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戏曲音乐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20-02-21肖光明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剧种唱腔

□ 肖光明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 剧种繁多, 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然而在中小学普遍存在没人看戏曲节目、没人听戏曲音乐的局面, 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知之甚少, 不了解, 不懂戏, 看不懂那“一招一式” 是什么意思, 听不懂“咿咿呀呀” 唱的是什么, 不明白“黑脸、 红脸、花脸” 分别代表什么, 更谈不上喜欢戏了。 这使得目前戏曲观众群严重老化, 戏曲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戏曲要真正得到传承, 必须立足于中小学音乐课堂, 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培养出优秀的青少年戏曲观众群。

一、 戏曲课堂“教什么” 和“学什么” 的问题

1.研发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中国戏曲剧种繁多, 每个剧种的曲目也很多, 而戏曲教学的内容教科书上却很少, 离国家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适时补充戏曲教学内容。 备课时, 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网查找资料。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规定,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 开发具有地区、 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因此,我觉得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 可以开设戏曲校本课程, 组建戏曲教材研发团队,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地方戏曲的特色, 分学段、 分年级编写出戏曲教学系列校本教材, 然后进行应用、 推广,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实现“一校一品” 或“一段一品” 的格局。

2.开发课程资源

除教材外, 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学用书、 音频、 视频、 图片、课件等资料。 不论采用哪个版本的教科书, 与之为辅的课程资源都是比较齐全的。 而教科书之外的戏曲教学内容, 要靠音乐教师去开发。教师要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尽可能高质量的音频、 视频资料, 拓宽学生接触戏曲艺术的渠道。

3.全国性剧种和地方戏曲相结合

中小学戏曲课堂要选择什么样的剧种、 剧目? 我认为, 首先应该考虑全国性的剧种, 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剧、 名曲。 中国戏曲有名的剧种很多,在全国影响比较大的戏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百戏之祖” 昆曲, 有被称为中国国粹、 东方“歌剧” 的中国戏曲三鼎甲“状元” 京剧, 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眼” 、 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探花” 越剧, 有列入“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的黄梅戏、 评剧等。 其次是地方剧种, 如湖南花鼓戏、 湘剧, 河北梆子, 四川川剧, 山西晋剧, 山东吕剧, 上海沪剧, 广东粤剧等。

4.选择学生易学的名段教学

不是所有的戏曲唱段都适于中小学生学习, 有的曲目太大、太难, 学生接受不了, 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我们应该选择中小学生感兴趣的、 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名角演唱的名段给孩子们学习, 如京剧《小放牛》 《报灯名》 《卖水》等, 昆曲《断桥》 《游园惊梦》等,越剧《游园》 《十八相送》 等, 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穆桂英挂帅》 等, 黄梅戏《谁料皇榜中状元》《对花》 等, 花鼓戏《瓜子红》《刘大娘笑呵呵》 等, 湘剧《抢伞》《数菩萨》 等。

5.地方戏曲可选择当地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进行教学

以湖南为例,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有:泸溪的高腔、 衡阳的祁剧、 岳阳的巴陵戏、 澧县的荆河戏、 溆浦的目连戏、 新晃的傩戏、 邵阳的木偶戏、 张家界的阳戏等。

二、 戏曲课堂“怎么教” 和“怎么学” 的问题

1.戏曲教学“怎么教” 的问题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通过探索、 研究, 我认为“看、 聊、唱、 演、 品” 戏曲教学五环节教学模式值得应用和推广。

看戏。课堂上让孩子们观看视频, 了解剧情, 激发学习欲望。如: 观看京剧《红娘》, 了解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 观看京剧《定军山》 了解“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的故事背景等。

聊戏。用谈话、 交流、 讨论等方式, 让孩子们了解戏曲相关知识。 如戏曲的起源、 历史和发展, 戏曲的唱腔、 流派、 伴奏乐器, 戏曲的综合性、 程式性、 虚拟性特点, 京剧四功“唱、 念、做、 打” , 京剧四大行当“生、旦、 净、 丑”, 各剧种的代表性表演艺术家, 如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须生、 昆曲泰斗余振飞、豫剧名家常香玉、 越剧十姐妹、评剧家新凤霞等。 聊戏曲常识,如戏曲中的“五箱一桌” 和“一桌二椅”, 戏楼又称戏台, 戏曲中的道具和简单布景统称“砌末”,戏曲的服装、 化妆等等。

唱戏。让孩子们感受戏曲的韵味, 提升戏曲审美。 如欣赏京剧《定军山》 时, 可以让孩子们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体会老生唱腔的韵味; 欣赏京剧《苏三起解》, 可以让孩子学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体会青衣唱腔的发声特点; 欣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可以让孩子们学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没有大事不登门”; 欣赏《贵妃醉酒》, 让孩子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 体会花旦唱腔的特点, 体会“湖广音中州韵” 的含义, 学会尖团字和上口字的发音方法; 欣赏越剧《红楼梦》, 让孩子们学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青云刚出岫”,学习越剧的唱腔等等。

演戏。让孩子们体验戏曲身段, 满足表现欲。 如扮演苏三,带着枷锁, 手放胸前, 踏着小碎步, 捻着兰花指, 楚楚可怜的样子; 模仿红娘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 红娘用兰花指和按掌的动作表演张先生, 你要老老实实听我的号(哇) 令, 张生用作揖和提襟的动作表演“得令”; 模仿黄忠的身段, 用左手食指指着夏侯渊送来的书信, 表演“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用左手在上双手抱拳, 祈求老天帮助黄忠顺利夺取定军山表演“天助黄忠成功劳”等等。

品戏。让孩子们发现戏曲学习的规律, 拓宽学习视野。 品戏可以从了解戏曲的剧种、 剧名、剧情入手, 再进一步学习戏曲语言、 唱腔、 身段等。 品味戏曲表演中的关门、 推窗、 上马、 登舟、上楼等程式性动作, “三五步行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顷刻间千秋事业, 方丈地万里河山”的虚拟性场面, 体味演员对生活动作的模拟, 如刮风下雨、 船行马步、 穿针引线等, 用挥鞭表示骑马, 用划桨表示行船, 用赶鸡喂鸭来表示周围有一群鸡鸭等等。

以上五个环节的教学顺序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 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 对传统戏曲和现代戏曲从音乐、 表演、 服饰、 舞美等方面进行比较; 对不同剧种或同一剧种不同流派的唱腔、 身段、 化妆、 伴奏乐器等进行比较。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 贯彻“欣赏领先、 体验入手” 的原则, 结合欣赏、 模仿、 表演等, 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的美感体验过程中形成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视频的运用就很必要, 学生通过听、 看结合,可以更直观、 生动地体会戏曲的艺术特点。

2.戏曲音乐“怎么学” 的问题

戏曲的学习方法很多, 我认为课内课外学习要结合进行, 并且做到“四多”: 多听、 多看、 多唱、 多演。 “多听” 就是要经常听戏曲音乐, 多渠道听, 主要听不同剧种的精彩唱段, 也叫“戏核”, 还要听名角的唱段。 “多看” 就是除了课堂上观看各种戏曲的视频外, 生活中可以走进剧场或在网络、 电视上看自己喜欢的戏, 中国戏曲网、 央视的戏曲频道等都有很多好剧可以反复看,还可以看一些剧评、 戏评以及戏曲知识的介绍等, 多欣赏, 多品味。 “多唱” 就是要把戏曲课堂中学唱的唱段反复练唱, 把听到的精彩唱段反复模唱, 还可以拜名师去学唱。 “多演” 就是要把握一切机会把自己学到的唱腔、身段进行表演, 如家庭聚会、 班会、 艺术竞赛等。 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走进这一块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 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 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提高欣赏能力。 体会戏曲艺术的韵味, 使孩子们对我国戏曲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兴趣, 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总之, 戏曲教学时,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的要求: 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 以听赏为主。 教师的讲解、 提示, 力求简明、 生动,富有启发性。 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引发想象和联想。 要 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剧种唱腔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