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2020-02-23张建国张建成钟丽

教育现代化 2020年10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张建国,张建成,钟丽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一 引言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高校之间在长期社会活动中建立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济活动方式。可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1]。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应该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来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侧重应用研究,校企深入合作,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在2017年底,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对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出具体举措,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定脱离地方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没有对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很多专业如计算机、数学、统计、体育、新闻、工程等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专业,其应用在任何一个地区和领域中大同小异,根本没必要突出地方特色;其次,许多专业设置本身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只是由于惯性或路径依赖,这些专业短期内难以调整或取消;最后,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和信息搜寻成本的限制,在制定和审核人才培养方案时,高校很难全面掌控到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从而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有效填补社会产业化人才的缺口。

(二)缺少“双师型”教师,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中选拔的,他们缺少一线的实践经历。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通常能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的人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使所教授的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人才培养目标较难达成,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也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三)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工作还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缺少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绝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具有很多偶然性。虽然在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中,高校能够为学生找到实习、就业机会,而企业也能从中优先挑选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当高校或企业当中某一方一旦出现人事变动,就会导致之前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现实来看,因为缺乏保障机制,高校和企业在合作当中经常会产生纠纷和矛盾,产教融合的预期目标难以达成。这些都需要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保障体系,划分不同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双方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

(四)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创新性实践平台的有效支撑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产业结构不适应现象较为突出,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较为僵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岗位能力不匹配,从而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滞后于时代发展。此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也缺乏实践平台的有力支撑,首先,实践基地的数量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次,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践教学脱轨现象严重。

三 产教融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1.产教融合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高校科研能力较强,具备智力优势,但科研成果转化缺少实践平台;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与先进的设备,但技术的深度开发缺少人才支撑,产教融合是二者的最佳结合。双方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科技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协作,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共同担负起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

2.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校地协同”。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一线,技术水平高、适应能力好、实践能力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具有知识应用与创新、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时刻关注社会和企业的新需求,不断更新过时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建立与健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并且使其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模式。

3.产教融合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得以大幅度提高;深化产教融合,也能够大幅缩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周期,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职业角色的转变,加强专业人才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匹配程度,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

四 我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顶层设计”是指学校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研究,突出产教融合,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实验、实习等13个具体构成要素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通过不断的修订调整培养方案,搭建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并按照基本操作、综合运用、设计创新的要求,逐步形成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补充促进、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既依赖校内实践条件,也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图1 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学校十分重视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的基地包括: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96个,院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超过200个,基本上实现了每个专业都有1个以上稳定的实习基地。全校有近万名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实习活动,其中超过40%的实习在院级以上实习基地完成。

(二)“校企结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校企结合、三位一体”是指高校依托企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人力、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实践环境,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团队三个方面均形成有企业参与、强调工程与实践、贴近工程实际的培养环境。形成了一种企业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开发、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与指导、项目实施平台的建设等三个方面均形成了“校企结合、双方共建”。即在教学内容方面形成“实践环节、工程应用与课外科技”相结合;在教学条件方面形成“校内实验室、综合工程实践中心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形成了“具有企业背景的理论课程教师、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相结合,如图2所示。

该模式为实践教学提供了4种有效保障:①真实性。即实践内容全部来源于真实的工程项目,真题真做;②实用性。即项目与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紧密相连;③先进性。即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术都是当前企业实际生产和创新设计所需要的;④可行性。即实践环境十分接近实际工作现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图2 企业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示意图

“校企结合、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1)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各类各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库和案例库,可以从企业的工程项目中提炼,也可以来源于企业的技改课题、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等真实的工程项目,因此实践课程内容更符合企业要求,实现了真题真做。

(2)教师与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施,共同制定考核的评价标准。学校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指导,或者让学生与教师加入企业当年的技改项目攻关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方案、技术路线、制作工艺、技术文件等均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要求。

(3)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接近真实工作现场的工程实践环境。通过共建校内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环境,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生产的设备、材料。学校机器人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践中心,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从设计、仿真到制作的训练环境,将专业工程要素融入到工程实践当中,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工程环境下进行训练与实践。

(三)关注企业发展,创新产教育人模式

为适应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需求,配合学校探索产业主导型学院建设,大力推动学院对接行业产业,创新产教育人模式。

智慧城市学院与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达内集团、大唐电信集团、软通动力、杭州安恒等单位深度合作,打造“智慧+”专业集群平台。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同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及中铁电气化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与现代物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器人学院与北汽集团等企业合作培养智能驾驶和机器人相关人才。设立机器人学院改革试验区,将分隔的垂直学科划分转变为交叉、协作式的科学研究,并以科学任务带动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探索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旅游学院与首旅集团合作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文理学院与故宫博物院合作“3+4+3”中本硕贯通培养历史学人才以及“3+2+2”7年贯通文物保护与修复高端技能人才培养。

(四)汇聚校企资源,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共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中心,将行业企业资源高效转化为学校人才培养资源,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有机融合。通过设立校内名师讲学专项经费等办法,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关的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兼职任教和开办讲座。建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的长效机制。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构建学生“学校+企业”的双导师制度。

(五)服务区域发展,提倡科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教师队伍

以科教促产教,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教融合是产教融合的催化剂。鼓励教师参加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更新、提升自身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将创新素养、思维与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最终用于支撑人才培养。

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型”队伍。鼓励引导教师深入企业或参加社会实践,尤其鼓励教师到企业具体岗位去实践,增长业界实际经验、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建立激励政策,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在校内项目申请、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倾斜。

(六)服务产教融合,健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加强领导,理顺产教融合管理机制。制定学校产教融合发展政策、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组织政产学研用多方相关工作的开展。强化条件建设,为产教融合工作开展提供硬件设施和场地保障。拓宽资源渠道,积极引进校外资源,通过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和企业进校园等多种形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大经费投入,学校设立产教融合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服务于教学的产教合作。积极引进企业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在完善校内服务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及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机构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制度,保障校外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 结语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依据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