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解析几何试题的探究与推广*

2020-02-20北京市第十二中学100071

中学数学研究(广东)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线原点象限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100071) 刘 刚

1.试题

真题(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理科第21 题)已知点A(-2,0)、B(2,0),动点M(x,y)满足直线AM与BM的斜率乘积为记M轨迹为曲线C.

(1)求C的方程,并说明C是什么曲线?

(2)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PE⊥x轴,垂足为E,连接QE并延长交C于点G.(i)证明: ∆PQG是直角三角形;(ii)求∆PQG面积的最大值.

试题考查了曲线的方程、直线和椭圆的位置问题以及最值问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试题解法灵活,内涵丰富,综合性强,为不同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是一道好题.

2.解法探究

解答(1)C的方程是C是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不含左、右顶点,过程从略.

(2)解法1 (i)设直线PQ的斜率为k,则其方程为y=kx(k >0),与C的方程联立,解得则P(u,uk),Q(-u,-uk),E(u,0),于 是直线QG的斜率为方程为将其与C的方程联立,得

设G(x0,y0),则-u和x0是方程①的解,所以x0=由此得从而直线PG的斜率为

所以PQ⊥PG,故∆PQG是直角三角形.

(ii)由(i)得所以∆PQG的面积

点评解法1 第(i)问以直线PQ的斜率k为研究对象,先联立直线PQ与C的方程,并为了表达简便,设出进而得到点P,Q,E的坐标,在此基础上求出直线QG的方程并与C的方程联立,然后运用韦达定理得到点G的坐标,最后借助斜率完成解答,体现了坐标法的应用;第(ii)问在第(i)问的基础上先表示出∆PQG的面积,然后化简、换元,最后借助函数的单调性求得最值,体现了解析几何与不等式、函数交汇的特点.

解法2 (i)设由已知得E(2 cosα,0),所以

因 为Q,E,G三点共线,所以共线,即整理得2 cosαsinβ-sinαcosβ+cosαsinα=0,于是cosα(sinα+sinβ)=sin(α-β),即

由此得

因 为所以

由 ②得

(ii)如图1,连接OG,由椭圆的对称性,知 ∆PQG的面积S∆P QG= 2S∆OP G.因为所以

图1

kOP=且OP ⊥GP,所以

kGP ·kOP=解得设所以

点评解法2 借助椭圆的参数方程进行求解,解答时应熟练掌握三角公式,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素养要求较高.另外,在第(ii)问中用到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坐标表示: 若O(0,0),A(x1,y1),B(x2,y2),则

解法3 (第(i)问的简便解法)设P(x1,y1)(x1>0,y1>0),G(x2,y2),则Q(-x1,-y1),E(x1,0).因 为P(x1,y1),G(x2,y2)在C上,所以两式作差,得即因为Q,E,G三点共线,所以kQE=kQG,即

又kP G · kP Q=把③代入,得所以PQ ⊥PG,故∆PQG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解法3 以点P,Q的坐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点差法得到了,接下来借助斜率将Q,E,G三点共线问题转化为坐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在此基础上完成解答,简化了运算,体现了设而不求、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推广

将试题一般化,并从逆向考虑,得到了下面一组性质.

性质1已知椭圆C:= 1(a >b >0),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PE ⊥x轴,垂足为E,连接QE并延长与C交于点G,则PG ⊥PQ的充要条件是a2=2b2.

性质2已知椭圆C:= 1(a >b >0),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PE ⊥x轴,垂足为E,过P作PG ⊥PQ,与C交于另一点G,则Q,E,G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a2=2b2.

证明设P(x1,y1)(x1>0,y1>0),G(x2,y2),则Q(-x1,-y1),E(x1,0).因为P(x1,y1),G(x2,y2)在C上,所以两式作差,得即kP G=因为且PG ⊥PQ,所以即所以因为所以Q,E,G三点共线,故命题成立.

性质3已知椭圆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过P作PG ⊥PQ,与C交于另一点G,直线QG与x轴交于点E,则PE ⊥x轴的充要条件是a2=2b2.

性质4已知椭圆,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PE ⊥x轴,垂足为E,连接QE并延长与C交于点G,设直线PQ,PG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

(性质1,3,4 的证明请读者自行完成,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性质5已知椭圆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过P作PG ⊥PQ,与C交于另一点G,直线QG与x轴交于点E,设C的离心率为e,若则PE ⊥x轴;若设直线QG,PE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k1=(1-2e2)k2.

证明若,则a2= 2b2,由性质3可得PE ⊥x轴.若则a22b2,设Q(x1,y1)(x1<0,y1<0),G(x2,y2),则P(-x1,-y1).设直线QG的方程为y=k1x+m,与C的方程 联立,得

(b2+k21a2)x2+2k1ma2x+a2m2-a2b2=0,所以因为

kP Q=且PG ⊥PQ,所以解得又因为所以于是因为所以

性质6已知椭圆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过P作PG ⊥PQ,与C交于另一点G,设∆PQG的面积为S,若则S有最大值为ab;若则S有最大值为其中c2=a2-b2.

证明设直线PQ的斜率为k,则其方程为y=kx(k >0),与C的方程联立,解得

则P(u,uk).因为PG ⊥PQ,所以直线PG的斜率为则其方程为与C的方程联立,得(a2+k2b2)x2-2u(k2+ 1)a2x+a2u2(k2+1)2-k2a2b2= 0,所以解得于是

因为所 以S=把④代 入,得S=设则由k >0,得t ≥2,当且仅当k= 1 时取等号.若即则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故S有最大值为ab.若即则有在[2,+∞)上单调递增,所以当且仅当t= 2 时,S取得最大值为综上,结论成立.

以上对一道2019年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从而将试题的价值最大化.当然,还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研究双曲线中的相关结论,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高考试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创新性、导向性等特点,只有认真研究这些试题,才能在高三复习中少走弯路,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三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落实基础知识.这道高考试题的背景就来源于教材,教材是学生复习时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其次要注重基本思想方法的积累与训练.坐标法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解题时要选准研究对象,并将几何条件坐标化,然后再进行数学运算从而将问题解决.再者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平时教学中,要以新课标理念为导向,坚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会水到渠成,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下试题供读者练习.

练习1(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18 题)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的顶点,

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1)当直线PA平分线段MN时,求k的值;

(2)当k=2 时,求点P到直线AB的距离d;

(3)对任意k >0,求证:PA ⊥PB.

图2

练习2(2012年高考湖北卷理科第21 题)设A是单位圆x2+y2= 1 上的任意一点,l是过点A与x轴垂直的直线,D是直线l与x轴的交点,点M在直线l上,且满足|DM|=m|DA|(m >0 且1).当点A在圆上运动时,记点M的轨迹为曲线C.

(Ⅰ)求曲线C的方程,判断曲线C为何种圆锥曲线,并求焦点坐标;

(ⅠⅠ)过原点且斜率为k的直线交曲线C于P,Q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它在y轴上的射影为点N,直线QN交曲线C于另一点H,是否存在m,使得对任意的k >0,都有PQ ⊥PH?若存在,求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练习3 (2014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第21 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椭圆的离心率为直线y=x被椭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ⅠⅠ)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C交于A,B两点(A,B不是椭圆C的顶点).点D在椭圆C上,且AD ⊥AB,直线BD与x轴、y轴分别交于M、N两点.(i)设直线BD,AM的斜率分别为k1,k2,证明存在常数λ使得k1=λk2,并求出λ的值;(ii)求∆OMN面积的最大值.

参考答案1.(1);(3)略.

3.(Ⅰ);(ⅠⅠ)(i)

猜你喜欢

共线原点象限
勘 误
向量的共线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的常见解法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问疑答难