设计的问题
船舶动力节能减排技术分析
变电站照明节能改造的趋势
暖通空调的恒温恒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