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20-02-24许树辉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空间规划

许树辉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近来年,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面临新的时代背景.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自然资源部.2019年,自上而下,国家已完成了原国土、住建、规划等行政职能部门的整合.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由速度向质量转型,人地关系矛盾、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得到足够重视,“多规合一”要求和“空间规划体系”理念开始提出,并在不少省份、城市试点.全新的规划理念要求在一定国土空间内、在明确生态环境底线的前提下,兼顾发展与保护,兼顾近期与长远,实现人与城镇、经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1];强调遵循区域、城乡和学科的发展规律,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发展和保护之间保持刚性与弹性的平衡[2];着力解决空间规划重叠冲突、盲目混乱、标准不一、缺少与管理机制的衔接等规划编制问题,以及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管理问题[3];强调化解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条条分割”和“条块分离”[4],树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协同.

规划相关职能的重新整合、“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一张蓝图”等全新理念,意味着规划编制、规程标准、成果验收、报备管理等全方位的观念转变和方法创新,并对从事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引擎,是培养规划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在“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与高校规划类专业人才培养上有敏锐的视角、新颖的方法,甚至有成功的模式供社会相关行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借鉴参考.然而,在现有的文献中,虽然已有一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成果[5-8],但尚未找到与“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理念相对应的高校规划类专业人才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本文以“多规合一”为时代背景,结合地理科学“三性”学科特性,从“多规合一”项目对专业学生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入手,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逻辑框架进行梳理,在对2016—2019届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基础上,基于“多规合一”项目要求构建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实践课程体系,既是对“多规合一”与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呼应,也是推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的有益尝试.

1 “多规合一”及其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

“多规合一”是指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的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9].空间规划是协调空间发展、整合目标、对空间要素进行综合或专项安排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方法.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协调原有各类、各级空间规划和理顺部门规划的关系,实现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而建立的,由国家、省、市县等各级空间规划构成的系统[10].“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空间规划的前提是“多规合一”.“建立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是国家对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要求.

与传统规划理念相比,“多规合一”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综合技能,还需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基本沟通和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调研能力;从业人员需要广泛学习地理科学、建筑学、数学与信息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起广博且厚实的知识储备;同时,从业人员还需要熟悉包含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技术规程和规划编制流程,了解并及时捕捉“多规合一”新要求、新趋势,主动做到空间规划体系的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有机衔接.从专业技能上看,从业人员既需要熟练掌握测量、GPS/RS/GIS、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建模与渲染、SPSS等工具性技术手段,学会娴熟地运用社会实践调研、问卷星等线上线下调研方法,能有效地组织面对面访谈、交流,及时捕捉供需信息、了解矛盾症结;同时,从业人员还应具有“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整体观念,具备系统分析、综合归纳、空间分析、空间重构等基本能力,以及空间地图绘制和“一张底图”干到底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从业人员还应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超前意识、战略远见.从项目规划上看,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不同维度和尺度的空间规划与设计能力,具备与顶层设计、上位规划、甚至是横向规划之间的衔接能力;同时,从业人员还应具有及时获取、跟踪学习、快速吸收和有效运用相关学科前沿知识、最新成果的学习能力,以及与团队成员一道顺应“多规合一”要求解决规划实践难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 “多规合一”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思路

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多以应用型为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以下简称“三性”)的学科特性,地理学科和包括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内的地理学相关专业在响应和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部署上一向积极主动、成果丰硕.规划与管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11].随着“多规合一”理念的进一步提出与推进,以及国家自上而下“一张蓝图”和规划数据共享机制的逐步确立,规划编制与管理相关的从业人员面临新要求,需要新技能、新方法.与之相对应,为规划编制与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尤其是地理学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进行调整、重新修订,以期能够更好顺应新的规划理念,更好地切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利用学科优势、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来支撑的.在服务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随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实践学时、实践课程以及由此构建起来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课程体系一起共同支撑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多规合一”理念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全新需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逻辑思路:新规划理念→市场新需求→项目新要求、人才新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凝炼→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课程设置→实践学时安排.该逻辑思路体现了新时代下“多规合一”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倒逼机制,在需求上具有紧迫性,但时间上却往往具有滞后性.实际上,我们不仅需要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来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修订,促其落实“多规合一”理念.作为引领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高校,笔者认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更应有超前的逻辑思维,即通过准确预测未来发展需要,以其恰当的定位和鲜明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发挥科技在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而发展“多规合一”新理念.

3 “多规合一”下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5年,培养毕业生100余人,在校生146人.基于“多规合一”新理念,以及各类规划实践(项目)对从业人员的相关技能要求,以规划项目需求为驱动,本文设计了“基于‘多规合一’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对象锁定为3类人员:(1)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含先前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已承担过规划项目的往届毕业生;(2)广东省内开设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且承担过规划类项目的高校教师;(3)广东省内规划设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总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且有效的问卷为107份.使用SPSS19.0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α和KMO值分别为0.8132和0.778,大于0.6,说明本研究问卷的效度较高.

3.1 对现有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3.1.1 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排序

面对“多规合一”要求和趋势,对于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在2016—201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中,24.1%的学生认为自己从事规划实践项目“有帮助”,41.4%的人认为“有较大的帮助”,34.5%的人认为“有很大帮助”.对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按重要性由小到大分别赋值1分、2分、3分、4分、5分进行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在已有的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4.87)、ArcGIS应用(4.80)、城乡规划与设计(4.40)、三维建模与渲染(4.33)、村镇规划(4.30)、画法几何与制图(4.07)、城市总体规划(4.03)、土地利用规划(4.02)、城乡规划原理(4.01)等9门课程得分均超过4分,重要性在专业基础课程序列中排位靠前;在现有的两个专业方向(社区规划与房地产、旅游发展与景区规划)实践课程中,控制性详细规划(4.50)、修建性详细规划(4.33)、景观规划与设计(4.10)、城市地理学(4.03)等4门课程分值均超过4分,重要性在专业方向课程序列中排位靠前.在已有6门独立开课的专业综合实习实践课程中,除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外,专业实习(含见习)、毕业实习、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人文地理实习等5门课程,均分依次为4.77、4.73、4.67、4.20、4.00,均超过4分,重要性凸显.

为应对“多规合一”要求和基本趋势,受访群体普遍认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不能丢.但与自然地理学相比,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经济地理思维、对从事规划项目非常有益;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国内常用软件为AUTOCAD,还有一款国内城市规划技术人员自己开发的CAD,即湘源控制性详细规划CAD系统(简称湘源),该软件可以提高作图效率,而且更为专业,建议AUTOCAD和湘源都列为主要课程;GIS是地理学科的强项,应全面强化、熟练掌握;建议开设手绘、GIS/RS/GPS、CAD/PS/SU等综合性和设计性课程.

3.1.2 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及时间安排

面对“多规合一”要求和趋势,对于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学时(学分)安排,96.6%的调查者认为专业实践课程占总专业课程的比重偏低.主要建议有:(1)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数,尤其是要压缩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GPS原理与应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环境科学概论、城市生态学、社会学概论、社区概论、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专业方向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2)适度增加理论课实践环节学时数,尤其是城乡规划原理、测量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业方向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3)需要大幅度提高如人文地理实习、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CAD/PS)、专业实习、毕业实习、ArcGIS应用、画法几何与制图、三维建模与渲染(SU)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实践课程时间安排次序上,受访者认为理论性专业课程应尽量在大一阶段完成,大二阶段主要安排偏实践性的专业课程,特别是CAD、SU、GIS的课程,大三应立即开始参与实践项目、锻炼专业技能.

3.1.3 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建议

面对“多规合一”要求和趋势,本文对于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有实践环节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了“愿意接受的授课方式”、“专业实践课程的授课老师安排”、“参加学院或老师安排的规划实践项目的态度”和“在规划项目中愿意参与的程度”等4个问题.对于愿意接受的授课方式,48.3%的受众认为应“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分开,实践部分单独成课”,96.6%认为应将“校内实验室实训和校外企事业实践基地相结合”;65.5%认为“直接参与规划项目,通过做项目来实现实践教学”.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授课老师安排,有31%接受“由学院安排的任课老师独立讲授、指导”,89.7%更愿意接受“让学院有行业实践经验的老师讲授、指导”和“让校外行业专家或外聘教师讲授、指导”.对于参加学院或老师安排的规划实践项目的态度上,17.2%的学生会“看情况,如果有同学参加时自己也加入”,34.5%的学生“会参加,但是没有信心”,48.3%的学生认为“肯定会参加,并且努力做好”.在规划项目中愿意参与的程度上,86.2%的学生愿意参与“项目前期调研”,93.1%的学生愿意进行“项目基础图件的处理”,93.1%的学生愿意着手“项目成果编制”,也有62.1%的学生更愿意坚持到“项目成果验收与报备”.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75.9%的学生认为“以小组完成规划项目形式,进行小组或个人考核”比较有效.相关建议有:(1)以项目为导向,以小组的形式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尤其是聘请有城乡规划相关专业实践背景、在理论和技术上均能指导学生的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学生课程实践、指导学生参加规划项目或学科专业竞赛;(2)强化GIS和CAD等基本制图软件的综合实操训练,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操纳入考试内容;(3)强化学生手绘表达能力训练,尤其是在规划总平面图上的快题(草图、手绘)训练.(4)学院可开创专业课程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认知、成果展示的平台,锻炼学生汇报能力等.(5)希望有跟多的时间与企事业单位交流,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跟企业(部门)建立产学研关系,引进企业的规划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熟悉业态,在项目中锻炼、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相关技能.

3.2 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想

基于“多规合一”理念和规划项目需求导向分析,以及对2016—201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事业单位和经验教师的调研访谈进行梳理后,本文认为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重构应以“多规合一”理念为指导,以国家教育部2012年专业目录[12]、2018年国家质量标准[13]、韶关学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型人才培养为依据,以“立足韶关、面向广东、辐射全国”,服务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方向,以“适度、实践、特色、高效”为原则,对现有实践环节和实践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利用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和创新平台等四个平台,进一步梳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逻辑关系,打造实践课程群,实现实践课程体系化(见表1).

在实践课程学时、学分上,对与规划实践能力培养无关的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校内课程,进行学分、学时删减,增加理论课中实践环节、独立开设的实践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实践课程的学时总数和学分比重.以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理论课程中实践环节总学时数为724学时,学时比例由2013级的24.8%提高到了45.2%;专业见习、实习等综合性实践课程由2013级的28周增加到了39周.突出了快速手绘、微观空间设计与宏观空间规划在核心课程群中的地位,尤其是应用美术、画法几何与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S)、三维建模与渲染(SU)、3S应用等基本技能型和实践型课程学时比重,增加三性(即“综合性”、“设计性”和“实践性”)、三型(“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课程在实践课程中的学分比重.以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例,将原来的测量、人文地理调研、CAD辅助设计、3S运用等模块单独训练形式,更改为以项目真题为驱动,要求各项目小组完成自项目调研、主题设计、规划编制到成果展示和汇报等所有环节,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凸显.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基本上构建起了以增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由实地调研与测绘、素描与快题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到适应规划新理念要求的2年夯实基础、1年专业分流、1年全真性实践的“211”应用型实践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空间规划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银河空间规划委员会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