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知滁期间的施政方略和文史贡献

2020-02-24陶会平

关键词:抗金稼轩滁州

陶会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处,安徽 滁州 239000)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世人追慕他人品之豪、文墨之美,八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为人们所喜爱。”[1]375在文学上,辛弃疾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辛弃疾有经国济世之才,文武双全。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还不被人们所熟知,甚至滁人对其在滁州期间的功绩也知之甚少。郭沫若先生在瞻仰辛弃疾墓时写下一副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2]乾道八年(1172)正月,辛弃疾由司农寺主薄被调到滁州任知州;淳熙元年(1174)春,辛弃疾离开滁州。辛弃疾在滁州任职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年,但取得了不菲的政绩,充分展示了他的治世英才;留下了两首词和一方独一无二的石刻,凸显了他杰出的文学才华。

一、辛弃疾知滁期间的施政方略

(一)政治抱负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儒家文化强调追求自强、实现自我。孟子“自任以天下之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3]。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经邦治世的用世精神的具体体现即是在现实社会事功中有所作为,这是士子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体现[4]。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辛弃疾也不例外。辛弃疾生活在宋金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年代。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大片国土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广大人民和仁人志士关注着故土的命运,“光复故土,还我河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南宋皇室却首鼠两端,一些大臣更是明哲保身,主张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5],民族矛盾在南宋朝廷内部演化为“主战”和“主和”两派的激烈斗争。辛弃疾是坚决的主战派将领,他念念不忘“西北有神州”[1]37,立誓“他年要补天西北”[1]44。他性格豪迈刚毅,“道男儿、到死心如铁”[1]7“事有可为,杀身不顾”[1]299。辛弃疾生活在南宋特殊的时代,抗金精神和爱国情怀集于一身,经邦治世的用世精神在他的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收复中原的抱负矢志不移。[6]

(二)军事思想

“由于宋代广开言路,士大夫多言事论政之文;更由于宋代异族凭凌、朝廷积弱之现实,宋代士大夫多好言兵。”[7]“与论政相关的是论兵,宋人文章论兵之多,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唐代文人以言兵著称者只有一个杜牧,而在宋代,从尹洙、尹源始,到梅尧臣、苏洵、欧阳修、苏轼,再到辛弃疾、陈亮等,都有论兵的文章。”[8]辛弃疾时刻牵挂的是“南共北,正分裂”[1]7。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辛弃疾把抗金北伐的建议和战防策略著成《美芹十论》呈给宋孝宗。这是一套完整有效的抗金规划,全文分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论,从民心向背、经济基础、军事力量等综合国力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宋金战争形势,阐明抗金必胜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恢复国力、收拾民心、积极防御、主动出击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实施措施。

六七年之后,虞允文做宰相,辛弃疾又把恢复中原的具体计划写成《九议》,献给虞允文。《九议》是《美芹十论》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再次展示了稼轩恢复中原、雪耻报国的决心。可惜,辛弃疾的这些条陈战守之策,均未被采纳。

乾道六年(1170),辛弃疾再次受到孝宗皇帝召见。他把“虑之甚熟”的《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献给孝宗,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驻跸临安,阻江为险。然江之为险,须藉两淮。”[1]282再次表达了“臣仰惟陛下垂意边防,规恢远略”[1]283的夙愿。

如果说《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是稼轩对两淮军事防御的部署和策划,那么《议练民兵守淮疏》则是他对如何训练民兵、怎样军民共建谋划策略的具体体现。这两篇奏疏既是对《美芹十论》中“守淮”“屯田”等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又是辛弃疾后来守滁的施政纲要。[9]

(三)豪迈悲愤情怀

残酷的现实让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异常悲愤,他执着北伐的雄心、豪迈倔强的性格与时局格格不入。他在《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写到“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1]299,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通判,登上建康赏心亭,远望北国,虎目含泪,咏出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1]60的孤愤情怀。

抗金领袖与爱国词人,在稼轩词作中,这双重身份的叠加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收复失地的豪迈与壮志难酬的沉郁,但他力主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主和派不合。淳熙八年(1181)冬,42岁的辛弃疾因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而罢官落职,退隐江西上饶带湖长达20余年。闲居期间,辛弃疾借词状心中之愤,发爱国之情,抒忧民之思。如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112在《鹧鸪天》中写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1]144,字里行间,渗入了词作家无限的感慨。开禧三年(1207),稼轩带着遗愿忧愤而殁,终年68岁。

(四)施政方略

1163年,宋军在符离战败,主和派当政,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抗金大业受挫,辛弃疾也从此开始了近20年的游宦生涯。

尽管南宋政府一直不曾对辛弃疾委以重任,使他得以施展其才,而只是让他回旋在地方守令和监司、帅臣之类的职务上,但他每到一处都尽心竭力为之。他一生勤勉于政事,为政英明果断,雷厉风行,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和胆识,正如当朝宰相叶衡力荐他时所赞“弃疾慷慨有大略”[1]358。

在江西举办荒政时,辛弃疾签发的布告只有8个大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1]359一下子就把一触即发的粮市秩序稳定下来。邓广铭先生所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中“一个有才干、有作为的地方官”里是这样说明的:“一一八一年,辛稼轩改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其时江西各地正遭逢严重旱灾,他到任之后,立即在各州县的大街要道上张贴出八个字的布告:‘闭粜者配,强籴者斩’……这一简截了当的措施,在当时也收到一定的效果,甚至到元、明、清也还被流传为救荒史上的佳话。”[10]11

在各地任职期间,虽然宦迹无常,但辛弃疾政绩卓著,修水利、议屯田、兴学校、平盗匪、练民兵,组建善打硬仗的“飞虎军”,积极筹备抗金。每到一地,经过他的治理,当地的民风、政局就大有好转。

辛弃疾在滁州任知州的作为,就是他干才、将才和文才集于一身的集中体现。辛弃疾在滁州的短短两年,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很快将滁洲从积弱积贫中解救出来,使“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面城邑之清明,俯闾阋之繁伙”[11]26。

乾道八年(1172)春,33岁的辛弃疾由司农寺主簿调任到滁州为知州,终于成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一州知州。淳熙元年(1174)春,35岁的辛弃疾离开滁州,到建康留守叶衡幕中做了几个月的参议官。稼轩在滁州任职两年期间,按照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和执政手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滁州地处“吴头楚尾”的江淮之间,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和“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历来为兵家争夺的咽喉要地。滁州为抗金前线重镇,辛弃疾到任前,“州罹兵烬,井邑凋残”。百姓饱受战争疾苦,又因连遭灾荒,饥民外逃,田野荒芜,人烟冷落,城郭已废,街市萧条。正如周孚《滁州奠枕楼记》所言:“时滁人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11]24

1.宽征薄赋。放宽减轻租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奏准朝廷,使百姓历年积累所欠的租赋共钱五千八百贯全部豁免。

2.招抚流散。“民者国之根本”[1]299,对逃荒流落在外的原居民,政府出租土地,贷钱款,赊粮食,修房舍;对外埠流落到滁州的流民,政府分给土地、农具、牧畜、种粮,招揽安抚其在滁州安家落户,从事农业生产[13]。

3.教民兵。滁州地处江淮之间,是南宋用来阻挡金兵南侵的前哨,也是宋金拉锯战的主战场。辛弃疾到滁州后,充分做好了积极备战的思想,始终紧绷备战这根弦,百姓平时农耕,农闲时则编整为民兵,练兵习武,使之训练为出则为兵,入则为农。

4.议屯田。上奏朝廷,提议军队屯垦。提出军队练兵打仗外,要屯田垦荒:一者储备粮食,减轻国家养兵的负担;二者士兵得到了农业训练,为作战积蓄了力量和体魄。

5.创奠枕楼、繁雄馆。为招揽客商,加强贸易,恢复市场,辛弃疾到任后于荒草丛生的街道,建造商铺、开设旅店酒肆。组织民工烧造砖瓦、砍伐木材,雇用工匠,兴建交易市场,取名“繁雄馆”,在繁雄馆上加盖高楼,命名“奠枕楼”。上奏朝廷,减免了商贩营业税额十分之七。

6.奏准滁州为极边。“‘极边’一词产生于唐,而频见于两宋,是宋朝常见的边疆词语。”[14]南宋政府对守边人员分“极边”和“次边”,“极边”的奖励比“次边”高。辛弃疾上疏把滁州作为极边的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从而激励了滁州官员和守郡将士。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不到半年,滁州荒陋的面貌很快改换过来,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描绘到:未几,“荒陋之气,一洗而空”[11]26,民心安定,滁州人口逐渐增加,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商贾往来,市场兴旺,商业繁荣,实现了辛弃疾“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1]97的政治抱负。这些政绩,正体现了《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及《议练民兵守淮疏》的精神,也是辛弃疾爱国情怀和抗金精神的集中体现。

辛弃疾被任命为滁州知州,是对其仕途的重大突破。在此之前辛弃疾只是八品小官,所以,辛弃疾来到滁州后,全力以赴发展农业、振兴商业、营建抗金前哨。知滁两年是辛弃疾一生中最惬意的两年,也是他能真正为自己的凌云壮志而奋斗的两年,所以说,我们不能仅仅把辛弃疾作为一个文学家来热爱,更要把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者来敬仰和颂扬。

二、辛弃疾知滁期间的文史贡献

辛弃疾与欧阳修在滁州任职都是两年。欧阳修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名扬中外,妇孺皆知,欧阳修对滁州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辛弃疾对滁州的贡献与欧阳修相比毫不逊色。辛弃疾在主政滁州期间,不单单在施政方略上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充分显示了干才;同样,辛弃疾对滁州的山水、百姓也情有独钟,于公干闲暇之余,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华彩词章,彰显了他的文才。

后来我曾经想过,我们分开也许是最正确的决定,因为从一开始两人性格就很不同,又无法为了对方妥协。换句话说,她太好了。

(一)创作了6首词作

《感皇恩》二首、《声声慢·嘲红樨》《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西江月·为范南伯寿》《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其中最优秀的是《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和《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这两首收在《辛弃疾全集》中。下面对这两首词稍作分析: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1]58

此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秋,是辛弃疾为滁州通判范昂离任赴京城临安而作的一首送别诗。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词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驰骋沙场报效祖国的深切期望,抒发了自己满腔的“忠肝义胆”之情,倾诉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国之痛和悲凉之苦。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1]73

乾道八年(1172)秋,稼轩创建奠枕楼。该词应为辛稼轩与友人周孚和李清宇同登新建不久的奠枕楼之时所作,李清宇即席赋词,辛弃疾以原韵相和。上片开篇,借游人之口,用“幻出层楼”点名建楼速度之快,用“檐牙高处,浪拥云浮”,点染奠枕楼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接着“凭栏望”,登楼远望,“东南佳气”虽喜,但“西北神州”未归亦忧。下片首句,由古及今,想到眼前的自己正“身在楚尾吴头”的抗金前哨滁州,南北分裂,故土难迁,忧国忧民之情悄然滋长。“看取”以下,宕开归思,着眼现实,展现未来,由忧返喜。末句表达了对滁人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许,寄托了词人经国济世的美好愿景。这首登楼有感的佳作,是辛弃疾雄放豪迈词风的一贯体现,蕴涵着词人昂扬的激情和满怀的希冀。

(二)留存一方摩崖石刻

乾道九年(1173)初春,辛弃疾与友人冒雪游览琅琊山时,泼墨题字,命人勒石,留下一方摩崖石刻,今留存滁州琅琊山无梁殿。这方摩崖石刻是现今为止发现的辛弃疾遗存于世的唯一石刻。石刻长180厘米,高100厘米,楷书字体:“乾道癸巳正月三日大雪,后二日,辛弃疾、燕世良、陈弛弼、周孚、杨森、慕容辉、度恕、戴居仁、丁俊民、李扬、王恕、李浦来游。”[15]从中可窥见辛弃疾踌躇满志的愉悦心情。

(三)建繁雄馆、奠枕楼

建一物以明志达趣。在滁州城“招福坊”修建商馆,取名“繁雄馆”,招入四方商贾纷纷涌入滁州。在繁雄馆上加层建造了当时滁州的第一高楼,取名“奠枕楼”,是滁人登临娱乐之所。所谓“奠枕”,即安枕以卧,形容局势安定,如扬雄在《法言·寡见》中所说“四海皇皇,奠枕于京”。周孚在《滁州奠枕楼记》也有类似的说明:“吾之名是楼,非以侈游观也,以志夫滁人至是,始有息肩之喜,而吾亦得以偷须臾之安也。”[11]24奠枕楼的创建鼓舞了民心,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能让滁人看到州官治滁的决心和信心。

(四)友人的酬和之作

“辛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1]360辛弃疾知滁期间,奠枕楼初建时,他的友人慕名而来滁州,留下了描摹奠枕楼、歌咏滁州、寄托情怀的佳作。如,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周孚《济南辛侯作奠枕楼于滁阳,余登而乐之,遂为之赋》《滁州奠枕楼记》《代辛滁州谢免上供钱启》和《跋王嵒帖(乾道八年十一月十日代作)》[11]20-27。

据史料记载,枕奠楼建成后,辛弃疾请好友严焕(字子文)为记,严随转请周敦礼代写。周敦礼并没有到滁州来,而是根据辛弃疾书信中的叙述和介绍撰写了《代严子文滁州奠枕楼记》,文中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英雄的无限景仰之情“侯有文武材,伟人也”[11]27,同时表达了对滁州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

乾道八年秋,辛弃疾的友人周信道(孚)来滁相会,十月十三日作《滁州奠枕楼记》,周孚还写下了《济南辛侯作奠枕楼于滁阳,余登而乐之,遂为之赋》,又代辛弃疾写了《跋王嵒帖(乾道八年十一月十日代作)》和《代辛滁州谢免上供钱启》二篇。王嵒帖是宋太祖赐给部下王嵒的书帖,王嵒跟随太祖攻打淮南(包括滁州)立下赫赫战功。“全椒县僧智淳以《王嵒帖》来献”[11]25辛弃疾。文中所写均与辛弃疾和滁州有关,文中所言同样代表了辛弃疾的心声。

三、辛弃疾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6]习总书记在讲到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时,列举了我国从古至今的23位名人,辛弃疾位列第10位。“稼轩留下足迹的地方都是弥足珍贵的,何况在滁州生活工作了两年。”[17]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和情怀、治世理念和施政方略及诗词文的赫赫才华,在滁州任上得到了多方面展示,特别是辛弃疾精神中的爱国情怀和招商富滁、为民解忧的施政举措及勤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对当今滁州的经济、文化建设仍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滁州人正在“解读滁州历史,感悟滁州精神,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城市文明建设”[18],正如辛弃疾名句所言“东风夜放花千树”[1]102。作为滁州的第二个文化地标(1)滁州的第一张文化地标被公认为欧阳修,故有此说。,辛弃疾的精神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和创新。

猜你喜欢

抗金稼轩滁州
《滁州西涧》(草书)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明志
岳飞大破金兀术
陆黛灵书法作品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剑歌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