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以运城学院为例

2020-02-22田生芳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汉语学科教育

田生芳

(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就名称而言,人们似乎更熟悉“对外汉语教学(育)”,①就学科性质而言,“对外汉语教学(育)”与“汉语国际教育”并无二致。但从学科名称来看,前者有一定的局限,仅仅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适用于在中国国内进行的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由于该名称出现较早,更多地为大家所接受。后者则准确地表现出本学科的内涵,不但指称国内的汉语教学工作,更包括了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但本质相同。学科任务是教授外国学生汉语言知识与技能,培养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那么,需要什么规格的汉语教师呢?陆俭明提出:“汉语教师不是好当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其他院系的教师难当。”[1]而面对21 世纪世界各国对汉语教育的重视,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显示,截至2019 年全国已有376 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目的就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运城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也在中文系实验性地设置了相关专业课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结合学校与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海外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还可以促使国际交流的顺利展开。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特点

王力先生曾经给这个专业题词:“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2]何九盈先生在《汉语三论》中把对外汉语教学看作“一门崭新的学科”,他要求“这个学科要有国际视野,历史视角,要有跨学科意识,要有时代精神。”[3]刘珣教授在20 年前更是提到:“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等是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基础理论学科。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很多课程都需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以上内容更是要求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良好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较好的汉语素养和表达能力、一定的外语能力,高度的教育责任心、亲和力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厚的爱国情怀”等。

二、汉语国际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与混合教学

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国外攻读研究生、就业的需求,在2017 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汉语国际教育类课程。其中《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要素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便是2018 -2019 学年第二学期、2019 - 2020 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为2017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三门汉语国际教育课。在此之前,学生从未接触过类似课程。因此,如何从理性与感性上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语国际教育是怎样的学科、这些课程的学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上好、引起学生兴趣就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混合式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教学模式。2003年,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Blend -Learning 的理念,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E -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

(一)教学内容的混合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教师是唯一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说法,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利用慕课将线上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与线下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结合起来,将预习与对照结合起来,同时边看边思考、提出问题,留待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这一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课堂极为有利。同时,利用95 后学生喜欢的网站b站中的视频来解释教学内容中抽象的理论,加深、加速学生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举一反三。比如,在讲解“语言习得理论”中行为主义学习论桑代克的“迷箱实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斯金纳箱”以及认知学习论中的柯勒“猩猩的实验”时,仅靠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根本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不但很难理解,而且也容易枯燥无趣。此时利用b 站中的相关视频资料,很快就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愿意思考作答,互动气氛非常浓厚。

(二)学习方式的混合

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自主学习与小组的互助协同一样重要。除了传统的预习复习,学生利用午餐时间讨论当日所学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在脑中形成思维导图,在学习时将它整理出来。课堂上每人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既展示学生对自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大家当众说话与“站讲台”的能力。

而小组学习则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比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课基本是一半理论一半实践,因此在全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确定汉语教学的主题,语音、词汇、语法等都可以,同时写出教案、做好课件、最终选出一位代表登台讲课,师生配合小老师的讲解,并一同做出评价。由于其他同学的全力配合,所有讲课的小老师全部顺利完成任务。在经过9 个小组4 个学时的赛讲后,按照分数排出名次给予奖励。通过小组协同“作战”、登台讲课,可以看到不同宿舍学生之间的配合与黏性不同,但都为这次小小的比赛做出了努力与精心准备,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交互方式的混合

交互方式既包括传统课堂中的师生面对面互动,这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来完成,也包括师生在线上的互动,如:电子邮件、微信、学生发送弹幕、投稿、信息、与教师连麦回答问题、限时提交测验题等。2019 -2020 学年的第二学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学校延迟开学,网络直播课在一夜之间成为所有教师新的教学方式,强大的互联网亦加快了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推进。线上的所有互动都能够利用直播平台(钉钉或者腾讯会议等)+雨课堂共同实现。雨课堂对学情的大数据统计使得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做到及时解决。

此外,在直播授课的过程中,邀请校外甚至国外的学生和老师,通过微信连线通话,与电脑终端上课的学生互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如,在讲解“二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时,为了使学生们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不同经历,教师利用已有的海外资源,连线两位性格各异的韩国学生与一位有着10 多年汉语水平考试(HSK)教学经验的韩国老师,让他们讲述自己与汉语的缘分、与大家分享学习汉语的快乐与尴尬等。学生从三位韩国人流利的汉语表达中,反省到自己的不足,同时纷纷互动留言表示自己应该更努力坚持学习好外语,掌握好这个“看世界”的工具。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鼓励,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讲中文、能够在中国的企业工作,这是一种骄傲与自豪,因为懂中文的人越多,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和中国好声音就越能传到外部世界,我们就越有话语自信权。

在多重交互方式中,微信的作用格外突出,通过它,可以极为方便地联系到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学生与外国学生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使学生们既能在线上语音、文字交流,初步了解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又能开阔眼界,学习外国文化。2019 年3 月,经过与韩国国民大学、岭南大学、南首尔大学中文系老师的多方协调,选择了56 名大学二、三年级的韩国同学,与2017 级的52 名学生结成对子,用微信一对一交流学习。这一做法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拥有了第一个年龄相仿的外国朋友,有些甚至在中国留过学,能说比较流畅的汉语,交流起来相对没有压力。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韩国学生,他们也能借助网络翻译器基本无障碍交流。在微信这个平台上,中国学生帮助韩国学生,直接体验对外汉语教学,并将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讨论,反观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我”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教”的任务,这样的方式韩国学生是否接受等,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热情。再者,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班级群将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抛给教师,教师及时解决。这里的学习讨论也活跃了群氛围,拉近了师生距离。从开始的中韩学生有主题学习,到之后的自由主题讨论,两国学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图片、视频音频互相了解彼此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增进了感情,有些因此成为朋友。学生还向韩国语伴介绍宣传山西和运城学院,甚至发出邀约,请他们来关公故里——运城留学。一部分学生更是透过此次机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兴趣,下决心备考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

(四)教学方式的混合

教学方式的混合不仅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也是教师教与学生教的混合。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单纯依靠教师教,学生永远不会体会到教老外学汉语远不是教说“吃了吗”那么简单的“小儿科”。2019 -2020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有一名来自俄罗斯的交换生Tina,汉语零基础,这样的外国人要怎么教?当时教师正在教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课,理论实践各半,于是要求学生报名,给Tina 讲一节初级汉语课。有6 位同学非常积极,领到分派的教学任务后,便各自准备。教学内容都是极为简单的日常对话,涉及天气、问路、身体不舒服、到图书馆借书等。这是6 位同学的对外汉语教学“首秀”,课前,大家一致认为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却是课中状况百出:媒介语发音不准、无法解释简单语法、不能与Tina 顺利交流导致教学卡壳,有的同学虽然可以使用简单的媒介语,但讲解枯燥无趣等等。课后,大家在“教外国留学生的体会”中都感慨道:面对面教留学生与我原先想象的上课完全不同!课前准备太不充分、英语口语不好、汉语言知识太不扎实、讲课没有趣味......这些都是学生们通过讲课得出的结论。大家一致认为只学习理论或者想当然地认为教汉语很简单,在真正的实践中是寸步难行的。当然这个并不成功的第一次也是他们的宝贵经验,至少懂得了需要在今后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多地进行实践。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邀请汉语流利的外国学生来到课堂,与学生们一起互动。2019 年11 月考取韩国外国语大学韩中翻译研究所的韩国学生吴映慧利用到中国旅游的机会,特别来到学院,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汉语考取研究生的故事,并且参与评价“给外国学生讲一节汉语课”,指出大家讲解中的优缺点。与中国同学座谈交流中韩文化的异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类课程,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值得赞赏的尝试。尽管目前存在外国学生少、缺乏实际教学对象、将来实习单位不对口、无法积累实践经验等问题,但随着学校外事部门不断积极推进与国外大学建立关系、缔结姊妹学校、互派交换生等交流活动的开展,必将促使汉语国际教育日益发展。当交换生与留学生慢慢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便能够与学校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学生们完全可以承担外国学生的汉语课,他们也就有了更多对外汉语的教学机会与经历。此外,若条件成熟,还可选拔外语能力好、专业素质高、表现突出的学生到国外的姊妹学校实习,实地体会感受在国外教授汉语的不同。

三、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日趋深刻,教育者必须重新定义课堂教学。教育部吴岩司长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强调指出:“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混、教学方式混、学习方式混,提高了师生互动率、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力与实践力,树立了学科自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内容的“加减”与作业的布置、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习的挑战度方面仍显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确保“知识被学生有效地掌握。”因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才是教学的根本。

猜你喜欢

汉语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科新书导览】
学汉语
题解教育『三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追剧宅女教汉语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