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再认识

2020-02-22刘宽亮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办学

刘宽亮

(运城学院教务处,山西运城044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不是一个新话题,学界在十几年前就有不少研究,并且有许多高校积极付诸实践,“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1]。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有些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专业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结构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类别及规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却面临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有其复杂的内外部原因。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外部原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国家发展战略赋予高等教育更大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只有保持高度的社会敏感,捕捉时代的脉动,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因时因势而变,才能获得发展机遇和动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

第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是顺应国家产业战略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随着高新技术集聚的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校在知识、工程、技术等领域发挥创新作用”[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回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按照专业建设‘小逻辑’服从国家发展‘大逻辑’的要求,通过加快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5]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调整,适度增设新型应用型专业,压缩、淘汰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的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更好地满足“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要求。

第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各高校在办学主体及服务面向、办学层次及功能定位、学科专业类别及办学实力等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按照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办学,应当坚持分类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构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形成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局面。高校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不同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研究型-应用型”或“学术型-应用型”是最简单的分类。[6]研究型高校学科基础深厚,应当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为使命,以培养基础拔尖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应用型高校植根于特定的地域,应当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2015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系统化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对象,要以专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7]“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8]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是推进高教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事业和国家前途的高度对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9]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0]。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基,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等文件的出台,都致力于推进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平台,“专业为王”的理念已经被确立,进入“十三五”发展时期,专业结构调整成为质量提升主题下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历史特征。[11]教育部等部门实施的高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等,都是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点要举措。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据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也是高校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引导和带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打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内部原因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普遍存在着办学规模增长较快与办学条件准备相对不足的矛盾,引发了诸多问题,如专业设置定位不清、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必要性的内在依据。

第一,专业结构调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内涵发展的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举办之初,都有扩大办学规模的强烈愿望,往往以超常规速度增设专业,新专业申报数量普遍较大,专业规模增长较快。从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增设近20 年的数据看,每年都有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增专业超过5 个,有少数院校甚至达到10 个以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却盲目快速增设新专业,加之专业设置缺乏整体思考和科学规划、新专业申报随意性较大、申报论证过程不充分等原因,产生了一批办学条件不达标、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较差的专业,甚至出现极少数三无专业(无师资队伍、无教学场地、无实验条件)。基于这种现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要按照质量至上原则,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加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要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停招和撤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社会需求不高、培养质量劣质的专业,实现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专业结构调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亲产业性是应用型高校专业的重要特征,对接产业群是应用型高校专业群的立足之本。当今社会,产业结构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应适应现代产业集聚式发展形势,实现专业集群发展。有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思想封闭保守,坚持资源导向的专业设置理念,只凭学校现有条件和师资基础办专业,不顾及专业与区域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12]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一是专业设置没能很好地呼应社会需要,专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二是专业设置方向分散,专业之间办学资源共享度不高,人才培养协作性较低,甚至出现少数专业孤岛现象。有鉴于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应当遵循两个基本逻辑:一是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根据产业链需求组建相互关联、有机聚合的专业集群,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二是强化专业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专业生态,形成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提升专业发展整体水平。

第三,专业结构调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特色培育的需要

专业特色是专业竞争力的基本体现,也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支撑,坚持应用性方向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专业特色的灵魂。[13]然而,有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初始阶段办学思路不清,对自身应用型特征缺乏认同,盲目照着研究型大学路子走,学科定位和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专业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严重,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格局差距很大。[14]新建本科院校要走出专业发展困境,就必须在打造专业特色上下功夫,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更需要高校紧跟时代转型发展的趋势,以敏锐的创新视角开拓性地设置专业,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一要从办学定位上打造专业特色,根据学校所在区域和服务面向决定专业设置,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二要从学科发展上打造专业特色,坚持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根据学科基础培育专业特色,形成独特的专业品牌优势;三要从培养模式上打造专业特色,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方案,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

(一)适切性原则

坚持适切性原则,是强调专业结构调整的适当性和切合性,包括目标的适切性和过程的适切性。目标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具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要符合“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既不能沿袭升级的专科专业,也不能复制老本科院校已有的专业,还不能与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无明显差异。专业结构调整过程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式方法和实现路径方面。具体来说,专业结构调整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善于主动作为,又不能盲动冒进,急功近利,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务求专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二)系统性原则

坚持系统性原则,是强调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是一个由要素与结构、部分与整体、整体与环境构成的系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则是一个由愿景与战略、理念与文化、资源与能力、方法与步骤所组成的系统。从社会大系统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外部关系研究,从国家的历史定位、高等学校系统的规制、学校的区域地位的综合性维度,准确认识自身的地位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制定学校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战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防范专业建设陷入无序化状态。从高校内系统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院校研究,厘清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办学条件与资源保障、办学规模与专业结构、培养质量与综合办学效益等问题,有效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二)动态性原则

坚持动态性原则,是强调专业结构调整的反复性和持续性。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以及高校自身专业发展规律,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动态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15]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与社会产业的更新换代、创新升级紧密联系,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建设与时俱进。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责任划分

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研究高等教育治理时提出了政府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的“三角协调理论(模式)”,他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市场及学术权威三种势力的影响,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生态系统,彼此都有各自的权利和责任;[16]我国学者张胤、温媛媛在研究高校学科建设动因时,也提出了行政推动模式、学术内生模式以及市场引领模式。[17]这些观点对于思考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是由政府主办的,承担着服务和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职能,这就决定了高校与政府、社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不能由高校唱独角戏,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一)政府主导

政府如何介入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不同层级政府各有什么的职责?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省级整体统筹、高校自主自律”的专业设置管理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18]

在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第一,从完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角度做好高校分类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不同类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政策,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体系向应用型转变。第二,及时发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就业预警机制,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从2005 年至今,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四次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 版、2011 版、2013 版和 2019 版),不仅有效地引导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以评估引导专业结构调整,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评估标准。教育部通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促进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升;通过启动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促进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属于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管辖,要强化省级政府对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统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明确提出,“省级政府要合理设置和调整区域内学科专业布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发挥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学科专业布局、质量监督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作用”。省级政府在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是:“围绕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省级统筹,建立完善专业区域布局优化机制。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指导,及时调整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9]近几年来,各省级政府都主动作为,以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为目标,从全省高校布局的角度提出专业发展总体思路,推进域内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山西省政府2017 年底启动的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2020 年进一步推进高校三个优化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学科学院建设、专业设置),都是省级政府统筹所属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行动。

(二)学校实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履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首先,制定专业结构调整方案。专业结构调整方案的制定,要坚持目标导向,立足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坚定应用转型的改革方向;要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困境,切实解决专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成果导向,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办学能力的提升。专业结构调整方案要明确设定专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20]当然,确立专业的增设与压缩、停招与撤销、整合与改造的标准和程序,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也是专业结构调整方案的重要内容。其次,做好专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发动。专业结构调整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无疑是一种牵动各方的改革,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认识到位是先导,思想统一是前提。要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明确专业结构调整的学理依据和现实要求,保证全校上下在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要针对部分教师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实解决因专业结构调整给少数教师带来的困难,使其消除顾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再次,提供专业结构调整的条件保障。专业结构调整是校内资源的投入、调整和再分配过程,按照资源跟着专业走的思路,做好教学资源的配备和调整。要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体现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要求的课程体系,[21]做好应用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打造特色一流课程;要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依据专业结构调整做好教师分流转岗工作,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增加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经费投入,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积极拓展和巩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转型和专业调整提供保障。

最后,深化专业结构调整的配套改革。要调整院系设置,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为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专业结构调整理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学综合改革,坚持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价值观,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衔接的学业评价模式,坚持以学生心灵成长与素质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三)社会参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结业结构调整中,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可以发挥诸多作用。

其一,参与专业设置工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广泛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此作为基本程序,“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22]

其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改造的配套工程,高校不能闭门造车,应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23]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提出明确要求。

其三,参与开发应用型课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培育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

其四,参与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高校要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实践中心、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办学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曹新建水彩画作品欣赏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