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学青”①教育与《纲要》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24朱秀芳

关键词:读本纲要榜样

朱秀芳

(浙江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1)“青学青”活动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由2017年4月首创的“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教育活动的简称。“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以下简称“青学青”)教育活动是浙江外国语学院首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通过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2)《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学习时报》连载, 后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发行。(以下简称《读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深打动了学子的心,成为浙外青年学子们的学习榜样。自2017年4月份以来,浙外通过编写配套学习教育教材,开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让这一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成为浙外和浙江省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品牌,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随着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推进,如何由浅入深,形成长效机制,成为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加强实训体验、实践感悟等不失为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但如何让“青学青”活动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特别是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自然对接、深度融合,这又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难题。一般认为“青学青”活动与高校“思政课”群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课的匹配度、吻合度最高,跟品德教育关联度最大。因此,浙外在首创这一主题教育活动后,首先融入第一课堂实践的就是“思修”课,通过组织开展“放飞青春服务社会——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道德实践活动加以融合,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在其他课程,诸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中的融合则并不理想,尚待深化。

以《纲要》课为例,除了知青岁月的历史背景,那段峥嵘岁月可直接联系外,似乎很难找到入口与课程内容无缝对接。为此,《纲要》课程组教师展开了积极的实践探索,通过主动地挖掘《纲要》教材和《读本》的德育元素,采用新颖的方法、独特的视角,将“青学青”教育有机融入《纲要》课堂教学,从按图索骥、拓展时空、实践体悟等方面破解难题,努力让两者的联系做到自然,融合浑然成一体,效果润物细无声。

一、按图索骥,从《读本》中发现学习《纲要》的金钥匙

按图索骥,即立足读本原著,深入研读相关内容,查找读本中涉及的与历史学习相关的线索,自觉与《纲要》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通过对《读本》的深入研读,引导青年学子获得以下启示:

开卷有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升史论水平。习近平酷爱读书,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插队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和途径。“当年到陕北插队,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1] 449“他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1]40“他随时随地都在想办法找书,看书。他的读书面非常广……尤其是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他涉猎的更多。”[1]321-322喜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历史书籍,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人称“近平读书有‘书瘾’”。教育读本用了较多篇幅介绍习近平勤奋好学的故事,特别是其下很大功夫阅读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故事。

在品读这些故事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明白《纲要》学习同样需要钻研教材,多阅读历史名家的著作和文章,大量涉猎阅读史料。并及时将读本中提到的相关著作充实到参考书目中,不断扩展历史资料,让学生们通过博览群书,学会论从史出,提升史论水平。

注重历史思维,辩证分析,佐证比较。青年习近平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读书注重分析对比,注重历史方法。“一方面,近平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正所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用不同的“中国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深入理解。这样学到的历史观点,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观点。既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点,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1]41。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辩证地、立体地、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这些正是大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效方法。

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点,也是《纲要》学习必须拥有的看家本领。习近平学习历史时“会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注重吸收新知识新观点,开展独立思考。如关于五四运动,书中有较长篇幅详细叙述了习近平与中央党校老师一起讨论五四运动的细节。“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国内矛盾集合与爆发的产物,也是国际矛盾集合与催化的产物。”“中国民众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与知识青年,对西方阵营极度失望之余,反帝情绪空前高涨。他们把视线转向刚刚进行过十月革命的近邻苏俄,希望用激烈手段改造中国,改造社会。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两个政治事件,都与上述国际大形势以及民间舆情、民众情绪密切相关”[1]42。这些看法,在那个书籍和信息比较匮乏的年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也能给人以启迪。类似的案例在教育读本中还有许多。

为此,我们也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读思结合,在深入思考、不断追问中坚定“四个自信”。

查找和梳理历史知识,挖掘和学习红色历史文化素材。《读本》中涉及《纲要》课程的历史知识很丰富,特别是带有红色基因的历史文化素材很多,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南泥湾垦荒等等内容。

通过对“延安精神为什么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1]338、青年习近平插队的延安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四地”(3)“四地”即指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地,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地。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学子们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逐步形成的整套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对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贡献有了全新的认知。也更能体会延安如此丰富和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对青年习近平精神和心灵上产生的震撼和影响,对青年习近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的巨大正能量[1]445。

这些红色历史知识的学习讨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纲要》的积极性,唤起了他们对其他历史问题的探究热情。为什么会有上山下乡运动、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得天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为什么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什么要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等问题都在《纲要》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被学生提到,并自觉从《纲要》教材和《读本》学习中拼接逻辑链条,寻找理想答案。

通过按图索骥,同学们找到了正确打开历史的方法,多读书,读好书,比较着读,佐证着读,思考着读,辩证地读,边读边思……。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同步获得提升,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二、拓展时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辉中学习《纲要》

拓展时空,让“青学青”教育活动和《纲要》课程在自然融合中产生青年榜样的集群效益,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如果单纯以为“青学青”活动只局限于习近平的青年时期,只局限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会使其与《纲要》课联系融合难以深化。为此,必须将学习教育的内容加以有益拓展。

一是青年榜样的时空拓展。通过对历史上青年榜样的查找和青年榜样花名册的建立,树立更多的学习楷模和精神典范。

青年习近平是青年学子的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我们想到了寻找历史上的青年榜样以实现学习内容跨越时空的拓展。教师精心设计“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青年榜样跨越时空的对话”的课题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历史上的青年榜样的挖掘,使学生们脑洞大开,在老师的引导下列举出很多值得纪念学习的青年榜样,如陈天华、邹容、徐锡麟、秋瑾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并展开了对这些青年榜样历史足迹的追寻和讨论。在重温这些青年英烈的英勇事迹的同时,同学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这些英烈们会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如此危险的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我,他们图什么?在热烈的讨论中寻找答案:这些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追求的大写的人,在满足了低级的物质需求后,有强烈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真正将中华民族的复兴、拯救斯民于水火、为民请命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随着列举的青年榜样名单越来越多:周恩来、李大钊、瞿秋白、陈延年、宣中华、俞秀松、方志敏等等人物都出现在了青年榜样名册中,成为学习楷模。并对这些与青年习近平一样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榜样充满敬仰。

二是让历史照进现实式的时空拓展。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现规律性的逻辑链条,进一步将历史与现实自然对接,以期实现对教育活动和《纲要》课程学习的超越,让历史学习内容有益延伸。

在回望历史中,青年学子们深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正是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的经历,铸就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在对接现实中,学生们清楚地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七年知青岁月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起点[1]402。梁家河是其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第一站,在这里,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东西,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身的人生宝典。正是在陕北插队的经历让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1]394。为他以后的治国理政奠定了基础。所以,习近平才会动情地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1]233习近平以后的从政经历,十八大后成为党和国家一把手后推出的治国理政的理念,均离不开他基层工作时对国情的了解。

通过跨越时空的拓展,历史脉络的梳理,揭示七年知青岁月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逻辑联系,让学生们自然地找到了奠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基础的历史支撑,进而加深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的全新理解,对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更深刻认识。

三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拓展和运用。结合《读本》内容挖掘青年习近平的学史治史方法,又适时加以拓展,源于《读本》,又高于《读本》,这是学习教育与《纲要》课堂教学融合的深层拓展。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开展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学习和研讨,加深对《纲要》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历史,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2],“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3]351“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3]20等等重要论述,十分明确阐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历史评价的科学性同样给人深深启迪,他曾说过“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3]3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4]。“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5]等等论述。这些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对于客观公正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极为重要,对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历史观大有裨益。

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关键是要学以致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思考分析:历史上中国为什么被动挨打?为什么绝对平均主义的太平天国梦会破灭?为什么自强求富的洋务梦会梦断甲午?为什么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如何评价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功过等等。

借助“青学青”的教育活动平台进一步挖掘具有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内容,从一个青年榜样引出无数个青年榜样,从七年知青岁月时的青葱少年讲到领导亿万人民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领导核心,从《读本》中获得的治史方法引申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历史的画轴越展越长,关注点越来越深入,历史代入感进一步增强。这对大学生们进一步加深对《纲要》内容的学习很有助益,教育活动与第一课堂学习的倍增效益进一步显现。

三、实践体悟,于亲历中实现《纲要》教学的知行合一

实践体悟是教育活动和历史学习能真正入心入脑入行的重要途径,也是两者有机融合的重要契合点。习近平很强调知行合一。他说:“知就是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体验,你知透了,知明白了,你才知道该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1]112他的治国理念中,知和行是贯穿始终的。

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来自基层,来自深入实际的实践调研。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02。

《纲要》教学同样要体现知行合一。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关注社会民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是对其进行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体悟的成效体现在:

(一)主题突出的历史实践与家国情怀提升。紧扣时代,主题鲜明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青年学子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其家国情怀。自从2018年下半年教育部将《纲要》课的课时从每周2学时调整为每周3学时后,每个学期精心设计相关的选题,组织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浙外《纲要》课程教学的规定动作。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开展以“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的家乡新旧变迁采访录”“我为家乡点赞打CALL ”“结合学习《之江新语》,看改革开放在浙江的实践”等重要参考选题。2019年又利用新中国建国70周年以及五四运动100周年,组织开展以“庆祝新中国70周年成就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谈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历史影片,采访亲历者、实地调研考察,撰写实践报告,切身感受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有图有真相有实例赞美家乡,歌颂祖国,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在实践中获得同步提升。

(二)探访实践基地,感受红色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浸润。《纲要》课程的实践活动,必须突出历史课的特点和优势。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都成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和基地,从两个学期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报告中,我们发现丝绸、茶叶、水利、自然、科技、低碳、浙商、革命等博物馆,以及朱德纪念室、中共杭州历史纪念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等是同学们社会实践的热门基地。

以三人以上团队为单位组建的实践小组活动,让同学们真正接触了实际,通过会说话的文物、史料视频,见证历史,以史鉴今,让青年学子们在了解国情国史党情党史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纲要》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深受红色历史文化的感染,红色情结油然而生。

(三)入耳入心入脑后的积极践行。通过历史主题社会实践,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精神面貌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和改善,这可从同学们实践后撰写的实践感悟得到很好的佐证。

有的同学通过观看历史影片谈观感、参与爱心捐助、敬老服务、校内外送温暖、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去中小学宣讲党的历史等多种方式认真践行“五四精神”;有的同学通过对祖国和家乡某方面发展的深入调查,见微知著,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图文并茂,展示新中国70周年祖国的巨大变化,用历史事实歌颂祖国和人民;有的同学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大学生沉迷手机问题等展开研讨,通过现身说法,发放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发送宣传卡片,发出倡议书等形式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几点思考

通过按图索骥、时空拓展和实践体悟等具体的融合实践探索,使学习教育活动与第一课堂实现了深度融合,既深化了教育活动,又提高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实效,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成效倍增:

一是借助与《纲要》课程的有机融合,“青学青”教育活动得以持续深入开展。

二是将“青学青”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纲要》第一课堂,既凸现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又促进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一些规律性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四个选择”必然性的认识。

三是教育活动与《纲要》深度融合,为其他“思政课”第一课堂开展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既拓展了融合的广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相对枯燥的“思政课”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接受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四是每人5—8分钟实践成果的展示成效显著。在短时间内让同学们欣赏不同的实践成果,享受到别样的历史精神大餐,在与同龄人的对话中实现感情的共鸣,起到很好的相互学习交流的作用。这种方式更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

但我们也应看到,教育活动与“思政课”第一课堂的融合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学生参与的面还不够广泛,对《读本》的学习研究还略显肤浅,对教育活动如何与“思政课”第一课堂有机融合尚缺乏更系统全面的方案,融合的方法和路径也有待进一步挖掘探寻。所有这些都有待今后在融合实践探索中逐步加以解决。

猜你喜欢

读本纲要榜样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