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盆地开发井高效安全钻井技术

2020-02-21刘贤玉

石油钻探技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隔水井段北部湾

刘贤玉, 管 申, 韩 成, 陈 力, 曹 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 524057)

北部湾盆地开发井钻遇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望楼港组、灯楼角组、角尾组、下洋组、涠洲组和流沙港组,地层条件复杂,尤其是涠洲组2 段上部硬脆性灰色泥岩微裂缝发育,水化现象严重,井眼失稳问题十分突出[1-2]。北部湾盆地开发井φ609.6 mm 隔水导管一般采用锤入法下入,多采用φ444.5 mm+φ311.1 mm+φ215.9 mm 井眼的三开井身结构,对应下入φ339.7 mm+φ244.5 mm+φ177.8 mm 套管。其中,φ609.6 mm 隔水导管和φ444.5 mm 井段为表层井段,φ311.1 mm 和φ215.9 mm 井段为目的层井段。经过多年开发,目前北部湾盆地开发井槽口资源紧张,导致部分开发井无槽口可用,前期表层使用PLUS/KCl 钻井液钻进,无法满足表层井段对排量的要求,导致岩屑成球严重[3],严重影响作业时效;目的层井段所用钻井液的封堵性能较差,井身结构不合理,导致下洋组地层井漏、涠2 段地层坍塌卡钻等井下故障频发。统计结果表明,已钻井发生的井下故障中,与井壁失稳有关的井下故障约占48%,与井漏有关的井下故障约占20%,严重制约了北部湾盆地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

为了实现北部湾盆地开发井的高效安全钻进,笔者进行了隔水导管开窗技术、表层海水聚合物钻井液技术、表层提速技术、强封堵全油基钻井液技术和井身结构优化研究,形成了开发井高效安全钻井技术。该技术在北部湾盆地30 余口开发井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钻井周期缩短,井下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为类似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1 钻井技术难点

1)φ609.6 mm 隔水导管采用锤入法下入,部分隔水导管在锤入过程中桩管鞋发生变形,φ444.5 mm钻头无法通过,导致井槽报废,浪费槽口资源,造成严重损失。

2)φ444.5 mm 井眼钻穿大段易漏的下洋组砂砾岩层,φ339.7 mm 表层套管需下至涠洲组1 段上部杂色泥岩层,需要解决钻井过程中角尾组大段绿灰色泥岩层缩径、钻屑结块和钻头泥包,下洋组大段砂砾岩层漏失和涠1 段杂色泥岩层井眼失稳等问题[4]。

3)目的层井段主要钻遇涠2 段易垮塌泥岩及流沙港组2 段大段页岩和油页岩地层。其中,涠2 段地层坍塌压力高,尤其是上部硬脆性灰色泥岩层微裂缝发育,水化现象严重,极易发生井眼失稳;另一方面,流2 段页岩和油页岩的层理发育良好,地层坍塌应力较高,尤其是井眼轨迹与地层倾角的夹角越小,坍塌应力越高,井眼失稳风险越高,容易导致缩径、井壁坍塌等井下故障发生[5]。

4)目的层断层发育,被多条断层切割,构造较复杂,高部位断层多、断距大,最大断距达到120 m;同时裂缝发育明显,极易发生井漏,安全钻井难度大。

2 高效安全钻井技术

2.1 隔水导管开窗技术

为重新利用废弃槽口,避免浪费槽口资源,进行了废弃φ609.6 mm 隔水导管开窗侧钻技术研究。其中,开窗点的选择是关键技术之一,若开窗点过深,则钻进绕障及防碰难度大;若开窗点过浅,桩土承载力不足,无法支撑井口。以某油田A17 井为例,介绍开窗点井深的计算方法。该井井口补心海拔41.00 m,水深39.00 m,φ609.6 mm 隔水导管入泥深度37.00 m 左右,隔水导管所用材料为X52 钢材。

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开窗后隔水导管的强度,同时结合桩土承载力计算来优选开窗点深度,按100 年一遇海况、油田开发周期20 年、井口载荷1 470 kN 和隔水导管自重372 kN 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当开窗点在泥线以下25.00 m 时,开窗后隔水导管变形不大,窗口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最大Mises 应力为196 MPa,隔水导管屈服强度为355 MPa,强度安全系数为1.81,满足工程要求。同时,开窗后桩土对隔水导管的承载力为1 911 kN,大于隔水导管自重与最大井口载荷之和(1 842 kN),即隔水导管开窗后桩土承载力满足要求。现场施工时,首先对φ609.6 mm 隔水导管通井,然后下入隔水导管斜向器,进行开窗、修窗,最后进行钻井作业。

2.2 井身结构优化

北部湾盆地开发井前期一般采用三开井身结构,套管程序一般为:φ339.7 mm 表层套管下至下洋组底部或涠1 段顶部,φ244.5 mm 技术套管封固涠2 段易垮塌地层,φ177.8 mm 尾管封固目的层,采用射孔完井。由于涠2 段泥岩及流2 段油页岩地层极易垮塌,为缩短裸眼段的浸泡时间,要求采用大排量循环以提高携岩效率,但φ215.9 mm 井段环空间隙较小,使用大排量钻进时频繁出现托压现象,导致该井段机械钻速较低。由于采用强封堵全油基钻井液钻进涠2 段灰色泥岩及流2 段油页岩地层时,可以有效保证井壁稳定,因此,将三开井身结构优化成二开井身结构(优化前后的井身结构如图1 所示)[6-7],即:将原井身结构中表层井段的φ444.5 mm钻头改用φ406.4 mm 钻头,仍然下入φ339.7 mm 表层套管,以减小该井段的井眼直径,从而减少破岩体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钻速;将φ311.1 mm 及φ215.9 mm 2 个井段合为1 个井段, 使用φ311.1 mm钻头直接钻穿涠2 段或流2 段地层直至完钻井深,下入φ244.5 mm 套管后进行射孔完井。

图 1 优化前后的井身结构对比Fig.1 Comparison of casing program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2.3 海水聚合物钻井液技术

φ444.5 mm 井眼钻进具有钻井液排量大、钻速高的特点,前期使用PLUS/KCl 钻井液钻进时,由于固控设备的限制,无法满足钻井液大排量循环的要求,井眼中有害固相不断累积,导致钻井液密度增大,且钻屑结块现象频繁发生,而且因钻井液固相含量高,钻头、螺杆冲蚀严重,平均每口井需要使用2~3 只钻头和2~3 根螺杆。

为解决上述难题,通过总结北部湾盆地数百口开发井的钻井经验,根据钻遇地层特点精细调整钻井液性能,形成了φ444.5 mm 井眼海水聚合物钻井液作业模式:利用角尾组及以上地层大段泥岩自然造浆性能好的特点,采用海水聚合物钻井液钻进,适时用膨润土浆清洁井眼;进入易漏的大段砂砾岩地层之前,加入适量膨润土浆、少量改性淀粉和低黏聚阴离子纤维素,使海水聚合钻井液能在井壁形成简单的滤饼,确保钻井液具有较好的防漏性能;进入涠1 段大段杂色泥岩地层后,加入少量KCl 增强钻井液抑制性,以保证井壁稳定。现场应用表明,与PLUS/KCl 钻井液相比,海水聚合物钻井液配制方便,处理剂成本低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8-9]。

2.4 表层井段钻井提速技术

北部湾盆地开发井井身结构优化后,使用φ406.4 mm 钻头钻进表层井段,使井眼容积相对于φ444.5 mm 井眼减小20%,钻屑也就减少20%。在相同排量及钻压条件下,钻井液环空返速得到提高,井眼清洁能力得到增强。这更有利于提高机械钻速,实现增加表层井段钻深的目的。

φ406.4 mm 表层井段钻深增加后,φ339.7 mm表层套管可以下至下洋组底部或涠1 段顶部泥岩地层,从而提高了地层承压能力,为二开井段钻井作业拓宽了安全密度窗口。同时,表层井段钻穿下洋组砂砾岩地层,可缩短目的层井段进尺、涠2 段及流2 段地层的钻井液浸泡时间,有利于井壁稳定。

2.5 强封堵全油基钻井液技术

φ311.1 mm 井眼一般要钻穿厚度超800.00 m 的涠2 段及多条断层,裸眼段长达1 500.00 m,对钻井液的井壁稳定性及封堵能力要求极高。针对涠2 段泥岩地层微裂缝发育及流2 段油页岩地层层理发育的情况,选用了承压封堵剂PF-MOSTRH。该封堵剂可在泥页岩等地层的井壁表面形成液相膜,阻止钻井液滤液侵入,从而增强全油基钻井液的封堵能力。同时,优化超细碳酸钙、防塌树脂、乳化沥青和纳米纤维等封堵材料颗粒大小及加量,改善滤饼质量,通过液相膜和封堵材料的共同作用,提高钻井液的封堵能力[10-11],降低钻遇断层时发生漏失的风险。

用1.0 mm 梯形缝模拟井壁裂缝,利用CDL-Ⅱ型高温高压动态堵漏仪评价全油基钻井液优化前后的承压堵漏效果,结果如图2 所示(全油基钻井液密度为1.55 kg/L,在120 ℃条件下老化16 h)。由图2可知,优化前全油基钻井液的承压能力小于7 MPa,优化后全油基钻井液的承压能力达18 MPa,封堵能力较优化前显著提高。

图 2 优化前后全油基钻井液承压封堵性能评价结果Fig. 2 Evaluation results of under-pressure plugging performances of full oil-based drilling fluid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3 现场应用

北部湾盆地开发井高效安全钻井技术在涠洲A 油田、涠洲B 油田等的30 余口开发井中进行了应用,在井深及开发层位相同的情况下,与前期开发井相比,取得了显著的提速效果及经济效益:全井段机械钻速由37~43 m/h 提高到48~52 m/h,机械钻速平均提高20%以上;钻井周期由14.48~18.32 d缩短至11.00~13.53 d,每口井钻井周期平均缩短近25%;井下故障率由30%降至5%。其中,表层井段钻井提速技术、强封堵全油基钻井液技术、井身结构优化取得的应用效果简述如下。

北部湾盆地多个油田的开发井应用了表层井段钻井提速技术。其中,涠洲A 油田一期和二期部分开发井表层井段的机械钻速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在开发层位、表层井段完钻井深、钻井液体系、钻井排量及转速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与一期φ444.5 mm 表层井段相比,二期φ406.4 mm 表层井段的机械钻速提高明显,表层作业时效显著提高[12-13]。

涠洲A 油田二期开发井具有井型多、断层多、井眼轨迹复杂和作业困难等特点,应用了适用于易垮塌地层的强封堵全油基钻井液钻进,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B2H 井涠2 段地层厚度超过1 100.00 m,使用密度为1.40 kg/L 的强封堵全油基钻井液钻穿涠2 段,井壁稳定性良好,无掉块;过断层前进一步提高了封堵剂的加量,以快速形成高质量滤饼,提高断层承压封堵能力,未发生漏失。该井段中完后直接起钻,中间无阻挂现象,套管下入顺利,作业时效提升明显。

涠洲A 油田和涠洲B 油田部分开发井井身结构优化前后的钻井指标对比情况见表2。由表2 可知:在井深及进尺相当的情况下,涠洲A 油田一期开发井采用三开井身结构,平均钻井周期14.48 d,平均机械钻速43.21 m/h;二期开发井采用二开井身结构,减少了φ215.9 mm 井段一趟起下钻、下φ177.8 mm套管及固井作业时间,平均钻井周期为11.00 d,平均机械钻速52.36 m/h。涠洲B 油田井身结构优化前后的平均机械钻速分别为37.43 和48.46 m/h,平均钻井周期分别为18.32 和13.53 d。由此可以看出,开发井井身结构优化后的机械钻速显著提高,钻井周期明显缩短。

表 1 涠洲A 油田一期和二期部分开发井表层井段钻井指标Table 1 ROP Statistics in the surface casing section of some wells in the phase I and II development project of the Weizhou A Oilfield

表 2 北部湾盆地开发井井身结构优化前后钻井指标对比Table 2 ROP comparison of development wells in Beibuwan Basin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of the casing programs

4 结论与建议

1)通过高效利用废弃井槽、根据地层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海水聚合物钻井液,以及使用φ406.4 mm钻头替代φ444.5 mm 钻头钻进表层井段,提高了北部湾盆地开发井表层井段钻井效率。

2)北部湾盆地开发井涠2 段及流沙港组地层使用强封堵型全油基钻井液钻进,同时优化井身结构,将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合二为一,达到了缩短钻井周期、降低井下故障率的目的。

3)建议进行北部湾盆地高效安全钻井技术的适用性研究,以便在南海西部其他区块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隔水井段北部湾
中国近海钻井液用量估算方法研究
渤海某油田C26井的隔水导管重入作业
FPSO海水提升泵隔水套工装设计研究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导管架平台隔水套管吊耳结构形式研究
隔水取铁钉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通过描述图像的均衡性评价储层非均质性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